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赋能千行百业丨5G网络为农田装上智慧大脑

科技   2024-10-18 19:32   北京  


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帮助农民在家“种田”;一块小屏幕,汇聚田间地头多种信息;一张智慧网络,让农产品增产又提质……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10月12日,记者跟随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浙江站”采访在“苏湖熟,天下足”的湖州南浔万亩大田,见证了以700M 5G网络为基础打造“数字大田”智慧管理平台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大田种植的“星光模式”


以700M 5G网络赋能大田种植全产业链,浙江移动构建“1中心+万亩田+N高素质农民”的星光模式,围绕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农情监测网络化,实现粮食生产管理数字化,推动绿色增产,助力农民增收。


700M 5G网络有“黄金频段”之称,具有覆盖范围广、绕射能力强、传输损耗低、所需基站数量少等优势,与高精度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和智能气象站联动,可远程在线采集土壤碱度、养分、气象信息,进而实现远程灌溉、施肥。


“利用5G无线模式替代传统有线模式,能节省大量光缆布线成本,而采用700M频段后,信号覆盖所需基站数也由25座减少到10座,大大降低建网成本。为企业综合节约成本近600万元。”湖州移动副总经理胡晓晨表示。


700M 5G网络的覆盖,有效推进了农田间通信网络的覆盖,实现了种植农民一个点位就可同时管理多个农场大棚,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助力农村农业发展跑出新的“加速度”。


数字大田智慧管理平台


在基于700M 5G网络应用的基础上,“数字大田”还融合应用了5G+北斗卫星导航、5G+IOT等新技术,综合配套了大田物联综合监测站、小型气象站、远程虫情测报站等数字基础设施,实现了精准施肥、科学施药、节水灌溉等一体化智能化管理。


记者走在“数字大田”四周的道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不同的物联网设施。土壤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温度、水分、酸碱度等关键参数,有效管理土壤肥力和健康度,指导和优化施肥配方和施肥作业;智能气象站可以采集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重要空气环境数据,实时发送到后台系统;虫情测报站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基地及周边区域的虫害情况,系统自动进行虫害预警,同时借助在线专家进行联合防治。


“过去虫情、气象、土壤等农情信息,需要人工现场测报,现在则依靠设立在田间的监测系统,实时展现在数字云平台上。”工作人员在手机上打开了数字大田智慧管理平台,农民只要在田间拍一张照片,系统根据提供的照片快速识别应用,几秒内就能得到病虫害分析结果和相应的防治办法。“有了‘数字大田’,种植户们用手机种田已成为全新的耕作方式。”


据悉,目前在南浔已部署超100根综合农情监测杆,实现土壤、空气、水源、病虫害和视频图像等多维数据采集,数据通过5G网关设备+物联网技术上传至管理平台,实现全周期质量溯源。


“有了数字大田智慧管理平台,在家就能看到农作物的长势,也能远程控制沟渠的灌溉,还能根据不同的数据因地制宜进行施肥。”村民老张对此感受深刻。


智能空气站显示当前空气温度及湿度


数字大田智慧管理平台正为乡村和企业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在节本增效方面,减少人工日常巡田次数70%,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了35%,肥药施用次数降低20%,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生态化方面,实现了秸秆实现100%回收,有机肥施用比例提高了40%,化肥用量减少了28%,同时加大生物防治方法应用,使化学农药用量减少45%,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质量。


农业共享直播间


700M 5G+数字大田的建设助力农民实现了统一品种、统一农艺和统一规程的标准化种植方式,稳定的产量、高品质的农产品为农民增收创利开辟了广阔道路。


记者了解到,企业和村民通过5G现场直播及运销平台,构建互联网营销模式,最大化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实现了农民增收200万元。


编辑:乐舒 于莉莉
监制:刘金良

人民邮电报
洞察通信业风云 透视信息化趋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