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
作
技
艺
一双手,黝黑而粗糙。这是一双木匠的手,这双手下诞生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木作工艺品,也为孩子们创造出许多有趣的木制玩具和体验材料包。这双手的主人是通州区古旧家具修复技艺非遗传承人王文旺,坚守行业30年,他对木作技艺的热爱与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求,都浓缩于他的木作博物馆中,等待人们去了解和感受。
行家看“门道”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木作技艺流传千年,其中的门道数不胜数。王文旺细细观察着一张酸枝木花几的表面,这是他带领工人新打的一批仿明清式样家具,别看它式样简单,讲究却很多。
就看那连接着花几四条腿的拐子花,乍一瞧既无花纹,又不雕镂,但仔细看,这条拐子花呈四棱,每一条棱都平直、每一面都光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平整美观,正是这样的细节方能体现做工精细。
手艺精湛、细节处一丝不苟,固然是对优秀匠人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实践积累形成的毒辣眼光。
行走“江湖”多年,每种家具的构造如何,王文旺上手一摸、打眼一看,心里就有了底。
木作见“世道”
木作手艺传承千年,“木”与人类的渊源由来已久。
漫步在文旺阁木作博物馆中,一件件工具、各式各样的榫卯、随处可见的老物件,让人们了解木作技艺的制作手法和发展历程,而三百六十行、运河文化等展览则展示了木头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从木作中能够找到文化的差别与交流。大运河文化展厅展示了沿线各地的文化特色,其中最有趣的是那些木船。这些木船都是王文旺从运河沿岸收集来的,包括带篷船、连体船等样式,过去人们就驾驶这些小船在运河中前行。
“南方使用的船大多数小巧秀气,因为当地河网密集,部分河道较窄。不少南方收来的船底部都安装了一条铁片,这是因为当地河流虽然多,但总有不相连的情况,船工就得把船拖上岸,走一段旱路再下水。船底这条铁片就起到减少摩擦、节省人力的作用。”王文旺解释道。
痛心改“前道”
王文旺的木作功底可以说是“童子功”。他出生于河北衡水武邑县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打小儿就给父亲打下手帮忙。尽管父亲希望他接班,他却并不向往做木匠。十几岁时,他尝试考大学、参军,均未成功,还是选择到北京去做学徒。
寒来暑往,他的手艺日渐精进,可他自己意识到这一点,还是因为一个特殊的契机。
在没活儿要做的时候,他走遍了北海公园、故宫、颐和园等北京各大文物古迹,看到古建筑、古家具就用纸笔记下、画下。
此后,王文旺一面不断提高技艺,一面开始独立做活儿,既做老旧家具修复,也继续尝试将自己创作的物件拿到市场上去卖。经营日久,他也开始收藏古家具。
随着不断到各地收购老旧家具,他发现许多老百姓对木作的知识和历史文化了解很少,许多珍贵器物没法得到应有的保护。
2005年,王文旺大胆地做出决定,放弃经商,在通州区台湖镇东下营村筹建木作博物馆,专注于做研究,挖掘每件器物背后的故事。
创新行“我道”
从业30多年,王文旺不敢说自己是“匠人”,“只能说我有匠人精神。就是专注、精益求精、坚持不懈。”这样的精神同样被他用在木作传承上。
“只有传承下去,才能保持它的活力。”抱着如此想法,王文旺给博物馆设置了三种定位:修复基地、观看展览、现场体验。其中他最关注的便是木作体验课程和研学体验活动的开发。
此外,博物馆还致力于推动专业比赛。2023年,首届全国职工木作技艺技能大赛暨“考工杯”手工木工及家具设计竞赛、通州区“运河小工匠”选树活动在北京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工匠前来“比武”,让木作技艺魅力进一步走进校园、走向全国,也让木作技艺在现代有了新的可能性。
游通州·行大运
文旅通州
公众号
文旅通州
微博
文旅通州
视频号
通州文旅
抖音
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小程序
欢迎关注文旅通州新媒体平台
精彩视频推荐
往期文章推荐
关注公众号查看更多文章
觉得不错请给点个“赞“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