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脉相承丨从柳市出土西汉时期的“匏壶”说及——海洋到平原的柳市史地琐考

民生   2025-01-16 09:02   浙江  


从柳市出土

西汉时期的“匏壶”说及

海洋到平原的柳市史地琐考




引 言

此文旨在讲述自更新世晚期距今2万年-6000年左右卷轮虫海侵,到南宋结束,柳市地区的地理变迁,让大家基本了解这漫长的时间段里柳市地区古地理风貌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史实考证,提出管窥蠡测之见。


两汉之前

浅海中的柳市成陆及海岸线外迁


▲乐清博物馆藏西汉匏壶

(1982年1月柳市排岩头出土)

柳市平原古代是一片浅海。在我们乐清湾海拔22—25米的海岸上,留有以牡蛎为主的贝壳层,海拔50米左右的岩岸上,留有海蚀穴,便是历史上大海浸的证明。6000年前,洋面稳定地维持在现在的水平上,为现代海岸地貌的塑造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动力条件。凹入的海湾,逐渐受泥沙的淤填,岸线开始外移,濒临乐清湾的柳市平原自六千年前开始加速发育。

距今6000年至3000年,正好是新石器时代。柳市慎江排岩头村发现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凡未经移动的遗存,一般都分布在海拔60米左右的沿海山坡上,说明新石器晚期我们的柳市平原仍淹没在海平面以下,古人都聚居在高于高潮位的海边上,以采集海生动物为主食。这和上引自然地理的考察资料相一致。

历春秋、战国,秦、直至西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以前,柳市这块土地一直为东越人所居住。建元三年,随着东越的被除国,东越人才被大批迁移到江淮地区去。“越人水行而山处”。可见汉初生活在柳市的人们,仍以居住在沿海的少数山坡上为主。1982年1月22日柳市慎江排岩头村出土了一个陶质匏(páo)壶,匏壶印纹硬陶质地,形似匏瓜,器呈小口,倒喇叭颈,肩部双系,大腹,腹部刻划弦纹,弦纹与弦纹之间刻划有规则的水波纹,是古代盛酒或水的容器。2011年经浙江省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为西汉时期文物说明西汉时期此地亦有人居住痕迹。这时沿海的一些谷湾,已经淤成一片片的小平原。人们既从事海生动物的采集,也从事简单的农业。


六朝至五代

柳市平原的开发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时任永嘉太守的谢灵运,到乐清行田视察农田水利、劝教农事),见到的是“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莓蔷横海外,芜秽积颓龄”,困境中的老百姓就像长在石缝里的野草,为了生存下去,“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只能顽强地与海斗,与穷荒斗。

唐代中期,在柳市平原上,已伫立着许多条高低不一、或新或旧的土坝,但分布零散,起不到总体防御潮水、保护农田的作用。唐贞元四年(788),温州刺史路应(字从众,今陕西三原人)发出加固土坝、修筑塘堤的号召,饱受洪涝之灾的乐清西乡民众立刻投入热火朝天的筑塘行动中。《路公神道碑》载:“筑堤岳城(应作乐成,或乐城,即今乐清市)、横阳(今平阳县一带)界中,二邑得上田,除水害。”从此,柳市平原有了第一条较完整的海塘,一条御海潮防水灾、促进平原陆地发育的泥塘。塘外浅海滩涂盛产海鲜,可渔可牧;塘内湿地湖泊面积日渐缩小,阡陌纵横,可耕可种。唐文宗开成间(836-840),时任温州刺史的张又新效仿谢灵运行田之举到乐清西乡视察,见到“白石岩前湖水春”,与谢灵运的“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相比,水域大幅缩减。显然,路应创筑的“乐清第一塘”对御潮促陆已产生作用。到了晚唐,泥塘之外的滨海湿地逐渐退化,平原开始缓慢发育。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即泥塘筑的100周年,茗屿乡湖心(位于今柳市镇智广村北)智广院(智广寺)修建,明永乐《乐清县志》载:“智广院,县西三十里,在茗屿乡湖心,近柳市,唐文德中建,宋天圣元年赐额,后废。”同年创建的寺院还有重石的重臻院(真如寺)。查阅旧志,乐清西乡除两座寺院外,其余几座唐代创建的寺院均处泥塘之内(北部),说明晚唐时期泥塘之外的宜居之地仍为极少数。

▲清光绪《乐清县志》关于知广塘(即智广塘)、八都塘(位于柳市)的记载。

五代十国至北宋,“乐清第一塘”之外的柳市平原南部步入发展期。五代后晋天福初(936-938),刘履康从福建迁居白象山南首的石船。天福六年(941),僧无所在馆头(今琯头)创建慈云院。北宋天圣九年(1031),地人陈氏舍宅创建白塔院。政和七年(1117),代理知县的周行己离任迁居柳市,留有《迁居柳市有感》《政和丁酉乐清寓柳市庄居和林惠叔见寄》等诗。“乐清第一塘”不仅防御海潮功效显著,也对以后柳市平原的交通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两宋时期

柳市平原形成及刘公塘的筑造


▲1. 永乐《乐清县志》关于柳市街的记载。2. 永乐《乐清县志》关于西河(今古运河)的记载。3. 永乐《乐清县志》关于刘公塘的记载。

据明初的《永乐县志》载:柳市形成集镇,始于北宋(一说唐中晚期,待考)。有人考证:“柳市”这个地名与当初乡人在柳树下按日列市有关。一个“柳”字关乎水木,一个“市”字关乎民生。人在杨柳树下栖居游荡,且商且贾,使一方水土开始有了商业气息。

随着平原扩大,人口增多,乐清西乡原处于山间的几条道路,尤其是作为交通要道的象浦古道,相对偏离柳市平原中心位置,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出行者为图方便,常抄近道走泥塘,但泥塘创筑时间久远,饱经飓风、山洪之灾,又缺少维护修缮,以致“尝有水患,行者病焉”(见永乐《乐清县志》)。泥塘坍塌积水的状况,直到南宋初期,即刘默(字识道,今山东临沂人)出任乐清县令后,才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默像(周方德画)

绍兴二年(1132),干练的刘默受朝廷派遣,来到乐清,接替张纬,莅任县令。刘默谋定修筑县治通郡城官塘、治理河道的方案,在路应修筑的泥塘的基础上,规划了官塘与古运河的路线。南宋以降,乐清西乡围垦持续进行,沼泽湿地大幅减少而平原面积日益扩大,至元末明初,随着官塘之外陆续建起一条又一条海塘,现今柳市平原才慢慢得已成型。

▲刘公塘上的刘公桥遗址 - 张良好摄


后 记

想把柳市地区历史沧桑的画卷重新完整地展现出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前段时间,市文史资料研究会的郑向群先生写了一篇《柳市古风情》文章考证了柳市地区形成的一些历史信息,颇具有研究价值。最早记有这方面史料的北宋《乐清县图经》到元代便已失传了。南宋淳熙巳亥(1179),元大德甲辰(1304)乐清都修过县志。这两本较早的志,我们也已无法见到。现存最早的,只有明初的《永乐志》。其后有明《隆庆志》,清《康熙志》、《道光志》和《光绪志》。我们现在要考证乡土历史,只好就这些零散和笼统的资料,加以仔细的拼接,结合对山川地形的实际考察,近年建设中一些地下发现的搜集,运用自然地理和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去做一番综合和推断。这样,总算还能粗线勾勒出一幅近似的历史图画来。

▲历史时期乐清海岸变迁图 - 姜竺卿编绘

/ 附:参考文献 /

1. 永乐《乐清县志》

2. 光绪《乐清县志》

3. 郑向群《柳市古风情》

4.《西乡旧事》

5.《浙江文史记忆乐清卷》

6.《乐邑遗韵》

7.《尘封的记忆——乐清的城堡烽堠与集市》

/ 感兴趣的市民可以扫码阅读原文 /

注:读者如果对本文内容有疑问或史实依据补充,欢迎与我们联系。

电话:0577-61721031;

邮箱:503316313@qq.com。

来源:柳市镇 作者 历学

今日柳市
在这里,发出柳市的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