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在散文中说:“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有的人话不多,但是一开口就能让人心生愉悦;有的人即便口若悬河,但张嘴就让人心生厌烦。
说话,是一门真正的艺术,也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会说话的人,早就明白了,人和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懂得倾听是涵养,明白分寸是教养,适时沉默是修养。
倾听是涵养
听过一句话:“倾听时的沉默,比千言万语更能打动人心。”倾听,是一种无声的表达,更是将心比心,代表着接纳和理解。它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滔滔不绝更有力量,它也是尊重,是涵养,更是一个人永不过时的魅力。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有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口才很好,还曾经拿过大学辩论赛冠军,但是,他发现同事们对自己并不友好,特别苦闷。
年轻人终于讲完了,长者表示特别理解他的心情。年轻人心情舒畅,脸上有了笑容,并再三感谢长者。
长者微笑着说,我并没有做什么,只是认真倾听,你回去也可以试试,多听别人说话。
年轻人恍然大悟。自己平日里只顾滔滔不绝,从没用心听过别人讲话,所以导致别人也懒得听自己说。
人们被倾听的需要远远大于倾听别人的需要。很多时候,情商高的并不是那个滔滔不绝的人,而是那个默默倾听的人。
懂得倾听,就抵达了交流的最高境界:心与心的沟通。而那些随意打断别人的话的人,只会令人心生厌烦,和朋友渐行渐远。
一个善于倾听的人,有耐心,懂尊重,才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因为,人和人之间,都是相互的,你愿意听我的,我才愿意听你的。
慎言是教养
作家亦舒曾说过:“进退,对成年人来说是秘诀,所谓敌退我进,都要练熟练妥,否则不知进退,不晓得知难而退,都会万劫不复。”这个进退,其实就是分寸。
人际交往中,如果不懂得分寸,轻者会被认为冒失鲁莽,重了,会被人觉得心存不善。
曾经参加一个聚会,席间一位中年女士,引起了大家的集体反感。一开始,她发现一位熟人穿了件比较旧的衣服,立刻甩出一句:哎呀,你这件衣服了五六年了吧,真会过日子。
那位大姐我也认识,因家庭变故,生活比较拮据。大家的目光一下子聚到那位大姐的衣服上,大姐有点尴尬。
这时,大姐身边一位女士立刻说:“嗯,说明大姐身材没变呀,真是羡慕啊”。大家的话题立刻转入怎么保持身材上去,化解了尴尬气氛。
那位女士在这样的社交场合,触及别人的痛处,也许没有恶意,但是却失了分寸。
三毛曾说:“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失;自以为熟,结果反易生隔离。”
无论什么时候,保持分寸感,不触人痛处,不交浅言深,不自以为是,知进退,守底线,不仅是高情商的表现,也是一种修养。
理学大家朱熹说:“慎言以养其德。”唯有慎言,不议人非,不揭人短,不言人过,才可以立德养性。
说话前要三思,想好再说,不轻浮不草率。常思己过,莫论人非,出言有尺,说话有德,才是成年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
沉默是修养
黄庭坚在诗中写:“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因为有时候能言善辩,并不比沉默不语来得通透得体。
《史记》中有一段关于孔子见老子的故事。年轻的孔子学有所成,意气风发去拜见老子。刚一进门,就看到老子如同一棵枯树一般,静静地站在院子里晾头发。
孔子被这一幕深深地震撼到了,因为在他眼中,此时的老子虽然沉默不语,却浩瀚如渊。
临别之时,老子善意地告诫孔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内藏道德,而外表看起来好像是愚蠢迟钝。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平静和沉默,切忌骄傲和贪婪,夸夸其谈。
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话不在多,关键是分量。
作家王蒙说:“一个人有没有水平,主要表现在说话上。”与人相处时,会说不如会听,能言不如慎言,话多不如沉默。
往后多一分涵养倾听、一分教养慎言、一分修养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