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一早,南川区石溪镇卫星社区的小广场上,石溪镇“喊你来过年”庆新春活动正热闹进行。送春联、猜灯谜等系列活动,吸引了男女老少前来参加,现场一派喜气洋洋。
石溪镇“喊你来过年”庆新春活动上,板凳龙队伍正在表演。重庆日报记者 栗园园 摄
在一场欢快的锣鼓表演结束后,嘹亮的《中国龙》音乐紧接着响起,石溪镇中心校的老师和学生带着板凳龙闪亮登场,让不少猜灯谜的居民立马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在演出周边围成了圈。
演员们身着红、黄两色演出服,手拿嵌着龙形的板凳,在舞宝人的带领下,跟着音乐节奏不时变换着队形,单人龙、双人龙、三人龙穿梭其间,栩栩如生的板凳龙随空而舞、姿态各异,引来叫好声、掌声阵阵。
“演完这场,年前的演出就结束了。”表演完毕,石溪板凳龙非遗传承人、石溪镇中心校老师向现文一边收拾着表演道具一边说,这几年石溪板凳龙的演出越来越多,过去一年他们总计演出10余场,“昨天才在铜梁演出完,今天就赶回来给家乡的人表演!”
从石溪镇到南川区、重庆中心城区再到杭州等地,近年来,板凳龙逐渐从乡镇舞到了市级、国家级舞台上,向现文内心无限感慨。
作为一个文艺乡镇,石溪镇历来就有玩龙灯、舞狮、打腰鼓等传统文艺表演习俗,而石溪板凳龙最早要追溯到清朝末年。
“农耕时节,大家劳作休息时就想轻松、热闹一下,所以就地取材,开始拿板凳起舞。” 向现文说,为了耍出花样,慢慢地大家又用稻草、竹篾编制龙身绑在板凳上,板凳龙因此而来。
向现文说,石溪板凳龙的精髓在于,其单人龙、双人龙、三人龙的舞法。“因为不同的舞法,为了方便操作,我们的龙身有些嵌在条凳上面,有些嵌在条凳背面,所以看起来也形态各异。”
通过代代传承,石溪板凳龙一直是石溪镇节日演出的重点节目,因具有群众基础,也一直颇受欢迎。2009年,石溪板凳龙舞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石溪镇中心校被命名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溪乡板凳龙舞文化传承基地”。
“为了把这个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我们根据现在表演舞台展示的需要,开始重新设计龙身、编排龙舞。”向现文说着便拿着板凳龙展示起来:红色和黄色的条凳上,嵌着布扎、木刻的龙身,龙身由黄色、蓝色、绿色、橙色、红色等多种色彩构成,鲜亮夺目。
与此同时,石溪中心校也着力打造凳龙文化校园,开发了区级精品校本课程《凳龙飞舞》以及《竹编板凳龙》,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小龙人”。
“在区级部门的支持下,还有专家来帮我们重新编排了龙舞的队形、动作。” 向现文说,跟过去相比,现在的板凳龙舞比以前更时尚、更精美了,不少学生们也爱学,“跟着我们到处表演,学生们也很有成就感,我们这个文化传承也就有希望了!”
内容: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汪叙含
责任编辑:金大洪
值班总编:邓伟
总编辑:李如军
法律顾问:重庆百哲千行律师事务所
声明:本公众号内容注明原创内容,系南川发布原创作品,版权归南川发布所有。若要转载,请在后台留言发起授权申请,获得明确授权认证之后,方可转载发布,否则视为侵犯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