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奖+1!银奖+2!

教育   2024-12-14 19:00   江苏  



近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终审决赛分别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举行。我校在“揭榜挂帅”专项赛中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获银奖2项




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我校共有7个项目入围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在最终角逐中,《铜基电催化材料及反应体系设计用于高效二氧化碳还原制C2+产物》获“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其余项目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特等奖作品介绍


铜基电催化材料及反应体系设计用于高效二氧化碳还原制C2+产物

团队成员

丁雪、邓惠莹、樊宝杰、毛正昊、曾凡、黄浩凌、王绪言、王俊栋、赵天奇、陈全

指导老师

李彦光、王昱沆、韩娜

项目简介

电化学CO2还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铜是目前报道唯一能够将CO2转化为C2+产物的金属催化剂,但面临着产物选择性低、反应能耗高、CO2转化率低等诸多问题。

团队围绕电催化CO2还原材料与界面协同设计与优化,实现了CO2向C2+产物的高效转化。发展了铜基催化剂卤素离子掺杂和界面离聚物修饰策略,有效促进了C2+产物的高选择生成;开发了高效生物质氧化阳极反应替代传统水氧化,提升了反应能量转化效率;创制了多功能三层聚合物电解质膜,突破了CO2利用率理论极限。

基于上述创新成果,进一步成功搭建了高效稳定的千瓦级电堆,并构建了高温SOEC与MEA串联系统,实现了反应的规模放大和工业废热的有效利用。相关研究成果为CO2RR体系的商业生产提供了可能,全面助力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

二等奖作品介绍


星河智瞳——基于边缘计算的在轨轻量化目标检测算法设计

团队成员

张天舟、谢国旗、陈杨、秦婧文、陈茂林、王俊逸

指导老师

杨歆豪、贾俊铖

项目简介

鉴于在轨空间环境中资源有限,目标检测的精度与处理时效性往往难以兼顾,传统的地面处理模式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开发一套高效的在轨智能目标检测算法显得尤为重要。

星河智瞳团队通过深入研究相关文献,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Mask-R-CNN框架的在轨目标智能检测系统,旨在解决传统方法中速度与精度之间的权衡难题。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COCO2016数据集上的检测精度相比现有技术有了显著提升。这一成果不仅有助于突破现有的技术瓶颈,而且对于促进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加速成为太空强国具有积极意义。

三等奖作品介绍


Ni改性粉煤灰X型分子筛用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

团队成员

方徐易、任皓然、周智然、陈怡达、何昱锐、程门雪、王晨熙、宋东来、白云祺、肖云瀚

指导老师

唐康健、余嘉斌、胡玮

项目简介

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主要温室气体,2023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120亿吨,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双碳”目标下,政策支持新材料发展以解决碳排放问题。近年来新涌现的ICCU技术的核心是研发具有吸附和催化组分的双功能材料,从而实现低能耗、高效率地解决碳排放问题。

本方案提供的Ni改性粉煤灰基X型分子筛可以实现对二氧化碳的高效吸附,并原位加氢催化生成甲烷,不仅可以缓解粉煤灰带来的环境压力,且产品性能优异,二氧化碳的转化率突破70%,甲烷选择性高达98%,循环后性能仍保持优异。


P-Metal 掺杂 NiFe-LDH 的新型催化剂:高效、低成本大规模产氢新方案

团队成员

徐佳新、侯天觉、张来伟、杨开琦

指导老师

陈子亮、康振辉

项目简介

氢能被视为我国能源体系转型的关键。然而,当前制氢产业面临着商业催化剂制备相对复杂、催化效率较低及稳定性不足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氢能产业的全链式发展。针对这些挑战,该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超快电沉积技术,用于研制新型d-p区双类金属基层状氧化物电解水催化剂。这一技术实现了制备工艺从繁琐到简洁、从低效到高效的转变;同时通过精准的元素掺杂与结构设计,显著提升了催化剂的活性与稳定性,有效攻克了当前制氢催化剂的局限性。

目前,该团队已拥有多项核心专利,并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SCI论文。基于现有成果,他们将继续深化技术研发,进一步优化催化剂性能,为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为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而不懈努力


无人机用螺旋桨气动性能与噪声综合优化设计与验证

团队成员

陈思艺、刘义、徐宇彤、刘卫龙、朱梓渊、李昌儒、颜维鑫、孙正波、王文杰、焦宗源

指导老师

王刚、陈峰、刘庆升

项目简介

螺旋桨是无人机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气动噪声是限制无人机规模化应用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降低无人机螺旋桨叶片气动噪声成为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的问题。

该团队探讨螺旋桨气动噪声产生机理,并采用工程仿生的研究方法,以座头鲸前缘凸点结构和猫头鹰尾缘锯齿结构构型特征为仿生原型,在 NACA0012 翼型叶片上设计了仿生结构,研究其降噪性能,成功在满足气动性能的同时将噪声降低至目标值以下。


面向智能驾驶的伦理度量与平衡研究

团队成员

孙铭禧、冯澳杰、何潇欧、乔欣怡、黄耀渔、陈世源

指导老师

赵智峰、陈涛、杨聪

项目简介

人对智能驾驶汽车的概念及伦理进行准确的界定,不仅有助于明确技术与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还便于根据不同情形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框架。

智能驾驶汽车不仅仅是一种颠覆性产品,它还将引领许多新业态的颠覆性变革。正是由于这种变革,对伦理度量与平衡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但现有研究大都基于经验提出策略,缺少系统思维的分析方法。基于此,通过KJ-KANO模型经适配改良以客观的获取用户对于智能驾驶的伦理度量需求,并进一步提出伦理平衡性策略与道德决策。


数智风暴——数字时代网络暴力信息的风险识别与治理路径研究

团队成员

谢子墨、孙艳邱、汪瑞好、花晶晶、杨梦杨

指导老师

陈珊珊

项目简介

网络空间逐渐成为公共生活的延伸,然而网络暴力的问题随之而来,严重侵犯个人权益,影响社会和谐。该团队以新型社会问题之一的网络暴力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与法律规制路径。

该团队采取问卷调查、实地探访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部分地区网络暴力发展现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利用统计工具研究网民对网络暴力的形式、成因、影响因素的初步认识,并利用多元回归模型、文本数据挖掘相结合的方法探索网络暴力的产生原因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后,从多个方面为网络暴力提出事前预警、事中处置、被害救济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具体路径和实施方案,以期实现对网络暴力的有效遏制,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我校共有2个项目入围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迷流寻踪——城市轨道交通泄露电流监测与智能定位系统领航者》项目在主体赛中获得银奖,《讲好中国故事——海外媒体触达及国际传播解决方案提供商》项目在“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中获得银奖

银奖作品介绍


迷流寻踪——城市轨道交通泄漏电流监测及智能定位系统领航者

团队成员

刘娜、葛雨晨、朱晨阳、尤勇、李程玺、胡佳琪、吴逸扬、庾婧、郭欣、王锐、张骁、夏耀达、张明祥、佟岚馨、蔡淼

指导老师

杜贵府、黄伟国、赵伟

项目简介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过程中,城市轨道交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社会日常运转的动脉,也是实现交通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城轨供电系统杂散电流(以下简称“迷流”)泄漏问题已成为系统安全运行的隐形杀手,会对城轨自身结构钢筋、周边埋地金属管线及关键城市地下金属工程产生电化学腐蚀,从而引发严重的公共安全事故。

该团队潜心钻研,从突破走行轨电流同步采样关键技术,再到实地测试后完善软硬件形成产品,最终该系统采用“监测系统+智能定位平台”的方式实现了杂散电流的源头、定量、实时监测与接地故障的精准定位,有效解决了传统监测方法的弊端。团队核心成员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10项。


讲好中国故事——海外媒体触达及国际传播解决方案提供商

团队成员

徐衡、郑雾、王一然、李显龙、陆书宁、王昕娱、沈文乾、赵彤、BRIANNA ELEANOR CHUA ANG、HTAY HLAING WIN(杨帆)、NOVIA(洪乙琦)、NGUYEN MAI ANH(阮梅樱)、PHAM THI MINH TRANG(范明妆)、LE THI DUYEN(黎氏缘)

指导老师

丁姗、汪令昕、王雁冰、刘海

项目简介

项目专注于为中国品牌提供一站式出海传播服务,助力在“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国家讲好中国故事。项目一方面发挥数智优势,借助高精尖数据挖掘工具,精准获取大量海外媒体数据,依托智能语义分析,深度研判海外舆情风向,迅速形成深度调研报告;另一方面依托获取到的舆情数据设计外宣内容,链接全球社交媒体意见领袖,做好海外内容矩阵搭建,助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我校高度重视“挑战杯”工作。自2023年11月启动备赛以来,校领导高度重视关心指导项目培育、赛事备战。创新创业学院成立了校级竞赛组织委员会,相关部门和各学院(部)通力协作开展筹备工作。

创新创业学院多次举办培育项目集训营,组织重点项目遴选培育、院级校级赛事选拔、省赛国赛备赛参赛等各个环节的专题培训,吸引广大青年学子积极参赛,在校内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创新创业学院将持续探索“挑战杯”赛事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作用,努力将“三大赛”作为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平台,营造浓郁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和提升苏大青年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及时 准确 用心

在苏大相遇

与苏大一起前行

续写无悔青春路

●首次!我校方世南教授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祝贺!我校沈振亚教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光”是遇见,就很美好

素材来源/苏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编辑/杨俊红


苏大本科招生
苏州大学全日制本科招生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