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时事报告》刊发李松殿同志署名文章:扎实做好文化融合共生文章

文摘   2024-11-26 15:30   江西  

点击关注

中共南昌市委宣传部官方微信

扎实做好文化融合共生文章

中共南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李松殿

南昌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红色文化资源厚重的英雄城市。南昌坚持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神内涵和实践要求,充分发掘文化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特有价值和巨大优势,围绕“南昌城、南昌人、来昌客”,把城市的英雄气质、青春气息和人文气象三大文化特质持续唱响,使南昌成为外地人喜欢、本地人自豪、年轻人向往的富有活力的“网红城市”,促进文化与城市、文化与市民、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共生”。
 

下临滔滔赣江,远眺莽莽西山——滕王阁秋景  马悦∕摄


坚持文化与城市融合共生
在以文铸城上下功夫

用八一文化构筑城市独特气质。“八一”是南昌最鲜明标识。我们珍惜用好这一宝贵资源的独特价值,坚持把“八一”作为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核心价值来打造。从2022年开始,每月一日在南昌八一广场举办升国旗活动,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现场观礼群众超过10万人,市民游客彻夜守候,不少外地年轻人远途赶来,就为感受这场英雄城的升旗仪式。八一主题一直是南昌文艺创作的“富矿”,我们创作推出了民族歌剧《八一起义》,作为献礼建军百年的核心剧目,入选“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积极挖掘用好八一南昌起义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组建八一宣讲团广泛深入开展宣讲活动,唱响英雄城的城市品牌,打造红色基因传承高地。


用历史文化贯通城市深厚底蕴。外地人认识南昌,多从历史名楼滕王阁开始。为用好这一资源,我们实施滕王阁景区“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工程,缩小景区收费范围,把滕王阁最好的江景、最美的岸线向市民游客开放,同时推进景区北延扩容,打通滕王阁与周边街区景区的循环互动。“一缩一扩”,让南昌文旅经济发展汇聚了大流量、人民城市建设赢得了好口碑、传统文化资源价值得到充分激活和释放,实现了豫章古城记忆与现代都市生活的完美结合、精彩呈现。“大汉文明看海昏”,海昏侯这一世界级考古大发现,是很多外地人认识南昌的又一重要窗口。高标准建设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获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等,成为外地游客来南昌旅游打卡的必选之地,海昏侯文化通过展览、讲座、书籍、文创、影视等走向世界各地。


用时尚文化激活城市蓬勃朝气。围绕唱响“物华天宝的生态城市,人杰地灵的英雄南昌”城市品牌,坚持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一个活动主题,接续打响“爱英雄就来英雄城”“放心把假期交给南昌”“南昌登场皆英雄”等系列文旅品牌,形成了累积效应。主动顺应群众期盼,连续几年在春节和国庆举办一江两岸烟花晚会,每场吸引百万市民游客现场观看,成为群众表达对未来美好愿景的盛大节日。坚持文体旅商深度融合,策划举办南昌国际龙舟赛、千人横渡赣江等大型活动,引进一系列大型音乐节、演唱会和国内外顶级演艺项目,着力打造年轻群体青睐、全年热点不断的文化嘉年华。


坚持文化与市民融合共生
在以文化人上重实效

坚持以文润心,创新实施孺子书房工程。我们用两年时间,在城市人口密集地段建设110家精美书房,构造起高品质的“15分钟城市阅读圈”,市民游客进入书房乐享阅读,成为一种时尚。孺子书房阅读模式入选中宣部2023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坚持以文聚心,持续推进文化认同建设。在全市开展“自信发奋齐心”主题宣传实践,在文明创建、产业发展等各领域倡导践行这种精神,引导市民群众热爱城市、关心城市。推出“八一南昌”和滕王阁元素构成的城市形象标识,不断强化市民对城市的身份认同。以复兴大桥、洪州大桥等城市建设成果为载体,组织十万人迎新健步行、万人骑游夜跑等群众性活动,增强群众对城市的归属感、对发展的获得感、对新时代的自豪感,实现市民与城市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坚持以文暖心,让市民记得住乡愁。万寿宫是江右商帮和在外江西人的共有精神家园。1000多年来,江西人走到哪里就把万寿宫建到哪里,目前全国和东南亚等地仍然留存1000多座万寿宫。作为祖庭的南昌铁柱万寿宫,承载了世代南昌人的共同记忆与浓厚乡愁。我们借助旧城改造,恢复重塑万寿宫及其周边老街,植入“老南昌”、老字号、民俗、非遗、文化创意等元素业态,增添充满烟火气的南昌特色美食。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假期日均客流量超过20万人次,成为四季皆旺的网红打卡热点和文旅消费热土。


坚持文化与经济融合共生
在以文兴业上求突破

以文化的引领力转变发展观念。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等发展前沿主题,举办高规格报告会、高端论坛讲座,开展深度研讨,以观念提升引领发展突围,将理论学习研讨成果转化为政策成果、制度成果和发展成果。现在,大抓数字经济、新型储能等体现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兴产业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以文化的穿透力激活发展动能。做好“文化+”文章,坚持“军事文化+体育”,承办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第七届亚洲会议,举办全军院校“强军杯”集中交流赛、南昌马拉松(英雄马)等赛会,打造国际军体之城。坚持“生态文化+旅游”,充分挖掘、打造和擦亮南昌的生态资源优势,让南矶国际湿地、扬子洲江豚湾、五星白鹤小镇、象山鹭鸟王国等生态文旅品牌唱响全国、走向世界。坚持“工业文化+商贸”,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对工业遗存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开发利用,重点打造洪都、江纺等工业文化街区园区,让老厂区迸发新活力。


以文化的支撑力打开发展格局。南昌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架超音速喷气式飞机、第一批海防导弹诞生地,有着独特的航空文化。我们充分用好南昌航空文化资源,每年举办飞行大会,唱好产业招商大戏。现在,南昌航空产业涵盖完整产业链,中国商飞等三大航空央企在南昌都有布局,航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依托厨师文化资源,弘扬赣菜文化,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打造农文旅商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区。挖掘“晏殊故里”进贤县文港镇1600多年毛笔制作历史,做优做强做大毛笔产业,延长“文房四宝”产业链,丰富非遗、文博、旅游、商贸等业态,目前文港毛笔占据全国毛笔市场75%的份额,带动超3万农民创业就业。


来源:中宣部《时事报告》2024年第11期

南昌宣传
南昌宣传,宣传南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