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菲重返春晚开始,聊聊过年这件事

时尚   2025-01-22 13:03   北京  


最近,关于王菲疑时隔七年再登春晚的消息传开。


不少网友发帖求验证消息的真实度,直呼若是真的,简直不敢想象自己有多快乐。


回看王菲四次上春晚,每一次都是焦点。98年初登春晚,和那英合唱的《相约九八》红极一时,之后的《传奇》和《因为爱情》也无一例外成为了经典。18年与那英重聚,唱完一首《岁月》后便鲜少再露面,如今时隔七年,太多人都盼望着天后归来。





且先不论传闻是否属实,但一番热议对菲迷来说,已然足以雀跃,而对更大的群体来说,好像也因为这颇为意外的安排,开始对过年这件事更期待了一些。


毕竟,无论承认与否,如今的年味儿似乎就是越来越少,很多人也已不像往常一样期待过年了。


礼物没买,行李没收,要熬到年三十才放假,抽不出时间准备年货,而且习惯了平日的生活节奏,反倒被这一年中最长的假期弄得有些心累:怎么应对父母和亲戚的发问?催婚催育何时了?要给小辈们准备红包吗?返程的车票还没抢到……


总之,过年这件事好像变味了。




家庭时差

综合征




以前回家的路就是年味的一部分,虽说人在囧途,各种意外,也是高高兴兴的,如今同样的距离却因为少了期待而变得格外漫长。


长途旅行无疑会使人疲惫,不仅因为安排太紧凑,无法好好休息,还要应对类似时差的烦恼,不断地调整去适应。过年回家的我们,就像开启了一趟要持续八天的旅程,从考虑这个计划的那一刻起,无数烦恼就产生了:机票价格飙升,火车需要抢票,自驾又怕堵在高速上……


感到心烦意乱是正常的,生物伦理学家Elizabeth Yuko提出的家庭时差综合征(Family Jet lag)概念就描述了这一现象,她解释道:和传统的时差一样,家庭时差问题是由于日常生活被打乱而导致的。当一个人在外面生活久了,就会形成一套新的作息规律,等再回到家就会不适应家里的节奏,有点像倒时差会让人食欲不振和生物钟混乱。



电影《饮食男女》



想想每年为了能回家过年,我们做出的妥协和改变:往返交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些线路还要抢票,就更容易陷入焦虑;如果养了宠物,还要花时间心思去找靠谱的人或地方寄养……就算一切顺利到了家,和家人在饮食起居上的冲突几乎难以避免。


不过,“时差是双向的”,既会影响旅行者,也会影响那些在目的地接待的人。


放在“过年”的情境里,也就是说,我们对被打乱的生活感到焦躁,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想见到家人,而是太过短暂的相聚让双方都有点手足无措,本该通过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沟通解决的问题,变成了短小精悍的发问和回答,问的人通常太着急,答的人又不耐烦。


仿佛进入一个循环,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


窦文涛曾在圆桌派节目上聊起,他中年后越来越不喜欢回家,因为回家总和母亲对坐无言,内心的失落和无奈让他坐立不安,反而离开那天会松一口气。


在我们自己新的生活作息里,很少会有父母亲人的参与,久而久之就疏远了,而过年这个特别的节点,又再次把我们拉回那个曾经熟悉的时区,相比期待,似乎更要让人花些时间去适应。


所以尽早认识到“家庭时差”存在,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就不会再期待一个完美无瑕的春节:我们之间总是有 “时差” 需要适应。




人变了,

年也变了




春节一过,便是新的一年,既然时间不会停,旧的生活篇章就一定能翻过去。正因怀有这样的信念,很多人曾非常期待过年——过年就是翻篇,是一个新我从旧我中长出。


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也许是第一次离家生活的时候,在外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眼界宽了,想去探索的地方也多了,而留在身后的父母时隔多年后发觉日子忽然空了,变得迷茫,踮起脚望却什么也望不到。两代人之间出现了缝隙,观念错位,过年的分量在天平两端便不再一样。



电影《后来的我们》



也可能是经济和人格同时走向独立的时候,底气足了,选择也就多了。我们无法否认,一些人天生更幸福,父母所代表的那个家庭是如同靠山一样的存在,随时可以返回。然而另一些人,不得不放下内心对亲情的渴望,去新的地方建立新的支持性关系,这样再面对过年时,才不会感到太孤单。


当发现生活并非童话里的那架南瓜马车,只需要在特别的一天施下魔法,就能变得光彩夺目,我们对“过年”的期待也就慢慢少了,不需要立刻翻篇,用新的替换旧的,而是更相信好的一年来自日复一日的努力。


何况有的变化根本与个体无关,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的专题研究中,他就指出:这是一种社会结构性变迁的结果。


首先是城镇化指数发展非常快,2023年已跃升至66.16%,相比2000年将近翻番,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大大加速了家庭成员居住的分离,加之对应的生活方式变化,让团聚的物理和心理距离都越来越远,也就不难理解生活在城市的年轻人对回乡过年的抵触情绪。


其次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正在显现,生于城市的80后、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和父母构成三口之家,而他们的下一代,也只有堂表亲戚,所以就算是一个大家庭,规模也十分有限。当兄弟姊妹众多还爱张罗的老一辈逐渐老去,对这一代年轻人来说,过年的热闹氛围就是一年不如一年。



电影《过年》



还有互联网始终在不断强化个体生活方式,不仅聊天社交、吃饭购物都逐渐依赖于网络,近年拜年和红包也转移到了线上。过去的年味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忙里忙外,再串门唠家常、收红包,如今人的参与被极大地淡化了,足不出户,小小的手机也能实现。


说到底,人变了,年也变了。曾经的小孩长成了大人,对年的期待却没有随之变化,但年味本质是一种仪式感,每个时代都会有所不同。


而生活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我们更需要主动去创造新的仪式,与其陷入怀旧的伤感情绪中,不如脑洞大开地想一想“新”年可以怎么过。




依然拥抱

归属感和爱




在回答如何过好年之前,也许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为什么过年要团圆?


毕竟,解铃还需系铃人。


这里就要提到心理学的经典概念之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它描述了人类的五个层次需要,从金字塔式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分别是:生理、安全、归属感和爱、尊重、自我实现。


回想从儿时至今的每一年春节,我们真正感到快乐的瞬间都与“归属感和爱”有关,因此在心里认定,所有彼此相爱的人聚在一起,才叫团圆。


纪录片《四个春天》



感动了无数人的纪录片《四个春天》,便记录了这样的团圆时刻。“这个也想吃点,那个也想吃点,能吃的了那么多吗?……年年如此,不这样还叫什么过年?”镜头里的父亲在院子角落熏着腊肠,母亲因为子女的到来而满面春光。


一座小城,一个普通家庭,每年春节都有一个人缺席,但年夜饭吃完,又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我们选择在春节团聚,就是为了能在一起庆祝充满希望的春天。


如果觉得年味淡了,不妨换个方式过年,就像年夜饭的菜肴会年年换新,过年计划其实也可以更灵活、更有趣,无论是和父母亲戚,还是和伴侣或朋友,甚而陌生人一起过,最重要的还是快乐幸福,依然拥抱归属感和爱,把属于自己的春天安顿好。




编辑:Sienna Guo

撰文:Lori

设计:乐乐


VOGUE
《VOGUE服饰与美容》杂志与VOGUE时尚网的官方账号。我们力求完美结合时尚需求,指导和影响有品的穿搭与消费;更有由国际团队打造的一线明星时装电影VOGUEfilm定期推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