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舞蹈经典中的党史】《白毛女》:北风吹
教育
2024-11-14 22:51
湖北
1944年除夕,在华北一个偏僻的农村杨各庄,在外躲债的老佃农杨白劳准备回家和独生女儿喜儿一起过年。喜儿是当地十里八村的美女,她正与青年农民王大春相爱。地主黄世仁见色心动,逼债上门,强令杨白劳把欠他的六斗谷子利上加利在腊月底前还债,否则就以女儿抵债。当杨白劳拿着仅有的七块五毛大洋到黄家还利息时,黄世仁竟打昏杨白劳,强行在喜儿的卖身契上按下手印。杨白劳除夕夜喝卤水自杀;初一早晨喜儿即被抢进黄家,被黄世仁奸污。大春当晚闯进黄家欲救出喜儿,但却没得手,他只得逃走。后喜儿在二姨的帮助下逃出黄家,藏身深山密林,非人的生活使她的头发逐渐变白了。她多次去奶奶庙取供果和香火,有人遇见,自此“白毛仙姑”的传说不胫而走。两年后,参加了八路军的大春随部队返回家乡,开展土地运动。为粉碎地主借白毛仙姑的谣言动摇民心的阴谋,十五之夜,大春等人潜伏在奶奶庙,寻找白毛仙姑,没想到这白毛仙姑竟是当年的喜儿。回到村里第二天召开公审大会,汉奸恶霸地主黄世仁经过政府批准枪毙了。不久以后,大春和喜儿登记结婚,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喜儿的头发也渐渐变黑了。以上就是歌剧《白毛女》的故事梗概。白毛女的故事在多地流传,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成为认识当时社会的一个切入点。作为《晋察冀日报》的记者,李满天(笔名林漫)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故事的重要性。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有了新的方向。于是,李满天采访传播这些故事的人,写成了报告文学,之后又深入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山区采访了更多人,写出了一篇一万多字的短篇小说《白毛女人》。李满天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提炼了主题,加入了八路军这一集体形象。在长期的采访和写作中,他认识到这个故事和人物的典型特征及其反映的时代精神,是当时革命斗争所需要的,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得有更好的传播,方可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他于1944年秋天请去延安的交通员把小说带给周扬。周扬看过后,立刻感受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内涵,并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当时,周扬正在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准备献礼节目。他决定将这部作品改编为歌剧,重新凝练主题内涵,进一步塑造人物形象,以此激发广大工农兵的情感。于是,1945年,由贺敬之、丁毅执笔,汇集集体智慧创作出歌剧《白毛女》。在具体的创作中,创作集体各有分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在张庚的领导下,剧组采取流水作业的方式,即贺敬之写完一场后,作曲者就谱曲,由张庚、王滨审定,交丁毅刻写蜡纸印出,再由导演和演员试排,每幕完后总排,请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干部群众和桥儿沟老乡观看并评论,边写作边排演边修改。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多次上演,广受欢迎。随着群众的热烈关注与反馈,歌剧《白毛女》剧本历经多次修改。最终,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毛女》,此书被列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该版本成为此后供文学欣赏和舞台演出《白毛女》的定本和保留本。歌剧《白毛女》在保留小说《白毛女人》主要情节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这些修改均与凝练主题有关,以便更好地表达时代精神,激发人们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