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直播继续,预约天天有收获!
▼
01
社保断缴有什么影响?
随着政策与社会的发展,社保不仅是五险,还与公共服务资格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绝大部分地区医保断缴第二个月开始就不能再使用;假如此时生病去医院,就意味着所有医疗费用均需自己承担。
当然,属于自己个人账户的钱仍然可以刷,但住院等费用无法报销。
⚠️注意:只有极少部分地区,在医保断缴三个月内,依然可以报销(以当地政策为主)。✅如果断缴时间过长:断缴3个月,要连缴6个月才能恢复报销;断缴6个月,要连缴1年。✅如果中间经常断缴:退休时达不到累计缴费年限(如:北京要求男25年,女20年),退休后可能无法享受终身医保报销。生育险能报销产检、分娩等费用,还能领生育津贴,但各城市均对缴费时间有要求, 如6个月、9个月、1年。
所以,生孩子前最好不要辞职,否则无法报销。但随着生育保险体系逐渐完善,部分地区也明确发文,个人也可以缴纳生育保险并以灵活就业人员的形式领取生育津贴。✅买房买车:深圳买房要连续缴满社保5年,一旦断缴就要重新计算。✅孩子上学:外地小孩想在上海上学,父母需连续缴满6个月社保。由此可见,社保断缴对没有当地户口的人来说影响非常大。
相对而言,养老、工伤、失业这三险,断缴的影响没那么大,后续接上就好。总体而言,社保断缴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换工作时千万不能忽略社保。对于社保断缴后能不能补缴的问题,我们需要区分情况来看:首先,如果你是因为影响了上述文章说的一些权益,需要个人补缴社保,那么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个人补缴社保是行不通的。根据我国推出2023年关于社保补缴的最新规定,只有以下两类人才能够一次性补缴社保。✅在2011年7月1日前办理社保的人员可以进行补缴;✅在达到退休年龄的时候,你已经缴纳了五年的养老保险。可能很多人不一定符合一次性补缴的条件,但是可以用其它方式补缴。以下就是新“出炉”的断缴之后的三种处理办法: ✅如果补缴年限在3年内,大家可以先准备好劳动合同、工作证、工资流水等材料,到社保部门办理补缴。不过为了避免白跑一趟,建议先打电话至当地社保部门,查询清楚需要准备的资料。 ✅如果你在退休之前因为出现了较长一段时间的断缴时间,导致最终仍未满15年社保缴纳年限,希望退休后能够顺利领取养老金,可以选择继续工作,确保缴满15年社保。 ✅直接断缴社保,将社保账户的余额取出。不过,这样会导致无法享受医疗保险报销服务,以及无法领取养老金。✅断缴3个月内:只能由单位补缴。即离职3个月内找到新工作,由新公司帮忙补缴上,就相安无事。✅假如单位漏缴,无论断多久均可以让单位补缴,否则可以走法律途径解决。
但是这里提醒,单位补缴社保也不是想补就能补的!
这里以北京为例,我们来看看用人单位社保补缴指南:
03
不管你是被动失业,还是有更好的工作主动失业,离职后都要避免社保断缴。如果你辞职前就找好下家,最好问清楚:原公司帮你缴社保到哪个月?新公司从哪个月开始缴纳?比如原公司每月在15日缴社保, 那么你可以在15日后离职,次月15日前入职新公司,这样社保就不会断。二、没找到工作,如何避免断缴?
想在短时间找到新工作并不容易。
这时候就要自己缴社保了:
·如果被裁员:可以找公司商量,继续帮忙缴社保。但单位缴费的部分都得自己出,压力不小。
·如果公司倒闭:可以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缴职工社保,一般只能缴职工医保和职工养老。
·如果手头比较紧:可以回到户籍地交居民社保,一年也就几百块,但报销待遇会差一些(现部分地区已经开启了2024年居民医保缴纳渠道,大家可自行查询)。
“挂靠代缴”社保靠谱吗?
有什么风险?
A社保代缴:
没交过或者社保断了无所谓,都能补缴,有门路花钱帮您补缴社保费。
执法人员:
千万别信!不该占的便宜一定不能占。关于不法分子设下的参保陷阱,您要擦亮眼睛。
灵活就业人员为享受社保待遇、避免社保断缴等找代缴公司“挂靠”社保属于骗取参保资格,涉嫌违法。
按照政策规定,参保人员应按期缴费,符合条件的才能按月领取养老金。
有些公司以社保“代缴”“挂靠”为幌子来实施诈骗行为,出具虚假缴费凭证,实际上并没有为挂靠人办理参保手续,缴纳社保费,最后个人面临着代缴费用被骗、财产受损等风险。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人社部等28个部门明确,对于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参加、申报社会保险和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或社会保险待遇等9种社会保险失信行为,将以32项惩戒措施实施联合惩戒。
A社保代缴:
“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和“职工社保”不一样,我这边可以帮您“互转”,交钱马上能办!
外卖员小X:
我也听说,个人参保不如职工社保合适,要不要转一下呢?
如果您参加的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在企业就业的职工参加的是同一种保险制度,不存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和“职工社保”的“互转”问题。以个人身份参保缴费,所使用的养老待遇计发办法与企业职工是一样的。
文章来源:综合中国劳动保障报、山西省人社厅、江西省人社厅、金融界等
点击阅读原⽂,获取更多财税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