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禄——中国花儿的旗帜

文摘   2024-11-01 16:45   甘肃  

朱仲禄——中国花儿的旗帜

◇郭正清 滕晓天 杜永军


花儿,世界东方民间音乐的飙声,中国西部民歌灵动的跳跃,祖国西北高原上各族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

花儿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陕西部分区域,是汉、藏、回、土、撒拉、蒙古、东乡、保安、裕固、羌等十个民族共有共享、不离不弃、引以为荣、倍加珍惜的文化资源,是中国民歌宝库中富有标志性和民族性的一种地域性的口传文艺,是最富含民间艺术生命力的文化瑰宝,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

鉴于花儿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和文化魅力,以及传唱民族之多,流传地域之广,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世界人类共享的优秀文化成果。

千百年来,花儿一直存活在中国西北民间,存活于田野、大山、河川,存活在各个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存活在西北各族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之中,成为他们传情达意的生动媒介,成为每个民族或欢乐、或悲伤、或乐观、或忧伤、或幸福、或苦难的人生记忆,在曾经贫瘠广袤的西北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广为流传,显示了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传承性。

传承本质上是人与人的交流。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花儿,它主要依靠的是民间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进行传播,年复一年地在民间传唱延续和流传保存。如果没有无数花儿歌唱者们的口耳相传,没有他们的辛勤耕耘和心血浇灌,也就没有花儿在历史长河中的争奇斗艳,没有这朵世界奇葩的传播飞扬。民间传承人在花儿传承、保护、创新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关键地位,不仅举足轻重,而且具有决定性意义。


花儿王朱仲禄,就是这样一位在百花园中辛勤耕耘了一生的“花丁”。他是一个超越时空的花儿文化符号,一位花儿人长期称道的楷模,一座花儿传承、保护和坚守的丰碑,一面引领花儿创新发展的旗帜。

(一)他以自己的勤勉和卓越,树立了花儿的外在形象

“花儿王”创造的“十个第一”,是大家长期以来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行动使花儿传向了全国,登上了世界舞台。

第一次通过电波使花儿传送到四面八方。1949年10月,当他在兰州邓家花园西北革命大学三分部(西北民族大学前身)求学时,兰州广播电台便邀请他去演唱了新编花儿《共产党好比红太阳》,之后播出录音。被人们称之为“山歌野曲”的花儿,驾着电波开始飞翔,成为千古奇闻。

纪录片《西北花儿王朱仲禄》宣传封面


第一次在城市舞台上公开演唱花儿。1950年初秋,西北文代会在西安召开,他被选为青海代表出席会议。大会期间,他作为西北五省区的文艺工作者,在舞台上演唱花儿,使人们耳目一新,花儿从田间地头第一次登上城市舞台。

第一次在首都北京唱响花儿。1950年10月,他作为西北文艺参观团成员参加国庆一周年庆典,在先农坛举行的“各民族大团结联欢会”上,面向北京10万观众演唱了《毛主席胜过亲爹娘》《反动派完蛋了》等花儿,受到热烈欢迎,继而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了音,向全世界播出。

朱仲禄(右)与花儿歌手交流


第一次让花儿之声登上银幕。1952年秋,他为王汶石编剧、关鹤岩作曲的反映民族工作内容的故事片《太阳照亮红石沟》配音。在影片中,他按歌词内容的要求,唱了“河州大令”等3首花儿曲令,有力地烘托了影片主题。

第一次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献唱花儿。1953年9月,在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期间,他的花儿演唱作为优秀节目被选进中南海,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受到欢迎。会演后,他唱的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和酒曲《尕老汉》即被中国唱片社灌制为唱片,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的第一张花儿唱片。

即兴演唱

第一次将花儿带进高等音乐学府。1953年夏天,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吕骥特邀他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花儿,教授对象主要是声乐系、作曲系的师生。此举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艺术情感,也增强了他们对西北花儿的感性认识。

第一次成为花儿专职演员。1953年8月,他到西北文工团(即后来的陕西歌舞剧院)参加工作。从这时起,他作为第一位走上专业舞台表演花儿歌唱的演员,活跃于舞台之上,使花儿开始成为舞台艺术。

第一本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出版的词曲兼具的花儿选集。他到西北文工团就职以后,按陕西省音协主席关鹤岩的要求,一面参加演出,一面进行《花儿选》一书的编辑整理工作。这本书从1953年8月起编,年底结稿,1954年3月由西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收录花儿词800余首、花儿曲60首。这本书的出版,进一步提高了花儿艺术的巨大社会价值。

松鸣岩花儿会一角 王青青 摄


第一次随团到北京、天津、唐山、保定、石家庄、郑州、开封以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市的大城市演出,使这些地方的广大听众第一次欣赏到来自西北高原的花儿。

第一次将花儿传出国门,享誉海外。1956年冬,为了迎接即将举行的全国专业音乐舞蹈会演,他与作曲家吕冰、编舞家章民新合作创作了一部青海民间音乐的抒情歌舞《花儿与少年》。他担任编词,并在作品从整体构思到音乐选材、舞蹈语汇、服装设计等方面提供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素材。这部歌舞剧到北京演出即获得成功。1958年8月,《花儿与少年》随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取得了国际性的影响。

“十个第一”扩大了花儿的文化影响,拓展了花儿的文化空间,使原来局限于大西北山间沟壑不为人知的山歌野曲,大踏步进入了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

(二)他以自己的艰辛和努力,开拓了花儿的创新之路

紧跟时代步伐,是朱仲禄的政治追求,花儿创新则是他的文化自觉。1949年8月,青海解放,时在青海昆仑中学分校任教的他,在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意识到要坚决随着历史发展的脚步往前走,立志用自己的擅长,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在获悉西北革命大学三分部(西北民族大学前身)招生的消息后,立即前去报名并被录取。求学期间,他的花儿演唱天赋被前来进行民间音乐采风的著名作曲家关鹤岩和陈川静所发现和赏识,并在征得校方同意后,引进到陕西音协工作,同时进行专业培训,使他成为演唱花儿的专业演员。他以自己对新中国的热爱,用传唱新花儿的“十个第一”迎接新时代的到来。他随着时代的节拍,突破传统花儿言情和方言俗语的局限,成为诗意温暖而又时尚流行、讴歌突飞猛进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花儿,表达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对党和领袖的爱戴。他的许多作品广受人民的喜爱,被传唱至今。

漫花儿 王青青 摄

创新是保持花儿活力的关键。只有站在山顶上,才能真正理解“山在脚下”的从容和豪迈。朱仲禄对花儿的原创性来自身心持久的领悟和勤奋不断的实践。花儿是词曲紧密结合的民歌。花儿不论是词或曲,都有其特定的格律和独到的风格,形式生动活泼,格律比较自由。但传统花儿在词曲结合上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有些歌词的正词与衬词互不连贯,这在唱情歌时可以,但要唱新词,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问题。朱仲禄在花儿歌词创新方面作了许多创新和突破,在不伤害原有风格的前提下,力争有所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巨大变革,也更适应新时期公众的艺术欣赏需求。除了唱词创新之外,他还在音乐上进行大胆探索。

(未完待续)

























编   辑:陈建红  张仁财

主   编:覃   霞  责编:范海东

总监制:陈克义  监制:姬   平 

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主流媒体 权威声音 关注热点 服务群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