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夜空】第227期|张渝:黄山归来(节选)

时事   2024-11-23 20:59   安徽  


新安



夜空

让文学唤醒梦想 用艺术点缀人生




黄山归来(节选)


 张    渝  






黄山归来,不是是否还会再“看岳”的问题,而是老朋友沈奇的感慨“审美有疲劳,感动没有疲劳”。


所有登过黄山的人,没有不疲劳的,身体的、审美意义上的,但感动不会疲劳,它一直都在。



下了黄山后,腿如灌了铅般沉重,也是生理事实。但是,皖南,徽州,太美了。它美得让人恨不得死在那里。


闻听我“恨不得死在那里”的感慨,与我偶遇在查济寄醉园的画家许宏泉说,最好死在皖南的春、秋两季。因为夏天太热,冬天太冷。







的确,皖南的春秋两季的美食,除了应季的新鲜,拿手的还是腌制并深度发酵的食材,有时光不可逆转的味道。


说到美食,因为陈晓卿《舌尖上的美食》,很多店家都喜欢以“舌尖上的美食”这句话为招牌、为标榜。



其实,“舌尖”之说,实在是天大的误会。它是把舌尖当心尖了。“心尖尖”是爱之极致,但“舌尖”不是。它只是浅尝辄止,故无法,也不可能大快朵颐。


于是,我来黄山、到皖南,幸福的是,见朋友、赏美景、吃美食,然后,每天发微信朋友圈,尽量写出不负皖南之美的文字。







我的眼里,写黄山最好的诗句,不是“黄山归来不看岳”,而是晚唐郑谷的“云雾旧黄山”。


写过与赞赏“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人,没有一个归来不再看岳的。那句“黄山归来不看岳”是情到深处的寄语。它类似小年轻恋爱时的誓言,不能说不真诚,但禁不住时间的考验。



相反,“云雾旧黄山”的一个“旧”字,是时间打磨之后的标识。因为经历了时间之“旧”,更多的故事、神秘以及可以重新言说的语境,赋予了黄山新的活力。


黄山名满天下,但从“旧”的维度,揭示黄山之美的诗人,我只看到过郑谷的诗句。


师兄杨争光隐居黄山,看重的不是“新”,而是“旧”。令我眼前一亮的信息是师兄杨争光发来的消息里透露出的期待——中国徽菜博物馆,一座能吃的博物馆。







饭店,而以博物馆命名,且冠名“中国”二字,其着重的是博物之外,恐怕还有“物旧”的思维——老菜、老腊肉。除了徽菜博物馆,黄山还有糕饼博物馆。去过一些地方,也见过很多博物馆,但食品博物馆,尤其是和餐饮店直接建在一起,眼见为实,先观后食的模式,我还是第一次见。



事实上,我的黄山之行,就是奔着查济的“旧”去的。


离黄山不到30公里的查济古镇,名气不如黄山大。但曾去那里写生的王肖峰告诉我,查济太美了,真想在那里买个院子。


查济的故事,知道的人不多,可一说起桃花潭,人人皆知。相对陌生的查济,实际是桃花潭镇的一个古民居村。







李白和汪伦告别的桃花潭,深及千尺。查济古镇的旧风物,也同样陈旧得包了上千年的浆。


据说,查济村的祖先原来姓姬,名叫姬延,在周朝时被封于山东济阳查地,后来迁徙到安徽繁衍生息,取“济”字和“查”字作为村名。



济阳,就是济南的济阳区。我和杨争光就读的山大中文系,就在济南。


由济南到查济,另一条新的文化线索是,安徽老画家王涛先生在查济古镇造了一个“寄醉园”,园里有明朝的桂花树,一树香一园。


基于此,黄山之行,查济是众多目的地中,我念想最多的地方。因为念想,也因为文化想象,查济在我这里,多了一层文化的想象和意味。






昨日,争光师兄家门口荷塘的最后一朵红颜,让我不敢相信今日是寒露。


来到黄山脚下杨争光师兄的书房,一眼望去,窗外,荷叶田田;窗内,师兄自己的著作,如同大户人家的家珍,齐刷刷地排列成一个阵仗,有视觉震撼。同样震撼的,是从其一楼到二楼拐角处的《双旗镇刀客》电影海报,1991年原版,《双旗镇刀客》的编剧就是杨争光。




时过多年,我依然忘不了刀客的杀气——刀不动,山河已变色。


师兄的书房让我羡慕,而师兄书房外的荷塘,则让我嫉妒。


朱自清的“荷塘”,“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而师兄的荷塘小楼里,歌声明确而嘹亮。







由于我们的到来,师兄请来了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的章灿。小伙子人帅、歌靓。他演唱时,钢琴伴奏的是王力,王力也是陕师大音乐专业的科班出身。看章灿和王力他们歌到兴头,争光师兄情不自禁,也操起二胡拉了起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屋内的歌声,缭绕在窗外荷塘里舞女的裙上。


歌吹之际,我坐在桌前,一边喝茶,一边品师兄准备的蓝莓葡萄——当地的一个新品种。葡萄很甜,很像陕西宝鸡宋春来培育的“龙山玉珠”。







同行的魏杰,兴高采烈,以刀凑石,为杨师兄刻名章“杨争光玺”及闲章“如法”。


晚上十一点半,原本无雨的黄山,忽然来雨。




告别杨师兄,回到位于唐宋古街的黎阳观厅民宿,躺在床上,雨声清冽,节奏感强。想起蒋捷写“听雨”的《虞美人》,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听雨,“台阶”很重要。如果没有台阶,雨的点滴,就很难奏出自己的节奏。天已经明了,但阶前还在点滴,寒露也随之而来。


寒露如何惊起黄山的秋色?




  “

作者简介


张渝,辽宁昌图人。1964年生于重庆,198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并分配至西安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美术批评。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陕西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陕西省国画院研究员、《收藏》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


黄山日报



文创设计|神兽工作室

策划|胡青丝

制作|陈夏暑

美术作品|赵拟(清华大学博士、西安美术学院教师)

联合出品|黄山市作协

征稿邮箱|hsrbxayk@163.com

联系方式|13685591385

(微信同步)


新安夜空

本栏目面向全社会征稿,题材不限。只要您有打动人心的瞬间,请务必记录下来,投给我们。可配图!可配乐!可搭配一切美好的元素。要求:原创首发!要有正能量!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稿件一旦被采用,作者将获得保底稿酬+阅读量对应比例奖金。


值班编辑:王婧

责任编辑:胡玉琪

二审:徐海生

 终审:黎小强




 往期推荐 


【新安夜空】第217期|汪华华:美在问政山
【新安夜空】第218期|姚国强:登天都记
【新安夜空】第219期|刘露:黄山的“山”是“绿水青山”的“山”
【新安夜空】第220期|汪红兴:东埠老码头
【新安夜空】第221期|陈晓云:皖南秋韵
【新安夜空】第222期|许若齐:九砂初到
【新安夜空】第223期|王云:过半而已
【新安夜空】第224期|伍劲标:十月
【新安夜空】第225期|李欢:一缕秋风
【新安夜空】第226期|吴静:傍霞而居


黄山日报
在这里,读懂黄山阅尽徽州。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8001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