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繁花读矾山

政务   2024-12-13 16:43   安徽  



庐南川藏线在初冬变得美轮美奂,这是属于“安徽最火的网红自驾公路”的高光时刻。全长120公里的庐南川藏线,矾山境内就占了一半:以矾矿工业遗址公园为起点,寨基山为终点。曾经代表安徽化工业高峰的庐江矾矿,如今已成为全国工业遗产,八座高大的烧窑威严矗立,石板路上深深的车辙风尘仆仆。“双山映红”是庐南川藏线的精华路段,在双顶山六道拐观景台上俯瞰,枫红松绿,竹海摇曳,层林尽染。山路蜿蜒盘旋,宛如一条深色缎带,将沿途的景点串点成线,穿行在这样的山水之间,浪漫的诗意油然而生。

这,就是今天的矾山。



因矾得名 因矿成镇



少年时代,父亲挑来井水盛满水缸,母亲会将一些透明的“冰糖”放入水瓢,再倒入水缸搅匀。不久,丝丝絮状物慢慢聚拢沉淀,水,变得清亮透明。
我曾偷偷地舔过这“冰糖”,却涩得不行。这晶莹透亮的就是明矾,净水,是它在生活里的重要应用。现在想来,那时生活中用到的食品级的明矾很大可能就是产自庐江矾山镇,因为这里和温州曾是全国两大明矾生产基地。
矾山镇的历史可追溯到唐贞观年间。因盛产明矾而得名成镇,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矾也叫明矾、白矾,它的家族里最常见的就是钾明矾和铵明矾,在净水、造纸、医药、食品加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国人很早就认识了明矾石,并且熟悉了生产技术。《山海经》里将明矾石称为“石涅”,东周时,楚国人叫它“涅石”,秦国人则叫它“羽涅”。
宋《元丰九域志》载:矾山为庐江县六镇之一,清康熙《庐江县志》记载:“矾山治东南四十五里,出矾山。”自唐中宗时期开始采矿煎炼矾,到了北宋时期,这里已成为全国五大白矾产区之一。因矾矿业的发展,山下逐步形成商业集镇——矾山镇。


庐江矾矿的开发史颇具传奇色彩。
传说在唐中宗时期,有班大宏、班二宏兄弟逃荒来此,四处行乞,栖身在小矾山上的“叫花窿”,垒石为灶,举火爨食,久而久之,石头上析出晶莹透亮的颗粒,试着投入水中,居然能沉淀泥沙,将水变清。从此,矾矿进入了新的开发时代。人们也将班式兄弟奉为矾矿的“开山公”。
如果说传说中的班氏兄弟发现明矾是偶然,矾山在唐代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却是必然。在唐代,矾的净水、染色、入药等用途已广为人知,到了唐中宗时期采石炼矾发展迅速,北宋时这里已成为全国五大明矾产区之一。
传统的制矾工艺是这样的:采来矿石,装石进窑,大火煅烧,冷却盖草,间隔泼水,数月后,矿石风化,再入大铁锅煎熬,结晶后析出矾。
传统方法炼矾,在采矿石环节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体力,也很危险。在今天庐江小矾山采区的采矿作业遗址,可以约略了解其艰辛程度。这里的石质较好,然而地势险峻,几乎是悬崖峭壁,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大照壁”。工人们在几十米高的“照壁”顶端打桩系绳,再缘绳而下,在“照壁”岩石上打眼装填炸药,矿工们的生命就全维系在这小小的木桩上、绳索上,甚至父子也是各打各的桩,各系各的绳。到了当代,作为“中国矾业砥柱,安徽化工之母”的庐江矾矿开花结果,工人们有了完善的保护措施,这楔进坚硬岩石的“生死桩”是对辛酸往事的记录。


人文荟萃 矾山不凡



历史悠久的矾山人文资源厚重。
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刘墩村,就走出了晚清重臣刘秉璋。刘墩老街的刘氏宗祠正在扩建修葺,这里将作为“刘秉璋事迹纪念馆”向人们介绍刘秉璋以及其后人的重要事迹。走进散发着油漆和樟木香气的宗祠,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穿越而来。
晚清的中国饱受列强欺压,翰林院编修出身的刘秉璋毅然投笔从戎。中法战争期间,他力抗外侮,指挥的“镇海之役”取得胜利,维护了国家尊严。刘秉璋在蜀为官10年,勤政廉洁,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人民,后因“成都教案”被罢官。刘秉璋一生淡泊名利,为家乡捐建了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刘家现存唯一的刘秉璋照片,其背景是一摞摞线装书。重视教育的家风也让刘秉璋后代名人辈出:原中国实业银行总经理刘晦之、亿利达集团创始人刘永龄、收藏大家刘耋龄、抗美援朝女英雄刘禄曾,而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是刘秉璋的重外孙。刘耋龄对于书画、瓷器和历代石雕佛像的收藏和研究,在当代上海收藏界独树一帜。刘耋龄与杨振宁一家也有往来,还曾经赠送过杨振宁先生一套《龙文鞭影》。


矾山姚氏围楼以另一种建筑风格吸引了我们的关注。
围楼建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公元1457年-1464年),空中俯瞰,楼的形状像古代量器方升,所以又叫升子楼。共三进院落,三座天井中间四进堂屋,每间堂屋三间房屋,左右厢房各一间,上下两间。据介绍,过去村中原有两栋围楼,另外一栋两进院落的走马楼已毁。围楼的天井虽属于徽派建筑四水归堂式,却是狭长的小天井。
姚氏家族可能是明初徽州或江西的移民,围楼采用江淮建筑水磨青砖技术建起清水砖墙。建立围楼的姚家祖训是“永建乃家”,要定期维修保持原貌,不要毁坏祖屋。多年前,移居此处的姚家先祖希望后代即使分家后也要聚族而居,保持和睦,这与福建客家的土楼文化异曲同工。

群山沸腾 华丽转身



始于唐中宗时期(公元705年-709年)的明矾生产首开安徽化工生产先河,1950年建立了“地方国营工农矾厂”,1956年成立公私合营的庐江矾矿,年产明矾2万多吨,是化工部重点矿山之一,到1990年,企业生产总值已接近千万元。


群山沸腾。这是每一个老矾矿人无法忘记的辉煌,在矿区,那些从上海等发达地区过来支援矾矿建设的建设者后代,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矾矿的过去。
当时庐江矾矿的产品质量一流。1985年生产特级钾明矾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1977年5月, 庐江矾矿向“毛主席纪念堂工程”提供膨胀水泥原料明矾石,因为质量优良,“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给予发匾纪念。
时光流逝,2001年5月底,因为资源枯竭等困难,矾矿全面停产。2016年,庐江矾矿遗产全部移交地方政府管理。2020年庐江矾矿被列入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在矾山,我们见到了另一种“沸腾的群山”。
矾山历史文化展示馆、民俗艺术坊、非遗工坊、工业美术馆等特色文化场所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对古老矿洞和开采矾石留下的石壁、石峰、水池进行整治,其中,西山平峒修复后,将结合声光一体的现代化手段展现矾矿工人劳动精神。庐江矾矿工业遗址将成为独特神秘、益智健力、休闲娱乐的旅游乐土。在这里,我们会见证那些承载着一千多年来矾山历史和矾山人艰苦岁月的历史见证。
不仅如此。
对裸露的山体植树种花,进行修复;新建了污水处理厂,让山清水秀。规划面积约1万亩,其中可建设用地面积约1200亩,总投资约25亿元的大手笔的矾矿文旅综合体项目开始建设,这里将依托历史悠久的矾工业发源地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科普研学教育基地等。


庐江矾矿华丽转身,以另一种形式得以传承。
初冬,寒潮未至,天气晴好,矾山乐华村蓝莓种植基地,1000多亩蓝莓叶正渐次由绿变黄,由黄变红,霓虹般绵延在起伏的山峦。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蓝天仿佛被明矾澄清,一碧万顷,映衬着深浅不同的簇簇红叶,在阳光下绘就美丽矾山的新画卷。
一路繁花一路景。

古镇档案


矾山镇位于我县东南部,地处庐江、无为、枞阳三县交界,自唐贞观年间设镇,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拥有山场面积1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是全县山场面积最大的镇,明矾石储量为全国首位。镇内层峦叠嶂,翠林修竹,是安徽省级生态建设试点镇,曾获安徽省生态示范镇等荣誉称号。2016年入选安徽省千年古镇。



出品:庐江县融媒体中心


往期精彩回顾
年产值约6.3亿元!正式开工!

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丨早安,庐江!

期待已久!正式揭牌!

百元商超百货消费券即将发放!


来源 | 合肥晚报(作者:胡晓斌)
编辑 | 权循志
校对丨汪彬彬朱玲
一审丨汪小桃 二审 |  张世红 三审 | 张晶晶、房亮



投稿邮箱:wjlj2015@163.com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小伙伴们

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推送

不错过每一条精彩内容

建议将“微聚庐江”公众号

设置为 “星标”哦~

方法很简单

↓↓↓

微聚庐江
庐江门户 主流媒体 庐江官方政务新媒体公众号。传播庐江声音,展示庐江风采,为您带来最新、最权威的庐江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