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开阳县楠木渡镇胜利村:传承红色历史 讲好红色故事

政务   2024-11-13 16:36   贵州  

悠悠茶山关,难忘红军渡。
开阳县楠木渡镇胜利村位于开阳县北面,与楠木渡镇临江村、谷阳村、黄木村接壤,与遵义市播州区尚嵇镇茶山村隔江相望,贵遵复线(渝筑高速G75S)从楠木渡镇穿境而过。
位于胜利村和尚嵇镇茶山村交界处乌江岸中游的茶山关渡口,是红军长征过贵州时红三军团抢渡乌江的历史见证。


茶山关渡口于明万历年间开渡,距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明朝初期时茶山关原名叫“河口渡”,中期时改为“渡口”,直至明末清初才改为“茶山关”,是连接四川播州(今遵义)与贵州水东(今开阳)的川黔交通要津。
茶山关关口高出江面300余米,渡口两岸高山壁立、悬崖耸峙,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因此被历代兵家称为“险渡”,有“行尽天下路,难过茶山渡”之说。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瓮安县猴场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决定指出:“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随后,红军兵分三路,抢渡天险乌江,向遵义挺进。右路为红一军团的一师、十五师及红九军团,由余庆的回龙场抢渡乌江;中路为军委纵队、一军团二师及五军团,从瓮安县的江界河渡江;左路为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三军团,从茶山关渡江。其中,红三军团四师担负了从乌江最险要的渡口茶山关强渡的任务。


红军抵达的半个月前,在这里防守的黔军侯之担部第五团和一个机炮营就已在北岸关口和沿江修筑碉堡等防御工事,架起枪炮封锁江面,并将渡船沉入水中,准备凭险踞守,阻击红军。
1月3日,红三军团先头部队陆续到达茶山关渡口。当天深夜,红军先遣连进入茶山关哨所,哨所里的地方武装早知红军的厉害,吓得浑身颤抖,失去了抵抗能力,红军顺利占领紫山关哨所,控制了乌江南岸。
在茶山关渡口,红军先用3根木柱,扎成三角形,上插木板,组成木筏,坐上3名战士,奋力撑向北岸。乌江水流湍急,木筏常常遇到急浪漩涡,3名战士不断和江水搏斗,终于到达对岸。上岸后,恰逢老船工宋月钊下河看船。红军战士迎向前去,向他请教过江办法,宋月钊见红军说话和气,态度好,随即打消顾虑,约了钱吉安、董树安两人,来到乌江边,潜入水底,掀开船上巨石,把船拖出水面,划向南岸。
南岸红军为了渡江,找来老船夫李玉经和侄儿李树斋、李树民,希望得到他们帮助,当得知红军大部队要过江时,李氏叔侄认为只靠茶山关一处渡江太慢,即便渡江过去,因道路狭窄,也不利行军,建议分散部分从石龙过江(桃子台)和茶山关两处搭浮桥过江,将渡船集中到江面较宽、水流平缓的下游楠木渡使用。红军采纳了建议并抓紧时间部署,4日夜里,石龙过江、茶山关两处浮桥搭好。
“茶山关架桥,控制乌江的渡河点。”这是我军团先头师的第四师的严重任务。我们的队伍,渐渐地集中,在河的我岸的高山坡上,与敌人隔河相对峙。
——摘自丁玲主编,《红军长征记》。
1月4日,彭德怀、杨尚昆领导的红三军团长征途中从瓮安进入开阳,经过先头部队缜密侦察后,迅速抵达开阳县与遵义县交界处乌江中游茶山关、桃子台、楠木渡等渡口南岸,并选定乌江中游要津茶山关为主力抢渡乌江地点,张爱萍将军所在红四师12团最先抵达渡口南岸关上寨。此时,敌军乌江防线的右路、中路江防已被红军突破,当天深夜,红军趁对岸敌人入睡时,悄悄渡江,待敌人发现时,已渡江的十几名战士开始发起了进攻,稠密的枪声划破了深夜的寂静,驻守关口的敌人见大势已去,丢下阵地落荒而逃。
1月4日至6日,红军主力部队在茶山关古渡口强渡乌江,其余部队也分别从桃子台、大塘口、楠木渡等几个渡口渡过乌江。经过三天三夜,红三军团全部从茶山关渡过了乌江,控制了乌江北岸的镇南关、尚嵇等地,协助红一军团及中央纵队进占遵义,为遵义会议顺利召开创造了有利条件。
“红军是1935年的元月3号到了茶山关。走在前面的是张爱萍所在的红四师。张爱萍让他的部队从一条路上去,又从另一条路下去,像这样整天整夜地集合。对面的黔军部队看到一整天都不断有红军下来,于是开始害怕了。”楠木渡镇胜利村原村支书王良昌老人说,他的父辈见证了红军抢渡茶山关的全过程,也将这段历史口口相传。
以艾平为笔名,国务院原副总理、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上将军衔)曾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相关文章中如此描述茶山关战斗:
其他的渡河方法是没有了,只有强攻,把敌人驱逐了才好架桥。于是机关枪迫击炮,对准对岸的火光,一阵乱放,同时,一部分队伍下山迫近河岸,敌人的火光都已熄灭了。
这样,并没有什么结果,夜已深了,我们仍与敌保持着对峙,准备拂晓强渡。
真是出乎意料之外,到第二天拂晓的时候,我们异常紧张地准备着战斗,然而河对岸的敌人连人影也看不见了,昨夜敌人放弃了阵地逃跑了,这些敌人太不中用了。这就是给了我们架桥的机会。
事情并不是那样简单,浮桥的确难架起来,乌江的水冷得不得了,浮动力又不大,树子不能做架桥的材料,因为很容易沉下去,结果花费了一天的时间,才把桥架合起来。
我们可以说,这里强渡乌江并,没有进行什么战斗,然而友军团,是的确花了不少的力气。
红军在开阳县突破清水江、强渡乌江时,先后有13名红军战士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他们的遗体分别安葬于乌江岸边的关牛洞、青杠湾的杉树林区鹞子岩等地。
2019年6月,楠木渡镇胜利村部分党员、退役军人和村民合力将葬于乌江岸边的关牛洞、青杠湾杉树林的六名无名红军烈士遗骸迁入到茶山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葬。2021年12月,开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楠木渡镇人民政府将鹞子岩处的七名无名红军烈士遗骸迁入到茶山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葬。


新建的无名红军烈士墓,见证着当地村民和红军的鱼水情。
当时红军到达茶山关时,渡口一带只住六七户人家,都是贫苦农民,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群众害怕躲进深山,不敢露面。红军进村时,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只打击富豪劣绅。
“红军把当地群众家里的地扫得干干净净,水缸担得满满的,锁一点没碰,大家一看红军并不是国民党宣传的那回事,积极性就高了。渡口没有船,群众主动站出来给红军扎竹筏,有木板的贡献木板,有粮食的就拿粮食。”据当地群众说,知道红军大部队还未过江,当地水性好的几名船工从乌江里捞起沉船,送红军过江,群众还纷纷拿出食品、物品,到关上慰问红军。
八十多年过去了,红军长征的故事仍在茶山关乃至开阳县广为流传,红军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永远深刻于人民心中,成为人们仰望的丰碑。
“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由于红色史实清晰、文化遗存完整丰富,胜利村入选了贵州省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即将进一步绽放其独具的红色文化魅力,更多红色文化细节将在这里被生动地展示出来。


如今,在红军当年强渡乌江天险经过的胜利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蔬菜、辣椒、烤烟、沃柑等第一产业已经初具规模,还发展了猪、牛、羊、蜜蜂等生态养殖。此外,该村“马场面条”在贵阳乃至贵州省都小有名气(红军抢渡乌江中游茶山关时,当地百姓以面条、鸡蛋等食物招待)。目前,全村有面条加工厂16家,年产值达3800多万元。
在红色土地上,胜利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乡村振兴的“必答题”,正带领着百姓在建设富美乡村的大路上阔步前行。

开阳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丨宋艺瑶

编校丨贺安康

编审丨贺安康

审核丨黄   纯

总监制丨李必兴

邮箱丨953087875@qq.com

爽爽贵阳 硒养开阳
开阳县官方微信——政府信息权威发布,清新服务公众市民,是您身边的一位好朋友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