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拉的“郝”爸爸 |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文摘   2025-01-06 15:22   内蒙古  

“咚咚咚……”敲门声传来,郝俊莲还没来得及走到房门,就听到弟弟阿卜拉·喀迪尔的声音:“姐,快开门!刚摘的红枣,给你送来了。”


郝俊莲刚打开门,阿卜拉就抱着一个大箱子冲进来,满头的汗水。郝俊莲心疼地说道:“总是这么慌慌张张,就不能稳重点。”

  

阿卜拉一边擦汗水,一边笑着说:“没有你,哪有我。”

  

郝俊莲接过话:“没有你,哪有我。”

  

说完,两人相视大笑,寒冬的房间里充满温暖。


两个不同民族互称姐弟,关系如此亲密,故事还得从他们的父辈说起——

1970年3月,时任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乔达乡国营牧场场长郝向荣(郝俊莲的父亲)出门在外,家中怀有身孕的妻子和3个年幼的孩子断了粮。邻村开磨面坊的喀迪尔·卓亚(阿卜拉的父亲)知道后,把节省下来的20公斤玉米磨成面送到郝家,解决了他们一家人的断粮之苦。而他自己家,也有7个孩子,其中一个还刚出生不久。

一个多月后,回到家的郝向荣得知此事,对家人说:“人家在咱们最困难时伸出援手,咱们一定要记住这段恩情。没有他,哪有我。喀迪尔一家就是咱家最亲的亲人。”

郝向荣14岁从河南来到皮山县,早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他知道喀迪尔一家人日子并不宽裕。考虑到自己虽工资不高,但相比喀迪尔家,生活还是要好过一些,他和妻子商量:“咱们节俭点,用节省下来的钱去帮帮喀迪尔家。”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郝向荣硬是挤出钱,为喀迪尔家买了一匹马、一头牛和52只羊,还把自家10亩地无偿交给喀迪尔耕种。在郝家的大力帮助下,喀迪尔一家的生活逐渐改善,郝向荣心里非常高兴。

就这样,郝向荣和喀迪尔在相互帮扶中成为好朋友,两兄弟常常见面,而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有你,哪有我。”说完,两人都会相视大笑。

1974年6月,喀迪尔的妻子因病去世,喀迪尔因伤心而患病。郝向荣把他接到家中悉心照顾,并带他去看了医生。

两个月后,噩耗再次传来——喀迪尔从马车上摔下来,生命垂危。郝向荣立即赶到喀迪尔家。

喀迪尔拉着郝向荣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兄弟,我家其他孩子都可以自立,只有4岁的小儿子阿卜拉让我放心不下,今天我就把他托付给你,可以吗?”

郝向荣含泪向喀迪尔承诺:“你放心,我一定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照顾他。没有你,哪有我。”

“没有你,哪有我。”喀迪尔说完这句话,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从此,郝向荣多了一个“小儿子”。“阿卜拉长着和他父亲一样的面庞,每次看到他,我就会想起喀迪尔,想起他当年送玉米面救了我们全家人的事……我一定让这个孩子生活得更好。”郝向荣说。

阿卜拉在郝爸爸的关心关爱下一天天长大,有什么事也爱向郝爸爸说。

2001年,阿卜拉告诉郝向荣:“我喜欢上一个女孩,想让爸爸和妈妈去提亲。”郝向荣和妻子立即作为男方父母,前往女方家中提亲,成就了这门亲事。

郝向荣夫妇为阿卜拉操办了婚礼。婚礼上,郝向荣握着阿卜拉的手说:“看着你成家,我终于放心了,也终于可以告慰你的爸爸了。”那一刻,他们都哭了……

阿卜拉常说:“我知道,我失去了自己的爸爸,却得到了另一个爸爸。这个爸爸一直关心着我、爱着我,我真的很幸福。没有你,哪有我。”

为阿卜拉办完婚礼后,郝向荣终于答应孩子们的要求,搬到和田市居住养老。但他还是时时刻刻关心着这个“小儿子”,只要阿卜拉需要帮助,他都会从200公里外赶到村里帮他排忧解难……

郝俊莲明白,父亲心里最牵挂的人就是弟弟阿卜拉。母亲也常对孩子们说:“喀迪尔叔叔是咱家的恩人,咱娘几个的命都是他救的。你们父亲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恩人的亲骨肉就是你们的亲兄弟!”

2017年,阿卜拉申请到富民安居房的建房指标。高兴之余,他却为建房押金没有着落而发愁。郝向荣听说这件事后,第一时间帮他交了押金。

“事后我才知道,郝爸爸当时正在乌鲁木齐市住院,我太感动了!”阿卜拉说。

前几年,村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阿卜拉想种红枣,姐姐郝俊莲送来了树苗,并告诉他:“这是爸爸千叮咛万嘱咐交待的事,必须要把枣树种好!”

“郝爸爸在我身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在我心里,他就和亲爸爸一样。”阿卜拉对郝俊莲说,“家里的枣园今年又丰收了,我这次来,就是让你们尝尝这又大又甜的红枣。没有你,哪有我。”

“没有你,哪有我。”郝俊莲接完话,姐弟俩爽朗的笑声再次回荡在温暖的房间。



监制 | 肖静芳
统筹 | 安宁宁

编辑 | 李翠 孙文振

制作 | 石建杭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河东街道办事处
为百姓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