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刘汉斌,笔名刘宁,1959年1月出生。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黄冈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东坡赤壁诗社常务理事、团风县诗词学会会长。有诗词及散文作品散见于省市级以上报刊;有诗词作品入选各类诗文选;出版诗词集《论史七言绝句集》《刘宁诗词选》散文集《沉睡的脊梁》。
在秋之韵论坛互学互动中,大家勤于交流,乐于商讨,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今天我就来交流一下关于律诗拗救方面的粗浅体会。
一是拗救拗句。大家知道,在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那么什么叫“拗救”呢?即一个句子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接下去应补上一个平声字,这叫“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是拗句的一种。但由于比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拗救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①出句自救。
在七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和五字句“平平平仄仄”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和“平平仄平仄”。五律叫做“三拗四救”,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
“凉风起天末”
“平平仄平仄”
又如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
“回看射雕处”
“平平仄平仄”
又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
“庾信平生最萧瑟”
“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些都属于这种情况。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
②孤平拗救。
在七字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字句“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韵字,必须用的,因此句末的平声字不能救。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七字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字句“平平仄仄平”都只有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五字句的第一个字和七字句的第三个字变成了仄声,就叫做孤平句。那么,就必须把五字句的第三个字和七字句的第五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则为仄仄仄仄平平仄)”,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
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第三个字变成平声字,即“吹”救“不”。
又如陆游的《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第五个字变成平声,“无”救“万”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因此“孤平拗救”就是在救句中的“三”“五”位置上补平。
③两救。
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
但如果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这就是两救。
如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报国有万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
其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孤平拗救),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两救”。
因此,我们可以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