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岁月的长歌

2025-01-22 07:30   山东  

传统民俗

岁月的长歌

在时光的长河之畔

传统文化如熠熠星辰

点亮大地,唤醒沉睡的大地

家乡的风俗,似繁花绽放

在记忆深处散发永恒的芬芳


花饽饽

在胶东的土地上

面粉与梦想共舞

酵母唤醒沉睡的麦香

揉、捏、剪、刻

赋予面团生命的模样

花鸟鱼虫,瑞兽呈祥

花饽饽,是指尖上的艺术

是餐桌上的绮梦

每一口,都咀嚼着生活的甜香

花饽饽,也叫面塑或捏面花,是山东胶东地区极具民俗特色的面食产品,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当地人民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2019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舞狮

喝彩声如雷炸响

舞狮登场,风云开阖绽瑞光

腾跃似苍鹰破云,气冲斗牛

翻滚如蛟龙搅海,波涌浪荡

身姿刚劲,演绎力与敏的交响

昂首阔步,尽展王者的豪放

新岁之际,傲立中央

奏响活力激情交织的盛世乐章

舞狮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分南狮、北狮,以狮子为形象,通过表演展现喜庆与吉祥。南狮注重技巧和配合,有“采青”等独特形式;北狮则注重力量和技巧,以“武狮”为主。舞狮常在节庆或重大活动中表演,寓意驱邪避害、吉祥如意。


宗祠祭祖

宗祠的大门缓缓打开

历史的尘埃在时光中散开

祖先的目光,穿越岁月

在牌位间静静凝视

香烟袅袅,烛火摇曳

子孙们虔诚叩拜

这是血脉的传承

是灵魂对根源的回溯

在祖先的庇佑下,我们踏上新途

宗祠祭祖是指在宗祠(或祠堂、家庙)这一特定场所,由同宗族人共同参与的,旨在纪念祖先、弘扬孝道、增进宗族团结的隆重祭奠仪式。它不仅是对祖先的一种缅怀,更是对宗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打铁花

铁水沸腾着,像是远古的熔岩

匠人挥舞臂膀

铁水,挣脱束缚,冲向天际

 流星般的金色轨迹划破黑暗的寂野

璀璨地绽放在浩瀚宇宙的怀抱

让深沉的夜空变成梦幻的剧场

打铁花是中国豫晋地区的传统烟火,起源于北宋,已有千年历史。表演时,匠师将高温铁汁击打到花棚上,形成壮观铁花,并点燃烟花鞭炮,寓意富贵吉祥。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秧歌

北方的大地银装素裹

秧歌的队伍如火焰般炽热

彩扇飞舞,手绢飘扬

脚步踏出欢快的乐章

舞者们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

他们是大地上的精灵

用舞蹈迎接新春的曙光

让欢乐在每一寸土地上流淌

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群众性和代表性。它起源于农事劳动,最初是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劳作过程中为减轻疲劳、抒发情感而唱的歌曲,逐渐发展成为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甘肃秦腔

在甘肃的黄土地上

秦腔如黄河的咆哮

从远古奔腾而来

高亢的嗓音,穿透云霄

唱出了生活的艰辛与豪迈

唱出了岁月的沧桑与激昂

那是黄土地的灵魂之歌

在春节的风中久久回荡

甘肃秦腔,西北戏曲瑰宝,源自西秦腔,流行于甘肃等地。唱腔高亢激昂,分欢音、苦音,表演生动传神,板式多变。代表性流派与艺术家众多,是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深受观众喜爱。



福州游神

福州的街巷,人头攒动

游神的队伍浩浩荡荡

神像庄严,彩旗飘扬

锣鼓声中,信仰在传递

人们跟随着神灵的脚步

祈求平安,祈求幸福

这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是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许

福州游神是福建福州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活动中,神像被请进神轿游行,沿途伴有锣鼓、舞狮、舞龙等艺阵表演,寓意神明保佑平安,展现当地民间艺术魅力。



灯会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灯会如梦幻的星河降落人间

万盏彩灯交相辉映,如梦如幻

漫步其间,如置身仙境

灯光照亮了黑夜

也照亮了人们的心灵

在这光影交织中

节庆的喜悦如潮水般涌动

灯会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始于汉代,兴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灯会期间,各式彩灯琳琅满目,工艺精巧,规模宏大,常伴有猜灯谜、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极富传统性和地方特色,是历代民众延续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间。



川剧变脸

锣鼓喧嚣,舞台之上

川剧变脸,似一场奇幻的梦

瞬息之间,脸谱变换

红的忠勇,白的奸佞

每一次转身,都是一次灵魂的蜕变

每一次变脸,都演绎着人生的波澜

这古老的艺术,在绚烂的舞台上

绽放着神秘而迷人的光焰

川剧变脸是四川传统戏曲川剧中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通过迅速变换面部妆容(脸谱)来展示剧中人物情绪或性格的变化。它包含了抹脸、吹脸、扯脸等多种技巧。


END

撰稿:张彤

排版:王洪剑 慧娟

审核:于梦 王矗 刘培强

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学院
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