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傩戏,这一承载着古老驱疫祈福仪式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面具文化闻名遐迩。在千年的传承中,傩面具不仅承载着驱疫祈福的古老仪式,更是梅山文化深邃内涵的生动展现。
在金竹山镇坪塘居委会,段若丰老人的雕刻声如细雨般轻柔却有力,每一声都仿佛在诉说岁月的故事。他手中的锤子与刻刀,如同魔法棒,让一块块平凡的木块瞬间焕发出生动的面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傩面具传承人 段若丰:“你要雕多深,要雕个什么样的形状,所以说与这个摁挫、用力有一定的关系,有些地方不能太挫深了,有些地方要挫深的。”
段若丰是冷水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傩面具传承人之一,他的每一刀都凝聚着对古老技艺的敬畏与热爱。傩面,这一采用传统木雕技艺的艺术品,刀法明快流畅,以浮雕为主,选材更是挑剔至极。直径20至30厘米的水桐木,需要通风阴干一年以上才能承载这份艺术的重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傩面具传承人 段若丰:“这个雕傩面的材质是用水桐木,光滑细腻,又轻,做好面具戴在头上比较轻松,其他的木头它的比重比较重的,戴在脸上就不适宜。”
段若丰手中的傩面名为“吞口”,源自古梅山传统傩面的演变。现存的开山、土地公、土地婆、郎君、和尚等面具五官各异、造型多样、色彩丰富,它们不仅是傩戏中的角色象征,更是梅山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制作傩面具,没有固定的模板,只有名称与想象,给予制作者无限的创作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傩面具传承人 段若丰:“第一个我有本经,另外一个我雕刻了几十年有这个经验了,各种各样的面具我都雕过,大概这个脑子里已经有这个图了,基本上你说要雕个什么样的面具,我脑子里面都有这个图样了,不用去画。”
从18岁跟随父亲学习木雕,到深耕傩面雕刻,段若丰与梅山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深知,傩面具不仅是艺术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传承。而居住在铎山镇金连村的梅山苏氏傩坛第十三代传承人苏业兆,同样将这份技艺视为家族的责任与荣耀。
梅山苏氏傩面第十三代传承人 苏业兆:“像我们梅山苏氏傩坛,就是从事这个梅山傩戏,从事这个非遗的人必须要懂得自己制作傩面,我们就是从我们太祖啊、祖公以及到我父亲,都是每一代他都要制作一套傩面保存下来,这是我们苏氏梅山傩戏、苏氏傩坛的主要特征。”
傩面具制作,经过选材、描样、雕刻、打磨、上漆等繁琐工序,3至15天才能完成。目前,冷水江市梅山傩面的传承与制作广泛分布于各个乡镇,专门从事梅山傩面制作的人被称为“巫傩师”。傩面具是傩仪、傩祭、傩戏、傩舞的必备道具,需要经过“巫傩师”举行开光仪式后方可使用。
梅山苏氏傩面第十三代传承人 苏业兆:“因为这个傩面经过这个傩师的开光,然后才能够取得一种灵性,可以达到一种驱邪、降祥的作用。”
目前,从事傩面制作的人群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为了挽救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冷水江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保护,通过组织各类舞台表演、宣传活动,让梅山古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市文化馆支部书记 梁湘红:“我们想通过保护宣传,让这门手艺能够深入到校园,让我们更多的学生、大中小学生都能够了解我们的傩面具工艺、手艺,同时还能够去实践传承,让梅山文化走得更远。”
- 版权声明 -
本作品(含文字、音频、视频、图片)著作权归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播或者以其它方式使用该作品,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记者:赵晶晶 吴 凯 杨佳婧(实习)
编辑:扶雄芳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 敏
三审:罗 曦
总编:刘志东
小编披星戴月
24小时不眠不休为大家服务
赏个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