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湖北日报》报道
监利早酒:喝的是酒,吃的是文化
全文如下
街巷里的监利早酒摊点人气很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立新 摄)
监利早酒:喝的是酒,吃的是文化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振雄 罗序文
通讯员 程和平 徐凯
“监利早酒,早晚都得喝”这句广告语,随着社交媒体广泛传播,现已蜚声大江南北。
12月12日清晨,监利市宋家湾街89号监利早酒餐馆门前摆着几张八仙桌,其中一桌坐着5位山东大汉,支起辣汤锅、清汤锅、卤汤锅3个火锅,喝着监利早酒,开心满怀。他们看到抖音视频慕名而来。丰盛的监利早餐让他们不枉此行。餐馆老板说,他的店子是网红店,经常有外省人来喝早酒。
从老街到新街,从老房子到新店铺,从老传统到新载体,“监利早酒”餐馆遍布监利城区大街小巷。有网友质疑:“喝早酒的监利人不上班吗”“交警查酒驾会不会累死”“早酒是不是一种陋俗”……监利人对此笑而不语。监利交警执法结果显示,当地酒驾并不多见。
监利位于洪湖西岸,鱼米之乡,当地早餐品种丰富,除常规的包子面条之外,还有各色小碟、荤素三蒸、蹄髈肥肠、清辣火锅……
“早起酒一盅,一天兴冲冲”。对本地人而言,说是“监利早酒”,其实是“监利早餐”,喝的是酒,吃的是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监利早酒不仅在抖音上广泛宣传,拥趸无数,而且央视专栏也来报道,深度挖掘监利早酒文化背后的城市烟火、消费动能,乃至产业驱动力。
监利早酒
农耕文化的演绎与流传
监利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是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史载1800年前因“地富鱼稻”,孙权在此设关卡“以监收鱼稻之利”,因此得名为“监利”。“喝早酒”风俗成为鱼米之乡百姓生活富足的象征。
监利城区早酒摊、早酒铺已逾千家,宋家湾、城西菜场等十几条老街已是众多网红寻食觅味打卡地。宋家湾街每天早上8点不到,整条街坐得满满当当。一桌人,一壶酒,一个火锅,些许小菜,热气腾腾,边吃边聊,笑声荡漾。
有人说早酒文化是底层文化,是码头工人和渔民干体力活要喝点酒,监利本土文史专家并不认同这种说法。监利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光荣说,古代鱼米之乡百姓生活稍好,江汉平原饮食特征为“饭稻羹鱼”,生活方式“多酒多茶”,日子过得慢条斯理,追寻饮食情调。喝早酒,是江汉先民豪爽性格在丰富的生活资源中促成的,他们并不嗜酒,二三两足够,要的是那个味。
“早酒是农耕文化的流传,是先民构建幸福生活的载体,磨灭不掉。”李光荣说,喝早酒在江汉平原广而有之,它不只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社交方式,一种生活哲学。
呵护传统
营造和谐的民间文化
监利不是小麦主产区,也不以吃面食为主,2018年被中国粮油学会授予“全国面点行业面点师之乡”称号,2021年“监利面点师”在第三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会上入选最受关注的劳务品牌。不以面食为主的监利,为何面点师成了全国性劳务品牌?
监利市毛市镇崔吴村81岁的张世鹏老人是监利第一代面点师代表。他跟岳父学到面点手艺,去镇上蒸馒头包子卖早酒,最后把早点摊开到武汉、沈阳、郑州等地。“生意刚起步时,早酒是立了大功的。”张世鹏说,与他一起发家的还有刘义仁、刘义清、田逢锡等人,他们闯四方经营面点。如今,毛市镇7万多人一大半在从事面点行业,10多年前就有500多名百万富翁了。
“不能把早酒文化仅仅视为喝酒,作为民间文化,它是民间生活的综合象征,背后有农业生产的巨大支撑。”李光荣说,全国各地大V网红纷纷奔监利早酒而来,包括CCTV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栏目组的报道《老城街巷的监利早酒》,宣传的却是监利味道鲜美的传统美食。
这些美食均出自监利深厚的农耕产业。监利拥有220万亩粮田,是全国产粮大县,小龙虾产量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一。监利还是“全国水产先进县”“中国黄鳝特色县”“中国水稻第一县”。眼下,监利大米正被打造成“一款适合南方人口味的大米”,主销广东、广西等地,年销售100万吨以上。
监利农耕文化历史悠久,诞生了国家级非遗秧歌号子“啰啰咚”,演变出楚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李光荣说,“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唱的其实是洪湖西岸监利人民用水稻支援抗战的故事。
早酒文化属于民间文化,蕴含的是人民群众的幸福追求。对于监利早酒,相关部门一直呵护这份传统文化。
监利市城管局局长何友山说,早酒市场的繁荣虽给城管带来挑战,但他们坚持文明执法,靠前服务,努力让“监利早酒”成为城市新名片,以此来提升监利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交管部门每天早上都会派交警来到早酒街,手持“沾酒不沾车”等宣传牌匾,向每一桌食客微笑打招呼。监利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大队长舒军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早酒不仅是监利人民的文化传统,也成为监利美食名片,我们将宋家湾、红军路、火把堤等地的早酒摊点纳入重点管控范围,引导居民有序停车,及时疏堵保畅,同时督促餐饮业主也成为防酒驾劝导员,共营平安和谐环境,共同守护监利早酒这张传统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