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小山子,半部红色史(一)

民生   2025-01-15 20:23   黑龙江  

一座小山子,半部红色史(一)


于博 刘扬 叶馨茗


小山子,是一座山。小山子是一座城,山是红色涂抹,城是鲜血搭成。山虽叫太平山,但在那个黑暗的旧时代,从未太平,匪患猖獗,民不聊生。城很大,分内城外城,城套城,城墙都有九尺高。城内一边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边是耀武扬威,朱门酒肉臭。高高的城墙装着人间烟火,更装着地狱般的罪恶。

小山子因为那座小山而名。翻开小山子的历史就是一部现代革命斗争史,就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主的宏伟宣言。军歌嘹亮,红旗漫卷,无数名中华热血男儿为了崇高的追求,为了那铮铮誓言,把青春和热血洒在这片黑土地上,用生命之花和闪闪红星照亮了这无边的林海雪原。

提起林海雪原,读者一定会想到那部经典名作《林海雪原》想到八大样板戏之一的《智取威虎山》。想到剿匪英雄杨子荣,想到那句经典的土匪黑话:“宝塔镇河妖”,更会想到凶残而狡猾的座山雕,还有女匪“蝴蝶迷”。这部著作的诞生与小山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小山子是茫茫林海雪原的源头和发祥地,小说中的众多人物的原型都来自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小山子剿匪战斗。

小山子剿匪战斗掀起了东北剿匪战役的高潮,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推进了土地改革工作,为建立新中国吹响了冲锋号。


小山子镇——这个乡镇不寻常


小山子镇隶属于黑龙江省五常市,是五常市东部交通和文化中心。光绪二十六年夏,因沙俄修建中东铁路,此处人员密集,最先到此的吉林省九台县人王绪打算在此修建城池,他请风水先生看风水,风水先生选定东西两座小山中间低空地,并说:“东高西低一虎卧,南北如带似系龙。龙虎之地风水好,人财两旺保太平”。先生将两座无名小山称为“太平山”,当地居民都习惯叫小山子,一直沿用至今。

1935年,由于小山子日渐繁华,人口剧增,连城外也住上了人家,于是,城外又筑起了一道高七尺,宽四尺的外墙,被称为套城。那个年代,兵荒马乱,匪患频仍,小山子有势力的人家,包括大地主李磨坊和商号会兴东、葛家烧锅等都各修院套,筑起高台,四角建起炮楼,雇佣枪法好的“炮手”看家护院,有的村屯雇佣几十人的护屯队伍,称之为“大排”。当时小山子流行一句俗语叫“富户有洋炮,村屯有大排。绺子绕着走,不服你就来。”绺子,代指打家劫舍的土匪。

小山子出于半山区,山多林密,又是吉林通往佳木斯、牡丹江的必经之路。特殊的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历来成为军事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清光绪年间,小山子就驻有骁勇右营,总兵王有胜率哨官四人、兵勇90人。民国初期,吉林省陆军28旅步兵680团3营11连在此驻守。

 “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当局把小山子划为“匪区”。被日伪当局划为“匪区”,通常意味着这个地区被视作敌对或者不稳定的区域,将受到日军的严格控制和监控。日伪当局通过这种方式来巩固其统治,限制当地居民的自由,甚至进行资源的掠夺。同时,这样的地区可能会成为抗日力量活动的隐藏地,因此受到更为严格的审查和打击。简单说,被划为“匪区”是一种日伪当局的政治和军事策略,用于压制和控制该地区。

在侵略者的铁蹄的践踏下,小山子一下子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日伪当局在小山子实行保甲制,把全镇划分为五个甲,428个牌。1934年,日本侵略者向小山子移民,分别向小山子和龙王庙这两个地方派遣开拓团,抢占大量的土地与山林。据《五常略志》记载:民国19年所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拓团先遣队30余人到元宝山考察,认定此地“宜垦水田”。康德元年,日本九州移民40户,成立了“九州开拓团”,到元宝山种植水稻120垧,随后,又有“秋天开拓团”“熊本开拓团”进驻小山子,直至1942年,日本继续派遣太平山开拓团到高丽营子(今小山镇双山村)一带抢夺土地,并开挖小山子水利干渠。

伪满洲国康德元年,即公元1934年,伪满洲国在小山子设立警察署,成为日本人的帮凶与走狗。

此外,小山子还设有村公所、协和会以及金融合作社。无论怎样巧立名目,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管辖、愚弄、奴化中国人。日伪时期的村公所在日本侵占时期,成为地方统治的重要机构。日伪在地方上建立了伪村公所,这些机构下面设有多个系,包括配给系、动员系、财务系、总务系和国兵系等,负责管理当地的资源、动员民众、财务预算、行政管理和国防事务。村公所的所长和副所长通常由日本人担任,系长则由中国人和朝鲜人担任。此外,村公所下设的雇员、佣员、杂役等职位则雇佣当地中国人或朝鲜人。

在具体实施上,日伪时期的村公所负责诸如户籍管理、征收赋税、分配物资、编制壮丁等任务。例如,在伪满时期,村公所不仅要对民众进行户籍登记,还要征收各种捐税,如田赋、亩捐等,同时还要负责动员民众为日军服务,如征召壮丁加入伪满军队。

这些村公所的实际运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如何通过这套系统来严密控制当地民众的生活和资源,以及为其侵略战争服务。这些机构不仅是行政管理的实体,更是实施殖民统治的重要工具。协和会的职能就是宣传日满亲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宣传“共存共荣”“王道乐土”。金融合作社就是利用经济手段对小山子实行残酷的剥削和疯狂的掠夺。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中国人民从未屈服。小山子镇抗日烽火熊熊燃烧。


红日高照林海雪原

小山子第一位抗日先锋:张守约


     张守约,小山子人,1931年在北平中国学院读书时成为我党外围组织“互济会”的一员,1933年在珠河县(金尚志市)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回到小山子后以小学教员的身份从事地下工作,向广大群众和进步青年宣传反满抗日主张。后来张守约参加了“红军游击队”。1946年,张守约任我党新生政权五常县第四区人民政府第一任区长。第四区即今天的小山子镇。后调入松江省委党校,最后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军马场离休。张守约是小山子镇张家大院人,地主出身。由于历史资料有限,加上他与老家人失去联系,所以关于张守约的情况只有上述寥寥数语,殊为遗憾。张家大院这个村子已经不复存在了,它原来在小山子镇东南角1000米左右,后来合并到小山子镇政府驻地胜丰村了。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和高丽营子改编


高丽营子,即现在的小山子镇双兴村,因为早年有朝鲜族村民居住而得名。

1936年2月,汪雅臣得知赵尚志率领的抗日队伍在黑龙宫一带活动,便率领部队前去会晤。他们来到小山子高丽营子,同张连科率领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三师会合。汪雅臣请求三军军长赵尚志改编他的队伍,赵尚志向珠河中心县委做了汇报。珠河中心县委批准了汪雅臣的请求。汪雅臣的部队被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任命汪雅臣为军长,王维宇为参谋长,并指派三军三团政治部主任侯启刚担任八军政治部主任,改编后的八军依然单独活动在五常县一带,他们的任务是重整旗鼓,收编残部,扩大队伍,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八军召开了成立大会,在会上宣读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成立宣言》。

改编后的第八军设有5个团,其中包括一个迫击炮团,团以下设立连、排、班建制,战斗员额800多人。

高丽营子改编,使汪雅臣的队伍正式成为我党领导的抗日队伍。高丽营子时第八军诞生地,也是第八军的重要根据地。

1936年9月18日,经中共满洲省委批准,第八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汪雅臣任军长,全军发展到19个团,战斗员额10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汪雅臣率领部队在1933年到1940年的八年抗战中,与日伪军大小战斗400余次,共击毙日军1000余人,伪军1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18000余支,先后取得了半截河、山河屯、四平山等战斗胜利,攻打了五常、吉林舒兰等地的日伪军据点并北上远征延寿、方正一带,牵制和消灭了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及警察,振奋了民族精神,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其他抗日战场的作战,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五常地区爱国军民组成了数万人的抗日武装,其中汪雅臣领导的抗日武装战斗力最强,影响力最大。

汪雅臣

汪雅臣,1911年出生,别名王景龙,山东蓬莱人,家境贫寒,幼年丧父,后随母亲闯关东,辗转来到五常县民意乡,念了一年私塾后,给地主家放猪。1926年离家到今天的尚志市苇河做了一个伐木工人。

1930 年,东北军二十六旅三十四团来五常夹信沟一带“剿匪”,与“保胜队”交战,汪雅臣被俘后加入该团当兵。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东三省,汪雅臣所在部队降日。不甘做亡国奴的他,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兄弟在夜里携枪离队,历尽艰难坎坷回到五常县东南山一带组织抗日活动。

1933 年春,汪雅臣处决了正在抢劫百姓的东双胜,带领弟兄们在拉林河上游的冲河、寒葱河、向阳山一带开展了抗日游击斗争,被当地人称作“双龙队”。

汪雅臣加入抗联后,作战勇敢,每次都身先士卒,她曾9次负伤,但仍坚持指挥和战斗。

1941 年1 月初,汪雅臣率部分战士在寒葱河东山(今五常市沙河子镇境内)宿营。由于叛徒的出卖,被沙河日本守备队及自卫团六十余人围困。当时汪雅臣身边只有二十几名战士,情况十分危急。他临危不惧,命令副军长张忠喜从东面的自卫团阵地突围,自己带几个人坚守西面,阻击日军正面进攻。张忠喜在突围中牺牲。汪雅臣用机枪开路带领战士们突围,不幸腹部受重伤,被冲过来的日军围住。他大义凛然,痛斥侵略者,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时年30 岁。敌人残忍地将他的遗体拉到五常县城“示众”,并将其头颅割下藏匿。

1958年,时任五常县公安局政保科干部的腾润丰接受了一项任务,就是侦破汪雅臣将军被害案,找出告密的叛徒。早在1951年7月,出卖汪雅臣将军行踪的叛徒郭珍已经伏法,但此案涉及人数众多,还有很多人逍遥法外。腾润丰以《黑龙江日报》驻五常记者站记者的身份来到案发地当时的五常县双兴乡,吃住在群众的家里,历尽艰辛,终于侦破此案,为烈士昭雪,腾润丰带领侦查员往返黑、吉、辽以及山东四省共9市32个县,将杀害抗联十军军长汪雅臣将军及46名抗联战士的特务、叛徒、汉奸邱英杰、郭殿云、王德禄、孙永清、金凤宁等人全部抓获,五常县人民法院按照《惩治反革命条例》的有关规定,依法判处孙永清等7名罪犯死刑,告慰了烈士的在天之灵。


小山子——英雄的光辉永远闪耀


汪雅臣在五常纵横驰骋,威名远扬。许多抗日名将也曾来到这里,牤牛河岸边,林海雪原中留下了他们为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而拼搏奋斗的足迹。

许亨植

许亨植,又名李熙山,东北抗日联军高级指挥员,1935年9月,许亨植担任东北抗日联军三军三团政治部主任,他与团长张连科一起带领三团指战员战斗在小山子一带。有一次,部队在高丽营子宿营,天未亮之时,得知情报的日伪军坐着马爬犁围了上来,情况十分危急。许亨植镇静自若,他果断命令战士们抢占制高点,并派出部队迅速集结在道路两侧的密林中,准备伏击敌人,当耀武扬威的敌人进入包围圈时,许亨植一声令下,举枪射击,战士们纷纷向敌人射出复仇的子弹,打得敌人鬼哭狼嚎,抱头鼠窜。这次战斗击毙日伪军100多人。

1936年,三团扩编为师,许亨植出任师政治部主任,他和汪雅臣抗日部队在高丽营子会师,亲自参与了汪雅臣部队的改编工作。不久,又收编了报号“创江南”的抗日义勇军。他指挥三师联合汪雅臣部、“创江南”部共一千多人向盘踞在小山子的日伪军据点发起了攻击。战斗持续了一宿,虽未攻克,但予敌以重创。黎明时,许亨植率部撤离,行走在茫茫的林海之中。

这年秋,北满临时省委成立,许亨植被选为省委执行委员,他离开了小山子,奔赴更为广阔的抗日战场。

冯仲云

另一位东北军高级将领的冯仲云,在1935年7月,在与日伪“大讨伐”时,时任珠河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的他随珠河中心县委从十三堡,沿大青山转移途中,在楼家窝棚遭遇敌人袭击时负伤,被转移到五常小石龙和棒槌沟养伤,后来转移到今二河乡裕民村烧锅屯宋二先生家养伤。据伪满洲国治安部大同二年一月二十五日发行的小山子地图标记的棒槌沟子即今天的小山子国庆村。

1951年秋,冯仲云从黑龙江调转中央政府的时候,受中央政府委托,率“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重返小山子看望和慰问小山子人民。冯仲云亲切地会见了当时居住在小山子国庆村的抗联老交通员张凤山老人。(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于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有作品见于《清明》《作品》《广西文学》《安徽文学》《山西文学》《啄木鸟》等杂志。有作品被《小说选刊》《作家文摘》等杂志转载,出版小小说集《寻找蓝色的眼晴》中短篇小说集《窦城往事》。作品多次入选初高中语文试卷和高考模拟试卷,获首届全国推理小小说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庄子杯小说(故事)全国征文一等奖。小说《把家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独立编剧《密林谍影》。

刘扬,小山子镇党委组织委员

叶馨茗,女,小山子镇党委宣传干事


来源:五常社会工作

山河在线
为关注山河百姓免费发布信息的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