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没本事的父母,越喜欢在这3件事上装大方,苦的是孩子

体娱   2024-11-03 12:00   江苏  


作者 | 小十点主创团

来源 | 小十点(ID:sdikid)




朋友可可妈最近对自己的育儿理念,产生了巨大的怀疑。


本以为儿子学业压力重,她这个当妈的能多帮一点是一点,不轻易让儿子干家务活,就连儿子的书包,每天都是她负责整理。


甚至平时儿子开口要什么,哪怕会一口气花掉她差不多一个月工资,她都不敢拒绝。


结果,儿子不见得有多开心和轻松。


相反,说话越来越不客气,把妈妈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还嫌弃买的名牌鞋、名牌衣服不够潮,不考虑家里为他付出多少。


正是看到儿子这些“不好”的变化,朋友慢慢意识到自己错了:不该太在意儿子,差点把儿子养坏了。


听完朋友的分享,我联想到很多日常观察到的现象。


教育孩子,绝对是个老大难工程。


好多人没学过如何当父母,以为多付出、多牺牲,总能得到好的回报。


殊不知,在这3件事上习惯装大方,恰恰暴露了自己教育上的无知,最终苦了最无辜的孩子。



在“金钱”上大方

孩子索取无度


有位上海妈妈曾这么说:


“我能做的,就是给孩子不亚于‘富二代’的条件,让他有些阅历。自己吃点苦,还不是为了孩子的将来。”


抱有这样心态的父母,不在少数。我家表姐就这样。


家庭条件一般的她,和姐夫拿着每个月不到六千的工资,给女儿的吃喝用度标准却总向身边的有钱人看齐。


透支信用卡报钢琴课、模特班、花泳课,美其名是让女儿见世面,实则不愿女儿比不过别人。


好几次我劝表姐,孩子还小,没必要负债给她参加这些课程,万一孩子胃口养大了,以后就难教了。


可表姐不以为然,还振振有词说道:


“小时候我就是没钱学画画,想吃糖都被妈妈说败家。如今自己当父母了,哪怕辛苦一点,肯定要想办法满足孩子,不让她日后有任何遗憾。”


乍一听,差点被表姐对女儿无私的爱所感动。


直到前不久,看到表姐女儿对她说话呼来喝去,大声质问“为什么不买大房子给我养只猫、你们怎么这么穷”时,我不禁摇摇头。


身为父母,我能理解那份想给孩子最好一切的心。


身边很多像朋友可可妈、表姐这样的父母,因为过去的经历和遭遇,吃不饱穿不暖,没玩具,没享受太多物质的满足,内心存在匮乏感。


因此等有机会当父母了,不想“重蹈覆辙”,觉得应该富养孩子,从而弥补内心曾经的缺憾。


以为拿富人的标准满足孩子,就是对孩子最贴心的爱,最无私的付出。


但不考虑实际,拼了命想把孩子塑造成家里另外一个阶层的做法,终究会养出不知感恩,只会不断要更多的白眼狼。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说过:


“孩子需要有正常的磨砺,而不是只给他各种卓越的条件。”


普通家庭,请及早放弃对孩子的补偿心里,切忌在孩子身上过分投资。


什么条件,怎么养孩子就好。


坦诚告知孩子家里的实际情况,以身作则提醒孩子合理消费。


有机会的话,带孩子亲身体验家庭事务,让他尝试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创造梦想的生活。


要知道,养出脚踏实地、知恩图报的孩子,才是父母最应该追求的“人生大事”。



在“时间”上大方

孩子失去自我


有位妈妈咨询教育专家,问“为什么我精心呵护长大的孩子,如今自己20多岁了,却性格孤僻、软弱无能,对什么都提不起劲,什么都做不好?”


专家没正面给出答案,而是接连反问了三句话:


“孩子第一次叠被子,叠得东倒四歪,你是不是帮他叠好并再也不让他叠了?”


“孩子大学毕业,你是不是又替他安排好了前程?”


“现在孩子是不是工作没业绩,和同事处不好,和你们关系也不好?”


每个问题,妈妈都不住地点点头,最后还被问到痛处,爆哭了出来。


为此专家一针见血指出:“你们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了,所以孩子就不会做所有的事情了。”


了解过身边那些上了高中大学,周末依旧习惯把一周的脏衣服臭袜子带回家的孩子,大多都有个“直升机父母”。


从小到大,父母事事包办,无时无刻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迫不及待伸手拉孩子一把,恨不得替孩子完成所有。


哪怕孩子明明能自理,也说过“让我来”,可他们就是不放心,觉得孩子太弱小,一定搞不定。


归根到底,就是父母内心不够强大,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永远用弱者心态看待孩子。


以至于无形中剪断孩子的羽翼,却还怪罪孩子怎么不会独立,连自己要干什么都不知道。


父母关注孩子,把时间花在孩子身上,是一种本能。


但付出过了边界,成天围着孩子转,一点空间和自由都不给他,只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抑制孩子的正常发展。


事实上,有远见的父母早就学会给孩子足够的爱、期待和信任。


哪怕眼下孩子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父母看到的,是他的潜能,够一够就能成的能力。


正因为尊重父母和孩子,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


不过度干涉孩子的人生,接纳孩子成长的需求,适度退出,允许孩子有试错、跌倒、学会爬起来的机会。


这样的父母始终相信:


只有独自练习过展翅的小鸟,才有机会拥有搏击长空的力量,为自己做主,无所畏惧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人情”上大方

委屈孩子不自知


有时候想想我们这一代,自懂事后,接受的教育都是“你要听话”、“你要忍让”。


潜意识下,也会这样教导孩子:


“你看看谁,那么听父母的话,多让人省心。”


“来者皆是客,对方要什么就给,别小气。”


“别人打你又怎样,他肯定不是故意的,让着点就是了。”


可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幸福吗?他的顺从是心甘情愿的吗?


有次家里来客人,对方有一位4岁小男孩,一进门,小男孩就看中儿子的乐高模型,吵着要带回家。


刚开始我想小孩子很快就忘记,便替儿子答应了下来。


没想到临走前,小男孩突然回过神,非要带走乐高模型,儿子听完害怕极了,直喊这是我的,谁都不给。


小男孩也不是省油的灯,见得不到,动手就拆掉。


看着洒了一地的乐高碎片,我怕客人尴尬,赶紧打圆场,当着面批评儿子没主人样,不得无礼。


转过头,俯下身,好声好气跟小男孩说“阿姨下次送你更大的,更漂亮的,一定比这个好”。


好不容易才哄完客人,结果儿子一整晚气得不跟我说话,觉得我胳膊往外拐,帮外不帮亲。


后来我自我反省,意识到自己就是怕得罪人,伤了跟别人的和气,不愿别人觉得我没家教,才逼着孩子咽下委屈,学会讨好别人。


可万一总要求孩子牺牲自己的感受,一味替别人着想,那他迟早跟习惯讨好别人的父母一样,过得拧巴、憋屈、不痛快。


有人说,用人情世故来教孩子学会谦逊和体贴,告诉孩子“大方分享和忍让”是一种美德,实则是对孩子的道德绑架,迟早毁掉孩子的个性。


因为他会误以为,以别人为优先,比自己的感受更重要;被别人欺负,自己的生气和愤怒,都是不该有的情绪。


结果他只会越来越没自己的底线和标准,一点点丧失最真实的自己。


我们做父母,理应是孩子和世界相处最大的底牌,给他支持和力量。


不要因为怕得罪别人,就叫孩子收起自己的锋芒,而是勇敢表达,为自己辩驳。


更不要因为怕面子过不去,就教孩子忍一时风平浪静,而是和他站在一起,陪他共同对抗外界的攻击和恶意。


无论遇到什么事,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


父母永远是我的尚方宝剑,有父母的撑腰,我就敢说敢言,可以真实做自己,爱自己。




脑科学专家、教育专家洪兰说过一段话,很值得父母们思考:


“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如今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的确,孩子的生存环境,变了,接收到的信息和感知爱的能力,也和过往不一样。


想要孩子活得更快乐、幸福、自由,单靠物质的给予、无时无刻的陪伴和规训,远远不够。


更重要是,塑造他正确的三观,培养他独立自信的个性,以及远离不必要的精神内耗。


唯有这样,他才有机会拥有坦然无畏的人生,用轻松自如的姿态,畅快淋漓度过这一生。


*作者:哎呀妈 高校教育心理学老师,小十点签约作者。愿用心和笔,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木棉说
新女性全方位成长平台,1000万+都市女性都在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