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10点32分,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讲席教授路遥先生因病在济南逝世,享年97岁。惊悉噩耗,民国史专家、山东大学历史系原主任吕伟俊教授特作七律一首表达沉痛悼念之情,其中“研究义和独一帜,探论秘密树三扉”,高度概括了路先生一生研究义和团和民间宗教的重大学术贡献。
2021年10月29日,《大众日报》“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整版聚焦山东大学首批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路遥,以《路遥:与山大结缘,是我的幸运》为题刊发报道,深度报道了路遥先生弃文从史的求学经历和对义和团运动的拓荒性研究历程,路遥先生扎实的学术功底、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对史学研究矢志不渝的精神,照亮了无数学子的治学之路。记者甫一进入路遥先生家中,仿佛置身于一座小型图书馆。四壁环立的高高书架,在静静诉说着知识的沧桑与厚重。路遥先生有个习惯,将近期要读之书置于卧床靠里处,一排数列,约三四十本,过一阵再换。他很清楚每本书在书橱里的摆放位置,谈话之间,想起来就起身拿,一切自然从容。作为山东大学首批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国内外公认的义和团史与民间宗教史著名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路遥先生带领研究团队在义和团和民间宗教领域锲而不舍地从事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以此奠定了山东大学作为义和团研究学术重镇的地位。
路先生博闻强识,对学校、历史系、历史学科的过往历史如数家珍,被誉为“山大活字典”。2023年4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路遥和他的史学时代:路遥口述历史》一书,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该书采用口述历史形式,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成长历程,从路遥先生所经历的学术人生解析时代与学术的关系,也从路遥先生的史学研究展现中国史学家建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演变过程。
路遥先生1927年出生于福建福州,本名吴松龄,1947年高中毕业被国立山东大学破格录取,开始就读于中文系,1949年转入新成立的历史系。因参加进步社团,方改名“路遥”。195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路遥真正投入义和团运动研究始于1960年。“当时中国史学会十分重视中国近代史的三次斗争高潮。他们希望义和团运动的研究由山东省历史学界来领头,山东大学历史系就把这个担子挑起来了。”路遥曾表示,这个担子实际上很重,义和团运动研究的突出问题是没有太多的文献记载可资参考,“这绝对是一项拓荒性的工作。”由于文献资料十分有限,所以开启了20世纪规模最大的义和团运动和中国民间教门田野调查。
“调查初期,只能靠分头访问记录。学生们来自不同省份,对地方口音不懂,难免会限制访谈的客观性。但依靠那次大规模普查,终于弄清楚了义和团运动在鲁西南、鲁西北以及直隶山东交界等三个地区的详细活动情况,并由大刀会、梅花拳、义和拳形成义和团最初的组织核心。”路遥认为,20世纪60年代的调查,无论有何不足,终究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和组织源流梳理出线索,绘成一个符合实况的概貌,也为后期继续调查找出了方向。“这是我们山东大学所作的突出贡献,没有这一成果,可能到今天还是一笔糊涂账。”
作为田野调查的倡导者与践行者,路先生一直深入田野调查的第一线,多次率领团队在山东各地农村及河北相关地区开展田野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义和团运动是十分复杂而具有多元性的运动,以往的研究都把它简单化了。它像一面多棱镜,从各个侧面看,都有一些不完全相同的形状。”路遥曾介绍。从1960年—1990年的30年内,路遥率领学生进行了六七次大规模调查,积累了近120万字的资料,发表、整理出版了《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义和拳教钩沉》《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山东民间秘密教门》等代表性论著,摸清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组织源流等长期争论不休、悬而未决的问题,受到海内外相关领域一流学者的高度评价。“我在调查中发现了疑点,即农民反帝的义和团运动为什么其核心组织却与民间秘密宗教组织分不开,而后者却被政府认定为‘反动会道门’。”想要解决这一疑难,促使路遥不断下乡进行广泛的田野调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一书,是路遥在费时10年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其足迹遍及山东境内及河北部分地区70多县的乡村集镇。该书对全国几支重要教门的起源、教理、组织形式及其主要发展脉络和活动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开创性研究。路遥先生举例子说,“发生在山东的一贯道,其十四祖王觉一,我们在青州调查时就已取得可信资料。后来,我看到甘肃省公安厅的一份会道门资料,说王觉一于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时期还活着,并在川陕甘有所活动。为此,我多次去甘肃平凉、武功调查。这个愿望终于在2004年实现了,我获得所需的文字记载。我从最艰苦的田野调查中获得莫大的乐趣,愉快之情实在是笔墨不能形容的。”《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山东民间秘密教门》均被誉为“划时代的著作”。2003年,路先生被学校返聘后即作为首席专家夺标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和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基础项目“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后者分为中文和英、日、法、德译文5卷8册,共500余万字,《中华读书报》刊文赞其为“多语种文献研究最权威详尽的资料汇编”。“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系列丛书近300万字,分为《中国古代民间信仰:远古—隋唐五代》《泰山信仰与中国社会》《民间信仰与社会生活》《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等7卷出版。路先生领衔撰写的《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被誉为“学术汪洋中的领航者”。先生治学,原本做的是上层精英人物思想研究,如龚自珍、洪仁玕、洋务派,后来转向下层社会,从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及组织源流,推衍至神秘的民间教门世界,再到更为丰富、芜杂的民间信仰领域,层层延展。其研究路径始终专注于“田野”和“民间”宝库,锲而不舍研究义和团与民间教门,从而走向文献史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治学道路。路先生认为,除了运用传统史学考证分析,还必须与社会学、民俗学等相结合,进行田野调查,从历史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等视角,对包括反洋教运动在内的义和团运动及中国民间教门和民间信仰进行反思和再探讨。在记者采访时,路先生还特别强调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应移向对入华教会的详细考察,在“义和团战争”阶段多多用力,学会运用历史社会学或称为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对义和团进行创新性研究。这与20世纪以来西方年鉴学派的思路不谋而合。近年来国内学界强调从王侯将相走向普通人,其实路先生早已在身体力行了。路先生1994年退休后,依然活跃于学界,发论文、出书、承担项目、参加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从1994年到2012年,他在《历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史哲》《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有关义和团运动、民间教门、民间信仰等领域的有分量论文10余篇,并出版著作多部。在没有外在指标和要求的情况下,学术研究的强度丝毫不减,足见其学问实为“为己之学”。“义和团研究涉及八国联军战争研究、条约签订国相关研究等,都要靠第一手的档案材料,这就需要研究者精通各国语言。”路遥先生说,义和团研究已经走向世界,将来依旧是面向世界,而山大历史系现有的研究团队,急需优秀的外语人才。路遥开阔的国际视野以及对史学研究矢志不渝的付出,令学生们钦佩不已。虽不会使用电子产品,但路遥喜欢阅读大量社科类报纸,只要是有关学界的最新动态,都会用纸笔摘录。更令人钦佩的是,与研究相关的田野调查也依然继续,如收集山东民间教门资料时,路先生踏遍了山东境内及河北部分地区的70多座县城,往往出发前要带足一天的干粮,边吃边和村民攀谈记录是调查工作的常态。甚至到了2013年,路先生86岁高龄时,依然带领学生赴四川、重庆、陕西、天津等地调查民间教门的有关资料。路先生常说:“学术研究要有时不我待之感。”这真是将生命融入学术研究之中,研究不是为了稻粱谋,研究就是立身之本,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作者:卢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