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帆、大海
“做海洋这件事很浪漫”
……
一位从长郡出发的蓝色领航者
以无限好奇为航标
以深切爱国情怀为舵
驶向浩瀚的海洋
在探索未知的征途中
突破更多科学边界
陈大可
长郡中学1975届高29班毕业生
著名物理海洋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
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
陈大可院士长期从事物理海洋学基础研究,在近海、大洋和气候领域都有重要建树,特别是在厄尔尼诺预测、海洋混合机制、海洋与台风相互作用、极地环境与气候变化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贡献。他主持了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任职于多个重要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推动了我国海洋和极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对陈大可院士专业领域影响深远的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曾就读于长郡初97班)同为长郡学子。两位院士同为长郡校友,后又成为师生,“两代长郡人,一腔报国情”的故事成为长郡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影响着代代长郡人。
“长郡中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师资力量。”陈大可院士说。1972年陈大可院士进入长郡中学初中部学习,1975年,毕业于长郡中学高中部29班(以前学制为初中两年,高中两年)。
回望过去,陈大可院士满怀深情地忆及长郡中学的独特魅力——即便是在一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价值未被充分重视的年代,长郡中学依然独树一帜,坚守着卓越的教育风尚,致力于学生的全方位成长与发展。七十年代初期,当陈大可院士初次踏入长郡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校园时,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历经沧桑、镌刻着岁月痕迹的老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时间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它们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同无声的导师,持续不断地滋养着每一位长郡学子,在无声无息中激发了他们探索知识海洋、攀登智慧高峰的不竭动力。
在那悠长而璀璨的青春岁月里,陈大可院士的兴趣爱好颇为广泛。他热衷于体育运动、音乐和作诗,积极参与学校各类活动。其班主任江荣光老师还回忆起当年陈大可用毛笔写日记。校园生活如同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缓缓铺展于长郡这片孕育梦想与才华的沃土之上。那段充实而快乐的中学时代已成为了陈院士记忆中的珍宝,直到现在,苏纪兰院士仍夸赞他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科学家。
陈大可院士还对初中时的语文老师邹老师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陈大可回忆,“这个老师看起来很严肃,但实际上心里非常火热。”每当提及邹老师,陈大可院士的眼中总会不自觉地泛起一抹温情,那是对过往岁月深切的怀念与感激。
在陈大可院士看来,邹老师不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懂得关爱学生的教育家,为他撑起了一片成长的天空。在那个年代,参军对于许多学子而言,是荣耀与梦想的代名词。当飞行员招募的春风拂过校园,陈大可院士凭借其出众的身体素质与优异的学业成绩,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仿佛已预定了飞翔的蓝天。然而,由于特殊原因,他根本没有报名。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是邹老师以细腻而坚定的态度支持他:“他选择不报名,是因为他立志要考入大学。”邹老师宛如定海神针,既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少年的自尊心,又不断地激励着他成长和进步。在邹老师的鼓励下,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步伐,勇往直前,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懈探索,最终成就了一番非凡的事业。
“我对他特别感恩,此后我们关系一直很好。”陈大可院士满怀感动地说。岁月流转,但那份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却如同陈年的佳酿,愈发醇厚。
“做海洋很浪漫,蓝色的大海,白色的帆船,这件事非常好玩,我做得非常开心,而且现在人类对海洋的了解太少,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需要探索。”陈大可院士说。
中国第三十五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合影
怀揣着青春的热望与憧憬,陈大可院士毅然决然地从内陆腹地迈向浩瀚无垠的大洋,将自己半生的热情与执着倾注于那片广袤蔚蓝的海洋之中。在这片海域的探索与奋斗中,陈大可院士深刻意识到,海洋科技不仅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更是科技强国道路上必须跨越的关键门槛。因此,对他而言,碧波万顷不仅是年少时纯真梦想的摇篮,更是他倾尽心血、矢志不渝追求的事业。
毕业后,陈大可院士踏上了长达二十余载的美国深造之旅,矢志不渝地投身于浩瀚的海洋探索之中。1989年他在纽约州立石溪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罗德岛大学海洋学院和美国宇航局GSFC中心工作,1995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DEO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高级研究员、Doherty高级研究员和Lamont研究教授,其间,他在近海、大洋和气候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陈大可院士在罗斯海企鹅栖息地
他在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工作,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与经验,更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及海洋混合等前沿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海洋学者。
2006年,正当陈大可院士在美国的科研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他接到了恩师“苏先生”的电话,邀请他回国,携手共建海洋二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大可提到的“苏先生”,就是被誉为“海洋之子”的苏纪兰院士(长郡中学初97班校友)。
陈大可院士在南极长城站
面对这份来自故土的召唤与使命,陈大可院士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回到海洋二所,担任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这也是国家海洋局系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此,陈大可院士不仅创立了专注于大洋研究的课题组,更代表中国在国际海洋科学领域发出了铿锵有力的中国声音。据统计,自2010年至2014年间,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实验室共承担科研任务245项,国家重大任务4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480篇,成果斐然。
陈大可院士在雪龙船甲板
此外,陈大可院士还两度荣膺科技部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多次主持重大、重点国家基金项目,并任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主导和参与撰写了多份国家层面的战略研究报告。尤为一提的是,他的团队牵头完成的研究成果“海洋与台风的相互作用机理”,获得2020年海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罗斯海
从湖南的青山绿水到杭州的西子湖畔,再从遥远的大洋彼岸重返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陈大可院士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家国情怀,海洋梦想”。如今,陈大可院士虽已年逾六旬,但他那颗对海洋无限热爱与探索的心,依旧如少年般炽热,渴望继续在蓝色的星球上,追寻着未知的奥秘。此时,他正驶向遥远的北极,探索更多未知……
2024年5月10日,长郡中学党委书记翁光龙与时任副校长黎彬一行赴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看望杰出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苏纪兰院士和陈大可院士。
▲党委书记翁光龙为苏纪兰院士献花
▲校友会秘书长、陈大可院士数学老师江荣光为陈大可院士献花
“长郡中学如今更美了,更强了,更优了。”翁光龙书记亲切地向两位校友介绍着母校近年来的变化。外墙翻新、校门新建、扩增面积、集团壮大……办学质量持续提升,学科竞赛全面领先,艺体发展欣欣向荣,综合实践丰富多彩,学校正向着高质量现代化学校奋力迈进。
▲党委书记翁光龙与两位校友院士亲切交流
同时,大家交流着在高速高质发展的进程中,长郡那些不变的坚守。百余年坚持的校训“朴实沉毅”、不曾迁移的校址南门口、历经岁月仍初心不变的老教师……两位校友渐渐回忆起中学时代的点点滴滴。
陈大可院士回头看在长郡的生活,感叹中学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他表示中学是人生打下重要基础的阶段。“我对长郡是很有感情的,在那里度过了比较长一段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人生阶段。”
当天
陈大可院士就读的高29班
部分同学还隔空视频连线
畅谈曾经的同窗时光
他们“喊话”老同学金秋回湘重聚
当亲切的湘音再次响起
浓浓的乡土情怀涌上心头
旧时的青春气息飘散而来
温暖的同窗情
深厚的长郡情令人动容
长郡是校友们永远的家
长沙城也拥抱离乡游子
全力支持并欢迎“校友回湘”
在长郡建校120周年之际,陈大可院士向长郡幸运的后来者传达了宝贵的寄语。他首先肯定了每一位能踏入长郡门槛的学子,认为他们能考入长郡中学已经非常优秀。这份肯定,让同学们更加坚信,优秀并非终点,而是通往无限可能的起点。
谈及个人成长的经验,陈大可院士说首先要“全面”。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时,切勿让任何一片海域成为盲区。偏科,或许能带来短暂的辉煌,却可能悄然间筑起成长的藩篱。唯有全面发展,方能铸就坚实的知识基石,支撑我们在未来的天空中翱翔得更远、更高。
▲陈大可院士为母校题词“心忧天下,学在府中”
其次是“自信”。陈大可院士深情地分享,自信是他攀登科学高峰不可或缺的伙伴。面对未知与挑战,那份源自心底的绝对信任,指引着他穿越迷雾,勇往直前。他鼓励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也要学会拥抱自信,让它成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
然后是“坚持”。陈大可院士深知,追求卓越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它布满了荆棘与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铸就了坚韧不拔的意志,磨砺了璀璨夺目的光芒。他告诫大家,无论前路多么坎坷,都要怀揣梦想,勇往直前,因为每一次跌倒后的爬起,都是对自我极限的超越,都是通往成功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风景。
陈大可院士的经历也证明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坚持不懈和对自己能力的坚定信念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最后,陈大可院士在母校建校120周年之际,献上对母校的美好祝愿。他希望母校“蒸蒸日上,越办越好”,持续进步,为莘莘学子营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
白色之帆已在蔚蓝的海洋上扬起
陈大可院士紧握着舵轮
坚定地驶向自己的使命
扫码献礼百廿长郡
助力教育高质发展
↑↑扫描“码”上捐赠
贺信纷至!全球高校向长郡中学发来120周年华诞祝福(三)
贺信纷至!全国高校向长郡中学发来120周年华诞祝福(二)
贺信纷至!全国高校向长郡中学发来120周年华诞祝福(一)
文字 | 蔡佳君 唐天利
图片 | 范嘉树
编辑 | 蔡佳君
编审丨王剑
终审丨翁光龙 邓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