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坝子、陆良坝子自1911年成为国人研究古生物的始发地,113年来,惊喜不断。近日,有古生物科普爱好者在野外郊游过程中偶然发现一块密布苔藓虫、海百合、双壳类化石的石板上疑似有一“鲨鱼牙”化石,引发曲靖古生物科普爱好者围观。
多数古生物科普爱好者认为,曲靖坝子东面山的出露地层上面分布有苔藓虫、海百合茎秆,理所应当这些化石应该属于石炭纪地层化石。因此,在石炭纪这个地球历史上一个非常特别的纪元,超高的氧气含氧量成就了海洋中是鱼类的天下,体型巨大的鲨鱼存在显得再正常不过。试想在浩瀚无垠的大海深处,一条捕食的巨大鲨鱼弄断的一颗牙齿沉积到苔藓虫、海百合茎堆积的礁石上,也是再平淡不过的日常。
但是,熟悉曲靖坝子、陆良坝子地貌的人都知道,陆良坝子向北延伸,坝子西段越州、潇湘、寥廓山、翠山、马龙张安屯,一直到沾益龙华、白水、菱角、珠江源,分布着面积广大的早泥盆纪地层的双壳类、珊瑚、海百合、古鱼化石。而从陆良坝子向北的东面龙海山、朗目山、五台山、桃园,只有大面积早泥盆纪地层的双壳类、珊瑚、海百合化石,独独至今没有发现“一条鱼”化石。因此,曲靖坝子东面山的化石,多半还得是双壳类、珊瑚、海百合、蛤、蚌化石,这也是自然常识。
说此块“鲨鱼牙形”化石是泥盆纪地层的蛤化石,是因为蛤蜊化石里的一类固着蛤(Rudists)是唯一建造过巨大生物礁的软体动物,也是珊瑚之外最成功的造礁者。固着蛤属的伟齿蛤与所有更高级的固着蛤共同具有若干特点:有着厚实的壳,体积大、具退化的异齿型齿的铰板,都具有外韧带、内板和位置相似的后闭壳肌、喜居于热带——亚热带碳酸盐陆棚环境。与所发现此块“鲨鱼牙”化石也是高度近似。
还有的古生物科普爱好者认为,此块“鲨鱼牙”化石还与泥盆纪地层的拖鞋珊瑚高度近似,其理由是,拖鞋珊瑚的形态特征:单体,拖鞋状,始部尖锐,轮廓近等边三角形,有时尖锐的始部上跷,背面圆凸,腹面平坦。萼深,萼部横切面半圆形,具一片或四片半圆形萼盖,萼盖沿平直的腹面边缘启闭。底面长宽各约10余mm到40余mm。隔壁为短脊状,对隔壁较突出,位于平坦面中央。隔壁和萼盖内面成平行排列,而在凸面上成羽状排列。除少数种以外,一般未见泡沫板。
曲靖这群古生物科普爱好者都是执着之人,深耕曲靖文化多年,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深深的热爱着曲靖这片多情的土地。但是,对于古生物,都是大家的“业余爱好”,对科学研究,特别是高深的古生物科学,他们都还是“门外汉”“井底蛙”,没有专业的知识支撑,更没有任何仪器、设备,一切都来源于传统的“肉眼鉴宝法”,不妥、不对之处,还望科学家们海涵。在此,也恳请久居“象牙塔”的科学家们,能够给予深耕的热土予关爱,支持一下地方文化爱好者文创、科普的热情,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古生物,喜欢上大自然,喜欢上科学探索。
来源:麒麟云(包建新 师伯良)
编辑:梁言、屈成毅
审核:巴永飞
往期推荐
声明:转载时请原文转载并注明来源:麒麟融媒;不得私自修改或摘编内容,否则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