据星岛日报报道,求职诈骗案件禁之不绝,轻则破财消灾,重则连信用卡、银行账户也被骗走。
有专家提醒民众,骗徒通常透过社交媒体沟通,求职者即使收到工作信息,也不应点击任何链接,更不要存入所谓签约奖金支票,以免跌入诈骗集团和假职位的陷阱。
美联社报道,非营利组织“身分盗窃资源中心”(Identity Theft Resource Center)专门协助不幸受害的消费者,其总裁兼执行长维拉斯奎兹(Eva Velasquez)表示,大多数求职者都转向网上平台寻找工作机会,因此骗徒乘机冒充公司和招聘者,诱骗求职人士提供金钱或个人信息,导致求职诈骗案件在过去一年明显增加。
28岁质量保证分析师伊斯兰(Tehseen Islam)是求职骗案受害人之一。她在求职苦海浮沉几个月后,收到一家著名营销科技公司的录取通知,双方沟通大约一星期后,伊斯兰收到公司发出的支票,她需要按指示存入,并向公司支付1000元工作设备运费。
然而几天后,银行通知伊斯兰跳票,而且怀疑伊斯兰与诈骗集团合作为理由,决定终止所有与她的业务往来。伊斯兰这时才发现自己误堕求职陷阱,不仅白白损失1000元,还与骗徒分享了个人资料,令她蒙受精神创伤。
求职诈骗者大多冒充他人身份,骗徒通常冒名为大公司员工,并制作与实际职位类似的求职广告。一些骗徒会发布假招聘,一些则会透过私聊或短信直接联络求职者。一些骗徒更会意图窃取个人资料,向求职者索取社会安全号码和驾照等资料。
维拉斯奎兹表示工作如果看起来“非常吸引”,例如技能要求不高,却提供丰厚薪水,而且标榜100%远端职位,求职者就要提高警觉。合法的雇主初期只会了解求职者的技能、工作经验和联络方式,其他细节通常会在录取通知发出后才详细沟通。
若要回复求职广告或招聘人员的信息,或者有自称雇主或人事代表主动联络,求职者必须先了解公司背景,例如公司的官方网站、网站有否相关职位和招聘人员的名字等。即使确定信息来源可靠,也不要随便点击各项申请或问卷链接。
质量保证分析师伊斯兰在意识到受骗前,对方曾经向她发送面试表格,要求伊斯兰提供多项个人资料。
签约奖金支票是诈骗者常见手法之一,骗徒会以工作设备等理由,向求职者收取押金或手续费。
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消费者教育专家普伊格(Alvaro Puig)表示,求职者存入支票后,虽然账户会显示金额已入账,但银行几天后会确认那是假支票,骗徒此时却已失去联络,不会提供真正工作,求职者当然也无法追回押金或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