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由清华校友们为庆祝母校111周年校庆策划的特别活动。
全文总5,100字,阅读约12分钟。
文末有「彩蛋」,请一定关注呦~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1931年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说
91年后,梅校长的箴言犹在耳畔,清华百年来培养的大师和栋梁们群星璀璨。
是大师成就了清华,而清华的「大楼们」则滋养了大师。
「清华的建筑,浓缩了古今、沉淀了东西方文明精华。」若问从园子里走出的清华人对清华的回忆,必然有或多或少最难忘的回忆是和园子里的建筑分不开的。
六教里收获的思维启迪,大礼堂里沸腾的学生节,在东操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标语下的奋力争先,情人坡连廊下徐徐的晚风和温柔的吉他......
每到校庆时,校友们看到清华园里又耸立起新的大楼,定会为母校的发展欢欣鼓舞,但有时也不免会怅然若失:这里原先的建筑呢?这里曾经的回忆呢?
又到校庆时,我们特别策划了「请回答,清华园」专题,通过三张特别的地图,回到清华园里那些「消失的建筑,和建筑里的人和事」。
定向地图,给清华拍了张高清全家福
2014年开始,清华新生军训里新增了新生定向越野,通过一张校园定向地图,让新生们对校园快速熟悉起来。
这个传统,还要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代表中国第一次承办世界公园定向巡回赛(PWT)的北京站比赛,将定向越野这项运动引入清华。
为了制作比赛最核心的定向地图,PWT组委会提前数月在清华园里进行实地测绘,完成了「清华园第一张符合定向越野国际标准的高质量定向地图」。
这张地图,不仅极大促进了清华定向运动的发展,也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给1998年的清华园拍了一张高清全家福」。
因为定向地图,是除军事地图外,「国内唯一可以公开发行的大比例尺地图」。清晰地记录了测绘区域内的建筑、道路、地形、植被,甚至包括一棵树、一座碑等等。
这张地图,以及2009年、2016年两个修订版本,让我们得以在今天,「以全局的视角,去还原清华园跨越24年的变迁」。
请回答,清华园1998
除了近春园和早期四大建筑一带的校园核心区域与今天基本一致外,98年的地图上可以发现很多处与今天校园的变化。由于年代的原因,很多变迁已不可考,但依然可以通过地图一窥当年校园的样貌。
天文台
校园西北角,理学院南侧的山坡上,现在天文台的位置,在1998年的地图上却「空空如也」。深入挖掘后才发现这里经历了「近百年起伏兴衰的变迁」。
天文台的前身是1931年建成的「国立清华大学气象台」。
抗日战争时期,气象台被日军强占为豢养军马、军犬的场所,遭到很大的破坏。
抗战胜利后,清华回迁复校,理学院里成立气象系,在废墟中重建气象台。
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清华气象系被并入北京大学。由于长时间的无人照看、维修,气象台逐渐被废弃。1976年唐山大地震,清华气象台再次受损,变得更加破败、荒凉,门窗与墙壁都破损严重。(节选自《从姓“气”到姓“天”》)
1997年,物理系副系主任尚仁成教授提出清华应重新发展天文学科,并在1999年提议将已废弃多年的气象台改建为天文台,得到了校方支持。设计了清华和北大图书馆的关肇邺院士主持重修天文台,荒废近半个世纪的气象站才作为清华大学天文台重获新生。
2021年上映的电影《大学》中,有一条故事线就是围绕清华天文台和天文系的发展。当了解了天文台背后的百年兴衰变迁后,执着于「仰望星空」的清华天文又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
西大饭厅
1998年天文台西侧有一大片成排建筑,2003年全部拆除改建医学科学楼。被拆除的建筑里有一座名噪一时,对清华校园文化影响深远,但今天鲜有人知的建筑——「西大饭厅」。
西大饭厅建于1950年代初期。当时随着院系调整和招生扩大,原有校舍已无法满足新的教学和科研规模的需要,急需大量的校园建设。西大饭厅由刘恢先教授设计,采用了木拱桁架式结构,跨度29.5米,据说是亚洲最大的木制结构。
西大饭厅建成之初,是名副其实的食堂。但由于当年的建设缺乏周密的规划,对校园的扩展方向估计有误,致使西大饭厅的位置过于偏西。随着学校发展重心的东移,西大饭厅很快就失去了作为餐厅使用的价值。
不过,作为当时「清华容纳人数最多的室内大厅式场所」,西大饭厅仍是校园内举行大型聚会和文体活动的适宜场地。据说西大饭厅在中间架起屏幕,两边便可容纳6000人欣赏电影。
1963年,西大饭厅改成了运动馆,后来文革期间被挪作它用。1984年又恢复为运动馆,配备了七块羽毛球场与二十多张乒乓球台。后来被调侃为「清华四大怪」之一的「饭厅不卖饭」,指的正是西大饭厅。
羽毛球一直都是清华校园内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近些年虽然新增了西体、综体、气膜馆等多个羽毛球场地,但仍然「一场难求」。不少同学都经历过通宵排队预订球场的情况。而西大饭厅作为运动馆使用时也有类似的场景,当时大家开玩笑说,在清华有一种“死法”就是“上西大饭厅排羽毛球场挤死”。
除作运动馆外,西大饭厅还是校内举办联欢活动的会场。西大饭厅建成之初的五十年代,就曾在这里举办过「新年舞会」。当时元旦前一天傍晚,会在饭厅举行全校聚餐,而主会场就设在西大饭厅。蒋南翔校长会带着校领导班子向全校发表新年贺词,并走到师生餐桌前祝酒。晚餐过后,将饭桌撤去,饭厅便成了新年舞会的舞场。
自1984年恢复为运动馆后,在西大饭厅举办新年舞会的传统是从何时开始的,未有确切记录。有人说是从1991年的元旦,那年由水利系主办在西大饭厅举行了“新年夜舞会”,重开了西大新年舞会的先河。也许是自那时起,西大饭厅的新年舞会,开始变得张扬、热烈,也渐渐形成了一代人记忆中的「西大狂欢」。
在这里,所有的人都放下一年以来的沉重包袱,把烦恼抛在脑后,摘下冰冷的面具,为着同一个happy的目的走到一起来。任你狂歌劲舞高喊大叫都不为过,浪漫可以,奔放可以,自命不凡可以,离经叛道也可以,以快乐来宣泄,用酣畅来弥补,然后又精神焕发地各干各的事情去…… (节选自《我心中的清华园》)
「诗人今夜都何去?西大狂欢尽竖儒」——这是彼时校园诗人的咏叹
西大狂欢的影响不仅在清华校内,许多校外的同学也会慕名而至。据说清华的男生经常把西大狂欢的宣传海报贴在人大女生宿舍前的布告栏,然后很快就会被人大的男生撕掉,然后再贴,再撕,再贴,再撕……
1999年岁末,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来,那次的西大狂欢无论在规模还是影响上都大于往年,北京诸多高校的学子都应邀参与了这场「世纪狂欢」。那场晚会还通过水木清华网站与IT电子商务网向全球实时播出,并且通过网络接收海外学子对母校的问候。除了传统项目外,晚会还进行了网上抽奖、网上读秒等活动,开创了「网络跨年」的先河。
2003年,随着清华医学科学楼的兴建,存在半个世纪的西大饭厅最终被拆除,而西大狂欢也在2002年最后一次的活动中画上了句号。
如今,关于西大狂欢的记忆已渐渐褪去短的文字,想象当年那些激情飞扬的时刻。
…97-98年的西大狂欢我在屋顶上打了4个小时的追光,那是难以置信的经历,摄影机跟着我的追光走,看着下面的人头涌动,光打到哪里,哪里就开始欢腾~挥手~飞吻…
…那一年没有舞伴的我终于有理由说服自己去参加一年一度的西大狂欢之夜。我和一大群网友在一起又跳又叫地群魔乱舞、看节目、吹口哨,然后在12点钟声响起的时候开始在场子里和身边的每个陌生人点头、握手甚至勾肩搭背地说新年好啊新年好…
西大饭厅拆除后,全校范围的跨年活动变成了综体的新年电影晚会,活动形式也渐渐变得“规规矩矩”。
「西大狂欢」曾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精神传承,而随着西大饭厅的拆除,后来的清华人已大多不知道曾经校内还有个「校园夜店」。这一文化传统没有得到继承,成为许多人心中的遗憾。
请回答,清华园2009
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清华即将迎来2011年的百年校庆,整个校园都在大兴土木。校庆时有多么光鲜靓丽,校庆前的两三年就有多么“灰头土脸”。08/09/10年,印象中清华园就像一处大工地。
汽车楼
主楼西侧的位置原本是汽车系系馆——「汽车楼」。1956年落成后一直作为培养中国顶尖汽车人才的大本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吴良镛院士的主持设计下,汽车楼和主楼、9003大楼一道,构成了清华东部新教学区,属于「清华大学近现代建筑群」的代表,参考了莫斯科大学的设计,具有明显的苏联风格。
2009年为了建设「新清华学堂」,汽车楼被拆除。汽车系也只能改造11号宿舍楼办公,直到2015年搬到李兆基大楼,才算又有了新的大本营。
清芬食堂
坊间一直流传「吃在清华,玩在北大」。清华有二十多个食堂,各有各的风味和拿手好菜,绝大多数人四年都吃不完所有食堂。要问二十多个食堂里,哪个最好吃?正如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没有绝对公认的冠军。
但我想,在大多数人的排名里,Top3中肯定有「清芬园」。
清芬建于1957年,原名七食堂。2006年更名为清芬园,取自「清芬挺秀,华夏增辉」的石刻,纪念朱自清先生「清芬正气」的崇高品格。
清芬之所以特别受欢迎,首要原因肯定是「口味」,清芬包子和清芬麻辣香锅永远排着长队。包子和麻辣香锅很多食堂都有,但为什么清芬独树一帜,众说纷纭。但似乎有一个共同点:「清芬的包子和麻辣香锅,肉多、量大、师傅手不抖!」
顺便记录下当年感人的物价:
20个包子:7元,2碗豆浆+4个茶叶蛋:3.4元,1碗牛奶:1元,1个鸡蛋饼:1.5元,1个牛肉饼:1.5元,2块枣糕:4元,2个猪肉饼:1.6元,1个枣泥饼:0.6元!
清芬大受欢迎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清芬是离教学区最近的食堂,而且门口有大片空地方便停车——自行车。给了注重效率的清华吃货们双重满足。
2013年,清芬园围上了施工围栏,吃货们上一秒还在感慨,「清芬就要消失了吗?」 ,下一秒就赶紧在问:「谁知道清芬包子和麻辣香锅的师傅们去了哪个食堂?!」
2015年底,重建的新清芬园正式开张。不仅依然保留了食堂的功能,还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自由创作的空间。食堂风味依然保持高水准,而且全新的建筑极具北欧Ins风,成了清华园里最年轻的网红打卡地。
只不过,老清芬里,掌握包子和麻辣香锅核心工艺的师傅们,已经退休回家了。
请回答,清华园2016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清华园里崛起了很多新的建筑,这些建筑更加注重功能与艺术的结合,甚至不乏大师级后现代主义作品。然而也意味着,更多的老建筑消失了。
东区浴室
东区浴室位于北部宿舍区的核心位置,靠近各大运动场和体育馆,2013年底拆除,2016年在这里建成苏世民书院。
洗浴是生活的刚需,在「公共浴室时代」,东区浴室和西区浴室(也叫北区浴室)承担了全校学生洗澡的重担。有了流量,浴室也就有了社交属性,大家不仅约饭,还会一起「约澡」。由于东区浴室的地理位置更加优越,因而更受同学们青睐。
东区浴室是两层高灰白色小楼,男生浴室在东侧,女生在西侧,中间是开水房,波浪形的屋顶在清华遍地的大师级建筑里毫不起眼,但也有一分别致。
2002年紫荆公寓建起来后,楼里有了「分布式淋浴区」,东区浴室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但紫荆只在晚上5点到11点期间供应热水,而当在其他时间段有洗澡的刚需时,东区浴室才会继续发挥余热。
因此,对于住在紫荆的人来说,东区浴室占回忆的比例虽然很小,但却往往都是一些重要的片段,比如:一场激烈的运动比赛之后,一次精心准备的约会之前......
最令集体难忘的有关东区浴室的回忆,还要数「北京马拉松」。
如果说五道口体校只是一个传说,清华长跑则是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的体育传统。有一个段子说:清华人入学的时候在跑步,校庆的时候在跑步,跨年的时候在跑步,甚至毕业那一天也在跑步。
如果什么东西会遭到清华校友们集体反对的,那一定是「取消男生3000米、女生1500米长跑考试」。施一公教授在清华任教的那几年,还兼任长跑三队的领跑,晚上经常出现在东操,出勤比例之高让很多学生也自愧不如。
而北京马拉松就像是一年一度的盛大阅兵。不限名额的那些年,每年有将近6,000清华人参加,占北马参赛总人数的1/4,也占在校总学生数的1/8。比赛的当天,各大食堂早起供应特别的营养早餐,近百辆大巴整齐列队,浩浩荡荡驶向天安门起点。比赛时,从长安街到鸟巢沿线,一路上「清华加油」的呼声此起彼伏,硬生生把一个国际大赛跑成了校运动会。
结束后返回学校,几千人都迫不及待地赶到东区浴室,洗一个酣畅淋漓的热水澡,洗去已凝结成盐渍的汗水和肌肉的酸痛。「空气中弥漫着混合着水蒸气和青春荷尔蒙的氤氲,这或许是东区浴室最后的高光时刻」。
后来北京马拉松开始限制报名人数,清华每年参加的人数骤减。东区浴室也渐渐失去了仅存的功能性,2016年在原地建成高大上的苏世民书院。
没用了就要被拆掉,看似天经地义,但也拆掉了属于全民的、属于青春的共同回忆。
作者说
在创作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 「地图绝不仅仅是用来导航的工具,更记载了这片园子里太多的故事和回忆」。
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因为种种原因「遗憾地」无法在这篇文章里呈现:有的只剩只言片语,更多信息难以考证,无法完整地展现;还有的只涉及到一小部分群体,难以产生集体的共鸣。
另外,我们也发现,互联网是会遗忘的,甚至「记忆十分短暂」。仅仅十年前,记录在博客、人人网、水木社区里关于生活的点滴,很多内容今天已经消失,更不用说更早的资料了。
于是,为了纪念园子里的青春和回忆,并支持母校的发展,我们特别策划了「“请回答,清华园"公益义卖」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