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有限空间事故的预防都是保障作业安全的重要议题之一,有限空间作业因其环境复杂、条件恶劣,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加强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确保人员安全,是每一家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结合藁城区企业生产安全工作实际及有限空间作业有关知识,帮助企业辨识风险,规范操作,为藁城区的各类涉有限空间作业提供一份详细的安全科普指南。
一、认识有限空间及主要风险
(一)有限空间的定义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较为狭窄有限,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常见的有限空间包括:
1.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地下管沟、暗沟、隧道、涵洞、地坑、深基坑、废井、地窖、检查井室、沼气池、化粪池、污水处理池等;
2.地上有限空间:如酒槽池、发酵池、腌渍池、纸浆池、粮仓、温室和植物生长室、冷藏库、料仓;
3.密闭设备:如船舱、贮(槽)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窑炉、炉膛、烟道、管道及锅炉等。
(二)主要风险
1.有毒有害气体:在化工生产中,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如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气等。这些气体可能来自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原料泄漏或设备腐蚀等。而在一般企业生产过程中,如腌菜池等有限空间也易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吸入高浓度此类气体,可能导致人员中毒、昏迷甚至死亡。以下列举一些有毒有害气体的成因及危害。
(1)成因
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如果反应物或产物具有毒性,就可能释放出有毒有害气体。
生物降解。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有限空间可能存在微生物的活动。这些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质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毒气体。
物质分解。有限空间内的物质,如储存的原料、废弃物或残留物,可能因为温度、湿度、微生物活动等因素发生分解。这些物质在分解过程可能会释放出有毒气体。
设备泄漏。有限空间内的设备,可能因为老化、腐蚀、损坏或操作不当而发生泄漏,释放出有毒气体。
(2)各类有毒有害气体危害
硫化氢。硫化氢是具有强烈臭味的有毒气体,主要来源于含硫化合物的化学反应、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与加工等,会对作业人员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氧化碳。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主要来源于燃料的不完全燃烧、金属冶炼等。一氧化碳会对作业人员的血液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氨气。氨气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主要来源于氨水的制备、化肥的生产等,会对作业人员的呼吸系统和皮肤造成刺激和腐蚀。
氯气。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主要来源于氯碱工业、消毒剂的制备等。在有限空间作业中,氯气可能对作业人员的呼吸系统和眼睛造成严重损害。
苯及苯系物。苯及苯系物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有毒气体,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工、涂料制造等行业,会对作业人员的血液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2.缺氧与窒息:有限空间内自然通风不足、生物消耗、化学反应或设备泄漏等原因,可能导致氧气浓度下降,引发窒息。腌菜池、沤肥池、沼气池、化粪池、污水处理池、窖池等有限空间易产生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物质,因氧气不足易造成人员窒息,并危及生命安全。在温室和植物生长室,由于通风不畅,导致室内氧气浓度降低,工作人员面临较高的缺氧和窒息风险。
(1)成因
自然通风不足。有限空间内自然通风能力较弱,尤其在气候条件恶劣或空间结构复杂的情况下,空气流动受阻,导致氧气更新不及时。
生物消耗。在有限空间内,如污水处理厂、沼气池等,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会消耗氧气。
化学反应。化学物质在反应过程中会消耗氧气,如焊接、切割时产生的烟尘和气体,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导致氧气浓度降低。
设备泄漏。有限空间内的设备,如管道、阀门等,可能因老化、腐蚀或损坏而发生泄漏,释放出不含氧气的气体,降低空间内氧气浓度。
人为因素。作业时间过长或人数过多,可能导致氧气浓度下降。
·3.火灾与爆炸:有限空间内可能积聚易燃易爆物质。具体来讲,化工生产中,有限空间内可能存的易燃易爆物质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燃烧或爆炸;一般小型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沼气池、化粪池、污水处理池等有限空间产生的甲烷浓度过高时,若遇明火会引起爆炸。此外,不少酒窖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易燃气体,如管理不当,也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有限空间中积聚的易燃易爆物质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若混合物浓度达到其爆炸极限,遇明火、化学反应放热、撞击或摩擦火花、电气火花、静电火花等点火源时,就会发生燃爆事故。
·(1)成因
人为因素。作业人员操作不当,如使用明火、吸烟、违规使用电气设备等,都可能引燃易燃易爆物质。
工艺过程控制不当。一些特定的工艺过程中,如化工生产、油漆喷涂等,会产生易燃易爆物质。如果工艺控制不当,温度、压力等参数超出正常范围,都可能发生火灾、爆炸。
设备故障。例如,密封不良的管道可能导致易燃气体泄漏等。
·4.机械伤害:旋转部件、移动机械或不合理设计的机械设备可能对作业人员造成机械伤害。
·(1)成因
机械设备结构设计不合理或存在缺陷是导致机械伤害事故的原因之一。
若设备维护不当,可能导致机械伤害事故。操作人员对机械设备的不当操作也是导致有限空间作业机械伤害事故的常见原因。
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如未安装防护室、防护档、警示标志等。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环境复杂,如光线不足、通风不良等,可能导致作业人员对机械设备的状态判断失误,从而引发机械伤害事故。
5.淹溺与冻伤:腌菜池、化粪池等有限空间入口存在设计缺陷或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工作人员可能会不慎跌入池中,尤其在池内水位较高时,存在淹溺风险;冷藏库、保鲜库等有限空间内,因人员操作不当或设备故障导致人员被困,易造成人员冻伤,长时间被困还会造成人员缺氧窒息。当人的皮肤温度降到4摄氏度至5摄氏度时,人几乎完全丧失触觉和知觉。
6.生物危害:菜窖、酒窖等发酵环境可能滋生微生物,影响产品品质和工作人员健康;温室和植物生长室形成的封闭环境有利于病原体繁殖,增加了植物疾病和害虫爆发的风险。
二、有限空间作业前的准备与风险评估
(一)制定作业方案
企业在作业前,应对作业环境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制定详细的有限空间作业方案。方案应明确作业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及其安全职责,并详细列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相应的防控措施。作业方案需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审核、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二)作业审批与区域管控
严格实行作业审批制度,未经审批不得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作业前应封闭作业区域,保持有限空间出入口畅通,并在出入口周边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和警示说明。
(三)安全隔离与清除置换
采取可靠的隔断(隔离)措施,将可能危及作业安全的设施设备、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空间与作业地点隔开。当有限空间内残留有挥发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的物质时,应使用水、水蒸气、惰性气体或新鲜空气进行蒸煮、清洗、置换或吹扫,当使用前三类介质置换后,还应进行充分通风,防止有限空间内缺氧,确保作业环境安全。
三、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与防护
(一)通风与检测
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作业前应对有限空间进行充分通风,通风管应置于有限空间中下部。要进行充分通风,且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通风后,使用泵吸式气体检测报警仪检测硫化氢、一氧化碳、氧含量及易燃易爆气体等,确保各项指标符合安全标准。检测时间不得早于作业开始前30分钟,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再次进入时,应重新通风、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
(二)做好个人防护
进入有限空间的作业人员应系全身式安全带,使用安全绳,并佩戴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呼吸防护用品。在作业环境较为复杂或存在其他危险时,应使用送风式长管呼吸器或钢瓶式空气呼吸器。作业人员应采用防爆灯等冷光源照明,禁止用明火照明、点火吸烟及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以免发生爆燃。同时,作业人员还需佩戴安全帽、防护眼镜、防化服等个人防护装备。
(三)作业与监护
作业前清点作业人员和工器具,确保所有防护措施到位。作业时,应保持空气流通,对作业场所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进行连续监测。监护人员应与作业者保持持续沟通,全程进行监护,不得脱岗。作业人员一旦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或感觉身体有其他不适时,有限空间外看护人员应立即将下池人员拉出池外,切不可盲目下池施救,以免发生连续窒息中毒事件。作业结束后,作业人员应当对作业现场进行清理,清点作业人员、设备设施、作业器具,确认无误后方可撤离作业现场。
(四)注意,要警惕五种错误认识:
1.我没看到或闻到任何危险,进去应该没问题;
2.我进去就看一下,很快就出来,就不用佩戴防护设备了;
3.都检查过了,没问题,可以不再用检测仪器;
4.发现情况不妙,我捏着鼻子就可以逃出来了;
5.我只是探头看一看,并不是真的要进去。
(五)增强四个正确意识:
1. 现场没有监护人并做好安全交底我不作业;
2.没有做好安全防护不作业;
3.没有通风不检测;
4.检测不合格不作业。
四、科学施救与事故预防
(一)即时响应与警戒设置
一旦发生事故,作业现场的负责人及监护人员需即刻中断所有作业活动,迅速评估受困人员的状况,并组织展开安全有效的救援行动。严禁任何未经专业培训且未装备个体防护装备的人员擅自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施救。同时,负责人需立即向本单位上级报告事故详情,并在必要时拨打“119”、“120”急救电话或联系其他专业救援机构寻求帮助。
为确保救援现场的安全,负责人及监护人员应根据救援的实际需求,划定警戒区域(涵盖通风排放口),并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严格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此区域。
(二)强化防护措施
所有参与救援的人员必须按照规定正确穿戴个体防护装备,以确保自身安全。在有限空间内,若存在可能威胁救援人员安全的设备、有毒有害物质输入、电能、高温物料或其他危险能量输入,应采取可靠的隔离措施进行阻断。在救援过程中,应使用机械通风设备持续向有限空间内输送新鲜空气,且通风排放口应远离作业区域,直至救援结束。特别注意的是,当有限空间内含有易燃易爆气体或粉尘时,必须使用防爆型通风设备;若含有毒有害气体,则通风排放口需采取有效的隔离防护措施。
(三)灵活选择救援方式
事故发生后,被困人员应积极主动进行自救互救,并配合救援人员的行动。救援人员则应根据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身体状况及个体防护装备穿戴情况,灵活采取相应的应急救援措施。
1.非进入式救援:在有限空间外部,救援人员利用相关设备与器材,安全迅速地将受困人员从有限空间内救出。这种方式相对安全,但前提是受困人员已佩戴全身式安全带,并通过安全绳索与有限空间外的挂点可靠连接,且所处位置与有限空间进出口之间通畅无阻。
2.进入式救援:此方式风险较大,要求救援人员必须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确保自身安全。救援人员需经过专门的有限空间救援培训和演练,熟练掌握防护用品和救援设备的使用,并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施救。进入有限空间时,救援人员应配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安全帽、全身式安全带、安全绳等专业装备。若现场条件不具备或救援人员未得到足够防护,则不得进行进入式救援。在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需与外部人员保持有效的联络和通信畅通。若救援时间较长,应实施轮换制度,保持救援人员的体力充足。一旦出现可能危及救援人员安全的情况,应立即撤离危险区域。
(四)医疗救护与后续处理
被困人员救出后,应立即转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并由具有医疗救护资质或急救技能的人员及时采取院前医疗救护措施,然后迅速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救援行动基本结束后,需及时清点核实现场人员、装备,并清理事故现场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同时,应尽可能保护事故现场的原貌,以便后续进行事故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