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主要通过调结构、促改革来实现。同时,处理好调整结构与深化改革、建强网络与畅通末梢、打造枢纽与优化布局的关系,促进全社会物流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提高物流组织化程度和效率,促进物流与产业融合创新,加强协同衔接和要素保障,解决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统筹推动物流成本实质性下降,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和管理成本,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至13.5%左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实现新突破,货物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铁路货运量、铁路货运周转量占比力争分别提高至11%、23%左右,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保持较快增长。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国家物流枢纽体系和现代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基本形成,现代物流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战略支撑显著增强。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方案的内容,以确保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目标得以实现。
降低物流成本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它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并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建立物流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互联机制需要加强安全风险防范,完善数据授权管理和运营机制。同时,企业应建立健全物流数据的采集、提取、应用和保护机制,以促进物流数据要素的市场化流通。
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的措施包括加快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实施大宗商品精细物流工程,实施“新三样”物流高效便捷工程,推动国际供应链提质增效,打造现代化物流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推动大型工商企业提升物流管理水平和社会化程度,科学构建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逆向回收等于一体的供应链体系,实施精细化管理,加快库存周转。加强制造业供应链融合创新,鼓励大型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优化物流流程、共建设施设备、对接信息系统,推广应用综合性供应链解决方案。支持利用工业园区闲置土地、厂房建设物流服务设施。深化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加快数字供应链发展,提升商贸供应链协同水平。
推动国际供应链提质增效的措施包括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畅通大宗商品、新能源汽车和冷链等国际物流,鼓励大型工商企业与骨干物流企业深化国际物流合作,共建共用海外仓储等基础设施,优化中欧班列的开行计划和运力分配机制,增加中欧班列的开行数量,推进内陆港建设工程以降低集货和通关成本,并推动铁路国际联运单证物权化,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探索试点。
打造现代化物流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措施包括实施现代化物流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支持航空物流企业扩大全货机规模,充分发挥民营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产业链融合创新中的作用,促进物流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并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在多式联运、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和商品车物流等领域培育特色竞争优势。
货物运输结构的优化目标是铁路货运量和铁路货运周转量的占比分别力争提高至11%和23%左右,同时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保持较快增长。
通过健全国家物流枢纽体系和现代物流服务网络,形成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显著增强现代物流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战略支撑。
推进铁路重点领域改革。制定实施铁路货运市场改革方案,促进铁路货运向铁路物流转型,支持铁路货运场站依法依规有序开展物流服务经营活动。改革铁路运输与调度生产组织方式,加强跨路局运输组织协调,创新系列物流产品,大力发展高效稳定、市场化的直达货运班列,探索用好高铁快运功能。完善铁路货运价格灵活调整机制、铁路运输进款清算机制,建立铁路物流服务价格体系。降低铁路专用线规划建设和使用费用,推进铁路专用线共用。推进铁路物流转型综合配套改革。研究制定铁路接轨管理办法、过轨运输监管办法,促进过轨运输便利化,实现国家铁路、地方铁路直通运输。
健全国家物流枢纽与通道网络的措施包括整合提升物流枢纽设施功能,加快健全多式联运体系,开展优化运输结构攻坚行动,构建现代物流与生产力布局协同发展新模式。
深入实施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优化国家物流枢纽布局,系统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和功能提升。完善物流枢纽铁路专用线、集装箱堆场、转运场站、公路联络线等配套设施及集疏运体系,构建干线支线物流和仓储配送规模化组织、一体化运行的物流集散网络。完善国家物流枢纽间的合作机制。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科学集约布局建设城郊大仓基地等大型仓储物流设施,完善涵盖分拨中心、末端网点的分级物流配送体系。研究制定物流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建立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共享共用新机制,加快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支持客运站、邮政网点等拓展物流服务功能。
推动农村物流的发展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共享共用的新机制,加快农村客货邮的融合发展,支持客运站和邮政网点等拓展物流服务功能,从而提升农村地区的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
健全多式联运体系需要建立相关的经营主体制度,完善业务规则,并推广标准化的多式联运单证,以提高多式联运的效率和便利性。
公路货运市场治理和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综合施策解决公路货运经营主体“小、散、弱”的问题,发展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的大型公路货运企业,以全面提高公路运输的组织化程度和效率。此外,还需深入推进货车违法超限超载治理,加强货物装载源头治理,持续推进货车超标准排放治理,并依法加大对货运车辆非法改装和大吨小标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优化城市货运网络规划设计需要强化跨部门协同,对不同类型货车在城市通行实施精准化和差异化监管。同时,各地不得针对货运车辆车籍实施排他性区域限制措施,以确保货运车辆的通行便利。
物流数据开放互联以公路、铁路、水路、航空、海关等部门和单位的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为核心,整合物流与信息流、资金流,建立部门物流数据资源的动态互联机制。这将支持各类经营主体的数据对接,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应加快水上运输装备的大型化和标准化建设,以提升水上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这包括研发和引进更大、更标准化的船舶和设备,以适应现代化的运输需求。
加强水运网络的规划建设需要打通内河航运和海运的堵点卡点,提高水运的组织化和智能化水平。这可以通过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发展内河深水航道和大型码头来实现。
在铁路货运网络工程中,应统筹规划,适当加强普速铁路建设,提高重载铁路的比重,提升重点货运通道的能力,并补强铁路货运网络,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
构建现代物流与生产力布局的协同发展新模式需要统筹规划建设物流枢纽,有效对接国家骨干物流网络和重要资源物流通道,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同时,加强各类交通运输方式在重要节点上的高效衔接,健全末端集散网络,推动产业布局与物流枢纽建设的同步推进。
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可以通过构建分层分类的城市商业格局,健全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发展共同配送和仓配一体等集约化模式来实现。同时,推动农村电商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化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建设内外贸融合平台,促进内外贸制度规则的衔接。
大宗商品精细物流工程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大宗商品生产加工等企业整合内部物流需求,优化物流路径,提高直发终端用户的比率。此外,还要发展大宗商品供应链组织平台,提高物流供需匹配度,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布局建设大宗商品储运设施。
鼓励银行机构依法合规开展重点领域的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服务,以支持大宗商品的流通和供应链的高效运作,实施大宗商品精细物流工程。
“新三样”物流高效便捷工程主要包括加强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的国内港口仓储设施建设,支持高效便捷的出口。同时,还需要研究出台大容量储能电池和大尺寸光伏组件的仓储和运输相关技术标准,优化完善锂电池运输的安全管理规范。
多式联运经营主体相关制度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业务规则,推广标准化多式联运单证,以促进多式联运的发展和运营效率。
推动多式联运的发展可以通过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主体,发展集装箱公铁、铁水联运,加快推进一单制、一箱制,推广带托盘运输等集装化运输模式,创新打造稳定运行、品牌化的多式联运产品。
加强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协同可以通过统一协同各种运输方式的规则标准,强化设施衔接、信息共享、标准协同和安检互认来实现。
国家综合货运枢纽的作用在于补链强链,推动建立内贸集装箱铁水联运体系,提升全程服务组织能力,并增加国家物流枢纽间铁路联运班列的开行数量,提高班列的稳定性。
优化运输结构的方式包括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优化主干线大通道,强化货物特别是大宗散货和中长距离运输货物的“公转铁”、“公转水”,以及改进内河船闸过闸申报要求和流程,加快推动网上办理。
完善社会物流统计调查制度要求加强全国性、地区性和分行业的物流成本统计,以便更好地掌握和分析物流行业的运行状况。
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技术装备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符合条件的物流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业企业可按规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依法享受相关税收优惠。
加快物流绿色化转型的措施包括制定绿色物流重点技术和装备推广目录,支持物流枢纽场站、仓储设施和运输工具的绿色化升级改造,开展绿色物流企业的对标达标行动,支持物流领域的碳排放核算及相关认证工作,构建物流碳排放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扩大新能源物流车在城市配送和邮政快递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中重型货车零碳排放技术的发展路径,以及推进物流包装的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
物流标准化行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协同衔接、系统高效的现代物流标准体系,加强标准的宣传、实施和评价,制定和修订专业术语、装载器具、物流单证和信息数据等重要基础标准,完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等关键领域的物流标准,以及加快即时配送和网络货运等新模式新业态的标准建设。
政府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支持包括加强投资政策支持,鼓励加大信贷融资支持力度,加强物流仓储用地保障,强化专业人才培养。
政府在加强投资政策支持方面,支持铁路货运、内河水运、物流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大宗商品物流、冷链物流、铁路物流、农村物流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设施补短板,加快形成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同时,通过现有资金渠道,启动支持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融资支持可以通过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作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长期稳定的融资支持,以有效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成本。这包括鼓励金融机构为物流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融资支持。
在物流仓储用地保障方面,政府采取了加大物流仓储用地要素支持的措施,依法依规保障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临空经济区和临港经济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仓储设施项目的用地、用海和用岸线的合理需求。
为了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动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加强物流、采购、供应链等相关学科的专业建设是关键。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与国内外物流企业深化合作,打造集人才培养、研究创新和服务企业于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此外,鼓励物流企业、行业协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科研机构联合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共建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开设面向物流实践的培训课程,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现代物流和供应链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应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按照改革事项清单化和建设任务项目化的要求,强化政策和要素支持,确保《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的贯彻落实。同时,要加强对地方保护和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的治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监测分析和行业自律,完善社会物流统计调查制度,强化全国性、地区性和分行业的物流成本统计。
推动物流数智化发展主要通过提高全社会物流实体硬件和物流活动的数字化水平,鼓励重大物流技术攻关,促进大数据、5G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此外,还需推动重要物流装备的研发应用和智慧物流系统的集成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现代物流”。这包括传统物流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以及新型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物流枢纽和智慧物流园区的建设。
在物流领域,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应用的方式包括鼓励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相结合的物流新模式的发展,健全和优化管理标准规范,支持企业的商业化创新应用。同时,促进物流平台经济的创新发展,鼓励物流技术创新平台和龙头企业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数智化赋能,推广无人车、无人船、无人机、无人仓及无人装卸等技术装备,推动仓配运智能一体化和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应用。
物流新模式的发展推广了多种具体技术装备,包括无人车、无人船、无人机、无人仓以及无人装卸等。这些技术装备的应用旨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并推动物流行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进程。通过这些技术的推广,可以实现仓配运的智能一体化和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由中物灵境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