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灿风——刘海勇中国画作品展”亮相乐清

民生   2025-01-24 20:47   浙江  


草木灿风

刘海勇中国画作品展


1月23日下午,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共乐清市委宣传部、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总工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草木灿风——刘海勇中国画作品展”在乐清市文化馆开幕。

本次“草木灿风——刘海勇中国画作品展”共分“雁山花树”“田畴芳实”“瓯江潮涌”三个板块,展出刘海勇先生80件作品,其中65件为新作,汇集了包括乔木、花卉、瓜果、鱼鲜等50余种瓯中风物,以巨幛中堂、册页小品、手卷等多种中国画形制,展现乐清的草木葳蕤、勃勃生机,体现温州的山花烂漫、风物风情,呈现祖国江南的生态人文、风骨风神。

  刘海勇,1976年生于乐清柳市。现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科研创作处处长,是教育部“国家级青年人才”、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这是他阔别家乡25年,首次在乐清办展览,展期从1月23日-2月20日。有兴趣的市民可前往乐清市文化馆观展。


此次展览,既是刘海勇继“天下有风”巡回展后,延续风的创作主题,追溯山川悠远、花木生发,观象而感意,绘物而写心的生动表达,也是他以作品表达对家乡人文滋养的无限深情与敬意,以笔墨崇扬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温州人的敢拼敢闯敢为天下先精神。


徐徐微风吹向家乡

风,是亘古有之的自然现象,是“风雅颂”的民间歌谣,是春风拂面,也是劲风吹打,是风骨,也是艺术的风神。刘海勇喜欢“风”这个意象,这让他感受到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力量,他也希望以此表达使人奋发的精神。“并不是要把花画得像就好,而是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他说。 

刘海勇的风起时节,可以从1994年开始吹起。1994年,温州师范学院开设第一届本科,刘海勇就读乐清师范学校,成为首届保送本科生。学校特别重视“第一届”,配备了最好的师资、最好的教学条件和最好的培养机制,帮助刘海勇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1998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乐清,成为乐清职业中专的一名老师。人生路长,学无止境,刘海勇希望在专业上能再上新台阶,于是,他又踏上了漫漫求学路。2001年1月,刘海勇顺利考上了中国美院花鸟专业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任教。2009年,他又考上了中央美院的博士生。

2015年,是刘海勇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这年4月,他在中国美院举办“境·十年”画展,是其第一次个人展,也是全国重点美术馆之一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历史上第一次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举办个展。许多前辈专家借机向刘海勇提出了宝贵建议,要不断加强画外功夫,提升在诗、书、画三方面的涵养。

从那时起,刘海勇开始逐渐关注历史、哲学,通读《易经》《王阳明全集》等大量优秀作品,认真练习书法、篆刻,去深刻体会并领悟如何把理论用于实践探索和积累。无论是对绘画本身,亦或中国文脉的写意内核,刘海勇都坚韧接续,从未停止思考。渐渐地,他的作品在意境和表达方式上发生了改变,逐步从小写意过渡到大写意,坦然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受,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始迸发。

2022年7月,刘海勇迎来又一个人生关键点,他携百幅写意花鸟画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天下有风——刘海勇中国画作品展”。作为中国画领域第一位青年长江学者的学术成果汇报展,他将当代中国画领域最前沿的笔墨探索与教研创新进行一次汇报。

画展历时一年,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江苏江阴立澄艺术馆、浙江展览馆、温州博物馆、嘉兴博物馆展出,社会反响热烈。“天下有风”主题展览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刘海勇心中回乡办展的念头,“乐清的饮食、气候、人文环境滋养了我,对我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时常在想要如何回报这片深爱的故土?”于是,他耗时近半年,精准筹备了这场“草木灿风”主题展览。这道徐徐微风,吹向家乡乐清。


笔墨锤炼时代精神

“草木灿风”的主题,源自战国宋玉《风赋》言:“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意为风自草木的最微末处生发。“灿风”是人心力量的风,它推动草木,化作光华四射的景象,自然而然地流动,也自然而然地生长,以此诠释成长于改革开放后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敢拼敢闯精神。展览通过“雁山花树”“田畴芳实”“瓯江潮涌”三大板块,共展出80余幅充满乐清特色的风土风物,力求开拓写意花鸟创作中的笔墨语言表现力,发扬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写意精神,展现乐清风土人文特色,解读山水家园背后的文化基因。

  “雁山花树”板块以乔木、花卉为主要描绘内容,展开对自然之气生机于变化的无限挥写。当年,潘天寿先生数次访雁荡,寻幽探秘,最后以巨石流涧、浪漫山花来写意雁荡,创作“雁荡山花”等不世名作。此番,刘海勇寻访前人足迹,数次攀登雁荡山,山间的杜鹃、芙蓉、桂花、鸡冠花、菖蒲等,这些随处可见的花卉皆是他笔下创作的题材。他觉得,生命的本质其实非常淳朴,春来秋去,花开花落,不断轮回,但天地有情,生灵有心,花草树木是天与人的中间态,其中有沉甸甸的历史观和生命体验。

  “田畴芳实”把焦点转向了乐清的田园风光与丰饶的农作物,是刘海勇脑海中对“乐清味道”的深刻回忆。小品画作中的红娘、盘菜、铁皮石斛、瓯柑、杨梅……这些乐清土生土长的蔬菜瓜果,都是他儿时的味道,亲切又独特,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温情,简单又纯粹。

  不过,刘海勇认为,越简单的东西越难画,笔墨越少,但其中的审美不能少,且传递的情感要丰富。例如《斤斤皆辛苦》这幅小品以常见的笋、葱、辣椒这三样蔬菜为创作素材,以水墨画的形式来表达,通过画与字的艺术相融,让人细细品读背后的生活故事。

  “瓯江潮涌”则以家乡温州乐清的鱼鲜、海产为创作题材,呈现的是乐清丰富的海产资源,表达的是乐清人放眼四海的广博胸怀,永立潮头的冒险精神。该板块展出的30多幅作品中,黄鱼、鲳鱼、蝤蛑、带鱼等个个栩栩如生,洋溢着无限的生命力。

  刘海勇觉得,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不仅是再现与描摹,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游历。他此次展览的核心,是希望从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以草木灿然之姿,将古老的文化基因注入当代语境,通过笔墨锤炼时代精神。

  “凯风自南,吹吾荆棘。乐清、柳川、白石山,这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岁寒近乡情更怯,春来拙笔寄乡愁。”一语道出了他回乡办展的心境。


三分画画十分生活

  “画杜鹃花时,我心中浮现的是儿时在白石中雁踏春,于山野间摘下几朵杜鹃花,放在鼻子旁嗅一嗅的画面;画‘红娘’时,我想起了它那成熟的果实颗颗饱满,放入口中甜丝丝的滋味,一抿吐出一粒籽;画鱼虾时,我会经常出现在码头、菜市场,去观察渔船打捞海货上岸时的现场、海鲜摆放在菜场摊贩案头时的模样。”刘海勇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一个美术家的专业素养并不全靠绘画技法,通过读书获取智慧,通过书法课提升技能,都很重要,而更重要的还是生活。

  “四分读书,三分书法,三分画画,十分生活”,刘海勇提出了这样一种治学方式。著名画家陆俨少有过“四分读书,三分书法,三分画画”的说法,刘海勇加上了自己的“十分生活”。他常常教育学生,“把生活造化(包括自然造化与社会造化)作为最重要的核心去认识,贯穿到专业学习中。艺术源于生活,读书、书法、画画都只是生活的内容之一,要打通这些专业学习、知识结构和自己的社会阅历、生活经历,只有真切地感受生活,热爱生活,作品才会有深度和独特的思想。”

  当天展览现场,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艺术爱好者,他们驻足于一幅幅作品前,深深陶醉其中。

  “通过画作真切地感受到,乐清的山水已深深根植于刘海勇教授的血脉之中,他笔下生情,形象地捕捉了这些花树、瓜果、海鲜的情态,丝丝入扣,挥洒传情,既洋溢着纵横笔意的潇洒,又浮荡着如若春雨的墨韵,通过写生唤醒了源自生命本体的活泼气象,更树立了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国美协理事、浙江省美术协会副主席张成毕表示。

  乐清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陈笑一表示,刘海勇教授是一位富有蓬勃能量的当代青年花鸟画家。其创作的题材涉及甚广,无论题材、体裁、形式、风格与表现手法,皆能以独特的意匠组织起点、线、面的秩序“网幕”,透现“鸿濛之理”所发出的熠熠之光。他此次返乡,是在用文化反哺家乡,更为本土画家搭建了一个深度交流的机会。


来源: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梦梦 郑乐娴 摄影 沈沁泽

今日柳市
在这里,发出柳市的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