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微塾
诗词创作之咏物诗秘钥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如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美好的愿望,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生活情趣等
一、写作要点
(一)要有情感寄托
不要单纯为咏物而咏物,咏物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如赞美、贬斥、寄托、感兴等。在创作咏物诗时,要把内心最触动的一面充分体现出来,否则作品就会缺乏意义。
(二)深入体物
挖掘内涵:任何物件都含有一定的物理、哲理、内涵。咏物时要剥开物之外壳,深入其内核,挖掘出物本身具有的内涵、哲理或能触发的情绪。诗词摹写物象不能仅再现真实,还应融进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以凸显自我,打动人心。
精准刻画:精确写出所吟咏之物的特性、特征、神态,这是咏物的基础。但精确描状不意味着过于求真、求微、求细,应做到不即不离,不停留在事物表面(不滞于物)且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内容上形容仿佛,不紧贴物件也不脱开所咏之物。例如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充分体察梅花的形态特点,写出其冰清的神态与品格。
(三)富有趣味
咏物诗词吟咏的是物,应具备趣味,特别是纯歌咏、描状类咏物诗词。缺乏趣味的咏物诗词读起来味同嚼蜡,难以成为千古名篇,与谜语也无差别。
(四)运用形象语言和形象思维
咏物诗词更要求运用形象思维,无论是单纯的歌咏、吟颂,还是寓理、讽咏兴寄、托物寄兴以言情,都要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没有形象思维,诗词易成为干巴巴的说教或散文。
二、写作技巧
(一)无寄托的状形写貌
体物为妙,巧言切状
对所咏之物的描摹力求精巧逼真,细腻观察事物微小的细节,犹如用放大镜解析物象,让读者能从作品中深刻体味事物,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把杨柳化为美人,将无形的春风化为有形,是咏物诗典范之作。
偏重神似,气韵生动
追求刻画物的神态,表现物的内在精神,但这种精神不比附人,写的是瞬间感受到的物事气象,如写意画般注重神似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而不袭其貌,不涉及托物寓意、借物写人的事。例如苏轼的《红梅》,写出梅花故作平凡的外表下凌霜傲雪的孤瘦身姿,格调与风骨尽显,气韵生动;汪洙的《梨花》写出梨花之纯洁、柔情,将清晨带雨梨花的神采写得生动传神,但无托物寓意、借物写人之举。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这是形神结合的理想写法。若一味形似则呆板,一味神似则离物太远让人难以认知,应做到形与神统一且渗透诗人的情思。如写梅花的诗,前几句写梅花的“形”,后几句写“神”,颂扬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同时寄托自己的爱国思想,画面中的梅花融入了诗人的画外情思。
(二)有寄托的体物寓意
托物拟人,以物比德
利用物与人们精神道德的相似之处,或人为地将自然物象和社会伦理品德进行象征比附,在咏物同时着重表现人的精神品德。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通过写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出作者的孤独,下阕写梅花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最后写出梅花孤芳自赏,表达陆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志向;李白写白鹭鸶孤飞独立,托鹭喻人,象征自己孤寂、彷徨的心境和高洁志趣。
缘物写情,感兴移情
在“比德”基础上更注重自然物象本身描绘以及由此触发诗人深沉情感的抒写,由物感兴,灵活表达情兴。如钱起的《石井》,由石井井底灿烂的桃花展开想象,暗示对桃花源生活的向往之情,充满灵气,是咏物诗中的上品。
(三)其他常用技巧
比兴寄托 这是咏物诗的灵魂。咏物诗要托物以伸意,有所寄托,托物言情、说理。若只专意于咏物,别无重旨和寓兴,就没有价值。古代诗人重视比兴寄托,如陶渊明咏菊表达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物情交融 在咏物诗中,吟咏之物带有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物与情交汇融合,创造出情物交融的艺术境界。不能只是简单描摹物本身,还需要有深厚的思想感情作支撑,使诗变得厚重。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