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素有“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的巴东,黄土坡地质文化村成为我省首个四星级地质文化村、全国5个四星级地质文化村之一的消息,不胫而走。
在全国能获准建设地质文化村(镇)已为不易,能被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学会评定为星级更是万千村(镇)都试图跃过的一座高峰,也是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技术成果的“最优”评定。巴东人不负大自然的馈赠,终于成就梦想,填补了我省四星级地质文化村的一项历史空白。
揪心之地
揪心之地
黄土坡巨型古滑坡位居三峡四大滑坡之首。因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建设,巴东老城全部淹没。一段时间,黄土坡曾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90年9月,经原地矿部、长江委详勘、论证,确认黄土坡一带为古滑坡堆积体。2001年,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巴东县黄土坡城区滑坡与塌岸勘查报告》和《巴东城区地质安全评价报告》界定:滑坡体规模巨大,成因复杂,危害严重,且已发生多起局部滑坡,严重威胁2万余人生命财产安全。“滑坡体体量巨大,形成原因和地质结构复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唐辉明说。国内外权威专家会诊确定,以黄土坡滑坡为代表的巴东城关滑坡地质灾害,对当地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罕见性。
黄土坡,从此成为一片让人揪心的土地。国家、省、州各级领导都牵挂着这里民众的安危。
至2017年的9年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倾情关怀和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指挥下,黄土坡滑坡整体避险搬迁安置近2万人,完成项目投资近11亿元,巴东抒写了一部使命在肩、生命至上、自强不息的史诗,演绎了一曲护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干群同心同德、气势恢宏的大合唱。
黄土坡滑坡整体避险搬迁,对巴东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大考”。但,巴东打赢了这场长达9年的硬仗。
10月下旬,仲秋的阳光仍有几分热意。站在黄土坡远眺,江水深流,轻舟驶过,远山层林尽染。北岸,崛起的新县城高楼林立,与脚下这片树木繁茂、生机盎然的坡地相映成趣。
“重生”之旅
“重生”之旅
结束整体避险搬迁后的黄土坡,在长江的臂弯中积蓄着“重生”的能量。
2023年,巴东县委、县政府将黄土坡地质文化村建设纳入全县旅游高质量发展“十大重点工程”之一。
巴东城发集团一肩扛起了黄土坡地质文化村体育公园建设任务。“地质文化村绝不是一项寻常的工作,而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着眼发展的民生工程。”2023年10月28日开工时,公司董事长王辉谆谆告诫参建单位。
仅仅6个月,建设面积达31733平方米的黄土坡地质文化村体育公园拔地而起。1个足球场、1个蓝球场、2座装配式公厕、3处公园入口以及室外娱乐场所、市民休闲漫步道、老城记忆复原区、郊游露营区等纷纷亮相。与此同时,体育公园内部整体绿化率达70%,不同宽度的园路、梯道等通道四通八达,健身慢跑跑道形成闭环,还完成了灯光照明、停车位等配套设施。
施工期间,参建各方通力配合,加班加点,抢晴天战雨天,用汗水绘就出了建设业主满意、社会高口碑优质的上乘之作。
今年7月1日,黄土坡地质文化村(体育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蓝天白云下,花草娇艳欲滴,树木郁郁葱葱。足球场和篮球场中传来的阵阵呐喊声、加油声,响彻峡江。夜幕降临,璀璨灯光倒映在长江江面,宛若一轴水墨丹青,华彩闪烁,人们在这里载歌载舞,其乐融融。
“我们又多了一处游览、休憩的好去处。”周边居民及广大市民纷纷称赞。原黄土坡的搬迁户黄爱民说:“走进这里总是倍感亲切,在这里打球锻炼、健身游玩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
如今,这里已成为县城居民和游客休闲娱乐、游览休憩的热门打卡地。老城记忆复原区静静地诉说着巴东的往日故事,让人在现代与传统的交融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绿色转型
绿色转型
黄土坡,一场关于家园与自然的和谐交响曲正在上演。曾是滑坡阴影下的居民区,如今却蜕变为一个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四星级地质文化村,书写着绿色转型的新篇章。
在这里,已举办四届国际地质灾害学术论坛,成为全球地质灾害学术研究重镇,先后有39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地质专家,见证了巴东这一方山水的蝶变奇迹。
举办四届的“守望长江”半程马拉松赛,1万多名选手激情奔跑在风景如画的赛道上,品鉴着这里的风情万种。
现在,黄土坡地质文化村获得的全国首个以滑坡地质灾害为主题建设的地质文化村、湖北省首个四星级地质文化村等“金字招牌”正在巴东大地上叫响。
2024年4月,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许大纯等领导专家亲临黄土坡地质文化村,对建设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创建四星级地质文化村开阔了黄土坡的眼界和胸怀,但不是巴东人的终极目标。据介绍,巴东拟规划投资约3亿元,以“地质灾害遗迹”为着力点,以建设具备世界影响力的“地质文化村”为目标,聘请专业团队编制规划建设方案,力图打造一个集“科教、地质、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地质灾害文化村,作为巴东县走向全国和世界的窗口。
方案将在滑坡灾害范围内,结合现有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的黄土坡滑坡地质科教隧道,综合利用大地景观、装置艺术和情景表演等表现形式,规划建设黄土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沿长江南岸滨水景观修复带、搬迁遗址风貌区、珍稀植物保育区、农耕文化观光区、经济果林采摘区为主的“一心、一带、四区”地质文化村布局。
同时,通过“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地质+创新创意”“地质+综合服务”等建设模式,将黄土坡地质文化与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乡村文化等文化串联、融合,结合相关地质现象,深入营造三峡百年地质文化,向大众宣传巴东滑坡治理的曲折历程和人类对抗自然灾害的伟大精神。
建设地质文化村(镇)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和探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川鄂咽喉之处建成全球独一无二的地质大观园,使之成为巴东的一张新名片。
END
《峡江布衣》 新媒体工作室
编辑|Lmq 主编丨龙茂泉
投稿加小编微信:1351718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