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近2000斤,产值达10万元!萧山这里上演“回村的诱惑”!

政务   2024-10-01 14:50   浙江  

家乡,是什么?是山川湖泊上缭绕的云雾与霞光,是街巷里传来的熟悉乡音,是端上餐桌时尝到的美味。在这片教会我们奔竞与勇敢的大地上,人、事、物相遇与共鸣,构成了记忆里萧山,又编织出新萧山的故事。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萧山发布特推出《我和我的家乡》栏目,扎根萧山基层,聆听群众的声音,从小切口展现萧山日新月异的变化,深入挖掘萧然大地上不一样的精彩。今天,我们推出第六篇《亩产近2000斤,产值达10万元!萧山这里上演“回村的诱惑”!》。

静谧的午后,蓝天白云下铺开的是益农一望无际的田野。

沿着宽阔平整的乡村沥青路,一路向东,驶向外围垦,一口口水塘星罗棋布、波光潋滟,一只只鱼苗跳跳挤挤、“搅动乾坤”。

“瞧这水花,成功孵出来了。今年每亩产量应该能到2000斤。”这片鱼塘的主人周达是个00后,他口中的“水花”,就是鱼卵孵出的幼苗,在阳光下撒着欢。而周达,也正如一尾鱼,跃入益农这片干事创业的“新城大海”中。

从大厂退潮


“游”回熟悉的“塘间地头”

曾经,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将小城市和乡村的劳动力、年轻的精英大量吸纳;但近年来,随着一批知识精英的“倒流”,乡村的未来有了更多的可能。

周达,也是“洄游”的年轻人之一。他大学的专业是电子商务,后去阿里实习,就职于国企,一步步稳扎稳打,似乎已尘埃落定。

前几年,他辞掉了在国企的工作,从此有了新的身份——“新农人”,他如今是杭州中发水产养殖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负责人。

在城里有份体面的工作,何苦回到田间地头?

周达的想法倒是很简单。“我爸爸是八几年就开始养鱼了,我打小在父亲的鱼塘边长大,算是个‘农二代’吧,对益农的乡村蛮有感情的。”

打理水塘、观察水质、清理杂草,他比一般孩子都懂;后来上了学,身在外地,周达也时常怀想儿时的塘间地头,经常回家帮忙。

此外,这个洄游青年身上,也流淌着益农人“敢闯敢拼”的血液。

益农地处萧山东片,曾经这里是白茫茫一片盐碱地。面对钱塘江浪打天门、潮似连山,益农人艰难谋生、围涂造田,才有了今日的益农。

如今,立于益农的大堤,眼前之景已是成片的肥沃与富饶。菜园、鱼塘、企业园区,在阳光下,闪着聚宝盆般耀眼的光。

周达和父亲周世良亲身感受了这片土地的变化。家乡,不再是胸口心头萦绕哀愁的名字,而是“回得去的地方”。

恰似“草籽”落田、游鱼溯游,周达在家乡的“塘间地头”,准备大展拳脚。

周达瞄准的,正是被誉为“鱼中上品”的石斑鱼(学名光唇鱼),产自开化山区溪沟。此类鱼全身布满黑色斑纹,喜欢依附于卵石下,肉质细腻而鲜美,清蒸、香煎都很有滋味,让人尝之不忘,李频的诗句“石斑鱼鲊香冲鼻,浅水沙田饭绕牙”,说的就是它。

由于产自山区、量少、对水质要求高,“石斑鱼”市场需求旺盛,出塘价格稳定在每斤七八十元,算是水产市场的“香饽饽”。

看到商机的周达下定决心尝试人工养殖,但开始创业,一连串的问题也来了。

比如,石斑鱼对生存环境异常挑剔,喜欢碱性、微凉、清澈的水,“开化的溪流急湍,鹅卵石多,溪水清澈,水质透明,适宜石斑鱼生长,但是从山区“搬家”到平原,水质、水温、养殖密度就都需要科学调控。”周达说。

对此,周达引进数智化养殖技术,对水源进行24小时循环处理,加装水温控制系统,以确保最大程度接近“石斑鱼”生长环境。

此外,他还与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开展合作,经常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推动选育技术的进步,解决一些细菌感染、水质优化问题。

就这样,一条条小小的鱼苗正式“游”入了益农的鱼塘。截至目前,淡水石斑鱼亩均产量可达2000斤,亩产值近10万元。

在益农无垠的创业蓝海里


搅动乾坤

小时候,周达常以一袭蓑衣为垫,躺在鱼塘边上。天上星闪闪,塘下鱼嬉戏,钱塘江是这口小水塘的生命之水。

如今,小水塘摇身一变,原来的“浅口塘”变身为土工膜塘,导入水塘的江水经过沉淀处理更为清澈,他的鱼几乎尝不到“土腥味”。

从互联网大厂“出走”的周达,正在逐渐把知识“下沉”。

他习惯用数据量化管理自己的养殖项目,他的手机里,鱼塘的放苗斤数、规格、投喂时间、饲料量、水质等数据等一目了然,区别于传统的“全凭经验、水质全靠看”,让养了半辈子鱼的老爸也佩服不已。

电商和短视频,也即将成为周达的“工具箱”。“最近镇上组织了大学生电商人才培训活动,学到不少电商运营技巧,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认为在未来,乡村电商有着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大学生电商人才培训活动,正是益农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篇章的缩影。青年返乡是一股强劲的社会浪潮,但这股力量不是一时一日就能完全展现的,也不应只有几朵“浪花”。

近年来,驶入了致富快车道的益农,格外重视“新农人”“乡创客”的扎根。

比如,今年上半年成立的大学生创业联盟,出台的《益农镇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提供创业场地租金支持、优质项目培育支持和银行金融贷款支持,解决“洄游”青年返乡的后顾之忧;

再如,驻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技术专家带头指导,“共智富”农业电商园举办各类培训、游学,助力新农人扩大品牌影响力,打造农业“硅谷”……

大大小小的政策串珠成线,提供了充足的“微量元素”“阳光雨露”,作为吸引年轻人回乡的抓手。而返乡的新农人、乡创客,则搅动了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发展的“一池春水”。

如今的益农,不再是曾经的“萧山东伯利亚”。成立萧山区“e企共富”首个实践基地、建立“共智富”农业电商园,培养新农人主播;携手无忧传媒,推出多场直播益农行动,2万余人热情参与;推广“益农四季”农产品品牌,唱响共富“四季歌”……

青山绿水间,大有可为。每日巡鱼塘的周达,都觉得心里头踏实、有干劲。未来还有更为广阔的海域,在等着他“乘风破浪”。



记者/王美琳 
通讯员/张旭 沈佳敏
资料/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楼丹瑜
责编/王争青
终审/祝春

小布温馨提醒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

没有经常点“在看”的小伙伴们

可能无法及时收到我们的推送哦

看完后别忘记在文末点下“赞”“在看”

记得将“萧山发布”加为星标

不容易错过萧山的权威信息发布

喜欢就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吧

 点赞 分享 在看↓↓↓

萧山发布
权威发布、热点回应、民生服务、城市展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