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因东城门外的博托河而得名,几百年来,老包头人在博托河两岸孕育发展、生生不息,承载了包头城市历史文脉,凝聚了包头城市文化基因,铸就了灿烂辉煌的包头文明。
这里是老包头政治发展的原点。清初,蒙古族巴氏家族在这里驻牧,康熙、雍正年间,清廷准许晋、陕商民“走西口”到边外耕种经商,这里是主要落脚点之一,乾隆二年形成包头村。嘉庆十四年(1809年),包头建镇,设巡检,巡检衙门便在召梁(今三官庙地区),形成了近代包头最早的政治中心。道光年间,沿博托河修建了包头城垣。1926年包头设县,1946年包头设市,召梁地区是老包头最早的政治发展的起点。这里是老包头商贸业发展的原点。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以后,旅蒙商往来贩运,召梁成为“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节点。乾隆年间,山西商人在召梁设立了“如月号”、“公义店”、“复义兴”等包头最早的一批商号,逐步形成包头最早的商业街——东门大街。晋商巨贾乔贵发在此地设立复盛油坊,在东门大街租用大量土地开辟菜园。同治年间建立包头大行后改为包头公行,辅助巡检衙门管理社会事务,成就了“一座老商会,半部包头史”的传奇,“九行十六社”上千家商号从这里发展壮大。这里是老包头革命发展的原点。辛亥革命时期,从召梁走出了李茂林、王定圻、郭鸿霖、巴文峒等内蒙古早期同盟会会员,在召梁发生了著名的“马号事件”。1925年,中共包头工委在福徵寺东院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设立的党组织之一,包头革命的火种从这里燃起。1949年9月19日,绥远和平起义在召梁附近的绥远银行包头分行礼堂举行,绥远获得解放。之后,中国共产党绥远省军政委员郑天翔率包头市工作团全面接管包头。1950年2月13日,包头市人民政府成立,包头历史从此掀开崭新的篇章。这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原点。位于召梁地区的转龙藏龙泉寺、关帝庙、福徵寺、清真大寺、南龙王庙、三官庙等多种文化宗教场所集聚于此。蒙汉回满多民族和睦相处,各宗教信众和谐交往,共同谱写了各民族相融与共,共建家园的岁月华章。老包头西口文化、商业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造就了包头人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品质性格,造就了包头人开拓进取、包容宽厚的优良品格,成为包头文化的独有特质。包头原点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原点,是走西口移民的落脚点、红色文化的出发点、民族团结的融合点、通商贸易的交汇点、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