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介绍
2025届本科生源信息:
1、土木建筑学院(400人):土木水利14、交通工程(装配式建造)52、交通工程(道路与桥梁)33、交通工程(道路与桥梁)82、交通工程(道路与桥梁)57、土木工程95、工程管理37、建筑学30
2、经济管理学院(516人):企业管理2、管理科学与工程8、交通工程(物流管理)28、会计学39、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8、国际经济与贸易72、工商管理50、工商管理(设施管理)38、市场营销40、旅游管理35、电子商务78、通信工程(物流工程)14、金融学74
3、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149人):数学10、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46、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44、精算学49
4、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290人):材料与化工54、材料科学与工程11、材料科学与工程37、电子信息工程(光电工程)51、电子信息工程(半导体绿色光源)88、电子信息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49
5、智能制造学部(1742人):信息与通信工程10、机械55、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7、电子信息76、系统工程4、交通工程(交通控制与管理)32、交通工程(轨道交通电气化)50、交通工程(轨道交通自动化)101、机械工程145、电子信息工程142、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223、电子信息工程(集成电路)3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50、网络工程49、自动化5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6、软件工程50、通信工程46、通信工程(智能制造信息技术)28、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153、通信工程(计算机通信网络)392
6、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408人):化学工程与技术10、材料与化工63、药学66、制药工程49、化学工程与工艺47、环境工程37、纺织工程(纺织化学与清洁生产)89、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产品安全检测与管理)47
7、纺织材料与工程学院(456人):材料与化工14、纺织科学与工程10、纺织工程(可穿戴装备)(专升本)100、纺织工程(染整)57、纺织工程(现代纺织技术与应用)91、纺织工程(针织品设计与服装)74、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110
8、艺术设计学院(323人):工业设计工程2、产品设计58、工业设计83、服装与服饰设计77、环境设计33、舞蹈学40、视觉传达设计30
9、轨道交通学院(164人):机械24、材料与化工3、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1、交通工程(轨道交通车辆工程)51、交通工程(轨道交通运营管理)34、交通工程(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升本)51
10、外国语学院(156人):商务英语71、日语28、英语(师范)28、英语(翻译)28、英语(翻译)1
11、政法学院(147人):法学76、法学(第二学位)6、社会工作65
12、文学院(144人):汉语言文学64、汉语言文学(师范)49、汉语言文学(新媒体与文化传播)31
13、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院(107人):交通工程(交通装备与控制)(专升本)107
14、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537人):电子信息工程(专升本)162、电子信息工程(集成电路)(专升本)110、通信工程(应急通信与信息工程)(专升本)106、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专升本)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