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智润心丨b站关注量破500万,今日份推荐南艺舞院宝藏up主!

教育   2024-07-31 22:56   江苏  



视频素材取自 bilibili “南艺叶笛”账号


温婉而富有穿透力的嗓音,清晰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制作精良的系列视频......


她致力于民族民间舞蹈研究,通过新媒介向大众展现舞蹈艺术,利用新媒介促进教学模式创新。她在bilibili平台发布的舞蹈学视频总点击量破五百万,由她主讲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美》系列视频发布至今,平均每一期收获约四十万次瞩目点击。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美》系列视频第一讲

bilibili点击量达41.7w


她是叶笛,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舞蹈学系主任。她是教师,是学者,是教授,是硕士生导师。她在新舞学范式中,讲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时代故事。


叶笛,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舞蹈学系主任,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文艺学博士、音乐与舞蹈学博士后。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艺术学院基地首批研究员 ,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项目。负责的《民族舞蹈学1》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江苏省首批省级一流课程。在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著作《文化涵化与多元一体:长江流域舞蹈的文化互动研究》;主编教材《普通高中教科书·艺术·舞蹈创编与表演》;论文入选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获中国舞协“中国舞蹈评论年度推优”优秀文章、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费孝通人类学奖”二等奖等。




读一篇故事,是重走一遍主人公走过的路。
叶笛的故事是千里长途,
是漫漫荆棘之后的,深处繁花。

1

感故土之情

以传承相赠

“作为一名‘川妹子’,我对巴蜀文化有着别样的情愫,就像每个人心中都对故乡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是一份浓浓的乡土情怀,也是我在民族舞蹈学(舞蹈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动力。”叶笛说。


在叶笛的研究中,她尝试从多个维度来探索巴蜀舞蹈的文化内涵和人类学意义。比如,她关注了“嬥歌”“跳花伞”等民俗文化中的舞蹈表现形式,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宗教、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意义。


巴蜀舞蹈就像一只翱翔的鸟,引领她追寻珍贵的民族文化宝藏。山高路远,实步为先。

“田野调查”是民族舞蹈学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叶笛回忆:“‘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多年间无数次田野工作,尤数读博期间,前往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黑虎寨调研余友成释比(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年的代表性传承人)的经历最为‘惊险’,也最为难忘。"


叶笛(左三)及课题组成员,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黑虎寨对余友成释比进行访谈

2011 年,为了调研关于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羌族舞蹈文化环境的抢救与保护情况,叶笛作为课题组成员走进茂县羌区。


“地震后,山间只要下雨,路程格外艰难,会有遭遇泥石流的危险。但避雨往往是与田野调查访谈对象深度接触的好时机,我们不想错过。在经过山腰处车行的进退两难、推车前行、弃车徒步的种种困难后,我们终于来到了余释比云端之上的家。


在访谈余释比之前,我们多使用结构式访谈,即使用固定的问题和顺序,以访谈者为主导的封闭式或半封闭式提问。这种高度标准化的访谈方式,过程较为简洁、高效,后期数据分析相对简单。但如果掌握不好与受访者之间的谈话气氛,很可能变成严肃的查户口式问答,也会由于缺乏灵活性,不能根据访谈过程中的即时情况进行调整,还可能限制受访者的回答,无法获得丰富的细节和背景信息。


针对余释比的访谈,叶笛采用的是半结构式访谈。她提到:“半结构式访谈在预设问题的基础上,允许访谈者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进行调整和追问。灵活性使得访谈过程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受访者和情境。所提的问题往往是开放式的,鼓励受访者详细说明和讨论他们的看法和经验。有助于获取深入的信息和洞见,适合探索性研究和需要详细了解复杂现象的研究。

认为:“在参与观察中,访谈者也需要展现出文化敏感性,建立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信任和融洽关系。学习并使用当地方言,是对文化的尊重和融入意愿的体现,包括模仿当地人的言行举止等,这些都可以有效地缩小与受访者之间的距离,获得更深入和真实的研究成果。”

叶笛在印度中部

奥兰加巴德北部阿旃陀石窟群进行调研


走出课堂,她去往很多地方,记录和呈现民俗文化的美丽魅力用宏阔视野传承知识薪火。

“去挖掘每一处民俗风物背后蕴含的故事和情感,去探寻每一种传统舞蹈所传承的文化意蕴,以及每一个舞者身上流淌的民族精神。”

叶笛(左一)在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进行调研
浩瀚多元的文化符号,激发叶笛对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无限热情。叶笛认为,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民俗风物,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人民生活的情感表达。
叶笛的论文选题常常以细腻的文化风物为切入口。她提到,要把握好“小切口大剖面”,需要多角度、深入地观察和分析特定地区的舞蹈文化,关注其中的细节和元素,并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进行思考和解读,以丰富对舞蹈和人类文化的理解。

叶笛关注到民族舞蹈在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和居住地的“亚环境”中有着差异显著的“亚生态”。针对不同“亚环境”的群体,提出羌族舞蹈传承与保护的有效路径。此外,她还尝试构建“民族认同发展模型” ,通过研究舞蹈在民族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揭示舞蹈在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方面的重要意义。

叶笛(前排左二)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参加研讨会





感人文之情,念师友教诲。
从川藏风貌到长江流域,
叶笛的学术科研之路,
从一个春天奔赴下一个春天。

2

承教于心

科研为行



从成都到南京,是科研课题的步步深入,亦是从受恩师启迪到致力于挖掘舞蹈艺术的尝试与创新。叶笛向我们分享科研心得时,最先对给予她学术帮助的研究生导师和南艺领导及同事表达感谢。“我要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杨向东先生、博士研究生导师黄宗贤先生以及我的博士后导师于平先生。在学术上的成长离不开他们的指引,让我能够快速聚焦和拓展自己的研究方向。入职南艺后,领导和同事们也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关心。


叶笛(右一)博士后答辩现场


叶笛认为,科研需要从规划开始,由点及面,逐步推进。这种系统化的方法不仅能提高科研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还能在科研领域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第一,需要在规划中有明确的路线。选择一个具备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深入探索。我一直持续关注民族舞蹈学与区域人类学的研究,主题聚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首先,选择一个具体的小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这个课题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作为整个研究规划的基础。其次,在点性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相关的子领域。通过多个相关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研究线。最终,将各个研究点和线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领域。”

叶笛在博士期间聚焦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完成了博士论文《涵化与适应:文化变迁中的羌族舞蹈》。该论文对羌族舞蹈的本体、传播变迁以及差异成因进行了分析,采用了文化涵化和民族认同的理论框架。入职南艺后,她关注藏缅语族舞蹈文化、长江流域舞蹈文化,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一等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资助,并出版了著作《文化涵化与多元一体:长江流域舞蹈的文化互动研究》。每一步的研究都是对前一步研究的积累和延续,在进行新课题研究时,可以利用之前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逐步深化和扩展研究范围。

第二,需要在规划中有所创新。为新的过程中,首先,紧密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新文科建设方向,选择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是以求用为标准的求真长江流域舞蹈文化的研究,观照舞蹈文化之间区际涵摄以及由此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凸显长江流域舞蹈文化的内聚性与统一性,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为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提供文化动力与基底作用。

第三,需要保持谦逊、开放和灵活的心态。乐于接受新的挑战和新的思想,愿意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研究环境和学术需求。

叶笛参加韩国釜山国际研讨会


在研究过程中,叶笛始终保持对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学习和思考。她提到,“在研究过程中,我时刻关注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最新动态,并注重与其他学者和同行的交流。通过积极吸收和借鉴最新的研究成果,共同探讨和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研究观点和方法论,从而实现研究成果的最大化和共享。”


博览广学奠基石,
巧借媒介焕新机。
不懈的努力铺就成功的坦途,
精进不辍创意教学启发新思。

3

数字融教学

传承辟新径


深厚底蕴的中国舞蹈文化与飞速发展的短视频碰撞出火花。她通过短视频向大众展现舞蹈艺术用新媒介促进教学模式创新。


“在线系列课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美》是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材研究立项课题之一,最初在媒体平台发表,我是怀着一种分享的心态。在数字化时代,媒体平台是一个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渠道,而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欣赏。因此,我决定利用bilibili平台,通过视频形式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舞蹈知识和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从而促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美》线上课程


叶笛对视频制作有着较高要求。“首先,我希望视频内容在引导大家加深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理解的同时,艺术感知也会变得更加敏锐,能够从更细微的角度感受和欣赏世界的美。其次,我注重视频的制作质量和表现形式,希望每一个视频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达到最佳效果,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优美的舞蹈传达信息,用恰到好处的音乐烘托氛围,精准的文字辅助说明,以及自然流畅的口播解说,能够通过这些精心的设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美》系列视频第七讲
bilibili点击量达39.9w

叶笛主讲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之美》系列视频在bilibili平台发布至今,平均每一期都收获了约四十万次的瞩目点击。“已一键三连!”“前来报道,老师声音真好听~~”“老师棒棒哒!”网友们自然而然地被叶笛的短视频吸引,每当大家在视频下留下评论,或是知识总结,或是心得体会,又或是真挚的支持与祝福,总能很快收到叶笛温暖的点赞或贴心的回复。叶笛与视频观看者建立起跨越屏幕的深刻对话与共鸣。


南艺叶笛发布视频中部分弹幕内容截取

“国家级一流课程《民族舞蹈学1》的教学改革创新就是多端融合与两全三化。我们结合《民族舞蹈学1》课程特点,采用了教室现场授课+在线第二课堂+学习平台管理+微信综合协作的多端融合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这种模式接触到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作为课程的教学汇报成果之一,叶笛指导学生制作了《南艺奇妙游--穿越时空的创意小品》系列视频。学生从农耕、农牧、海洋、草原、绿洲5种舞蹈文化型中挑选元素,创编舞蹈小品,实现了翻转课堂。

南艺叶笛在bilibili发布的

《南艺奇妙游——穿越时空的创意小品》

系列视频截图


叶笛还指导学生制作了《长江流域非遗舞蹈之美》系列视频,作为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国家一流本科舞蹈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课程成果之一。将《长江流域舞蹈文化专题研究》《民族舞蹈学》《田野考察》《艺术采风》等与民族舞蹈学、舞蹈人类学的相关课程进行一体化建设,与学生小组共同完成,以多元共存的路径探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南艺叶笛在bilibili发布的

《长江流域非遗舞蹈之美》系列视频截图


叶笛不仅在舞蹈视频表演和后期制作中,和学生们进行技术和艺术上的交流合作,还会一起探讨舞蹈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分享彼此的舞蹈经历和感悟。“我们共同经历了许多美好的时刻和感动的瞬间,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和友谊。”


叶笛(前排右二与学生共同拍摄教材图片


“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美丽的风景,感悟了许多珍贵的人生意义。我学会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珍视与他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我体会到了师生之间真诚的情感和信任,这激励我不断提升自己,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我也感受到了舞蹈艺术的力量和魅力,它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情感宣泄的方式。心若向阳花自开,人若向暖清风徐来。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与学生们共同探索舞蹈艺术的奥秘,分享人生的喜悦和感动,共同成长和进步。”

共舞吧!继续前行。


在舞蹈学研究这条路上,可以奔跑,也可以舞蹈,有热爱和才思化作力量。


她是初心不忘的学者,她是醉心教学的师者,她是叶笛。





-本期责编-

南艺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文案:孙文煊 岳霄云

排版:岳霄云

图片:叶笛提供

指导老师:徐丽媛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出品


推荐阅读 -

1.第二届“南艺美少年”全国青少年美育成果展演嘉年华成功举办
2.俞锋、张凌浩带队到南京市江北新区调研
3.重磅!文旅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举办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教育教学成果现场展示活动的通知》

 NUA 
|以艺术的名义 讲述有温度的故事|

欢迎广大粉丝向我们提供资讯和投稿
联系我们:nua1912@sina.com


扫描关注,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关注


让我们点亮1912个赞和在看,让世界看见南艺!👇

南京艺术学院
以艺术的名义,讲述有温度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