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杂谈 | 空谈误己,实干兴易

文摘   星座命理   2023-07-22 21:08   北京  


【 学易体会 

 

 学习感悟】


当下的学习渠道日益多元化,我们很容易从网络上的文章、视频、群组等诸多渠道来掌握一些易学的知识以及道理。碎片化的学习可能会让我们有“学会了很多知识”,或是“掌握了很多诀窍”的错觉,但这些按照别人理解输出的知识正确成分有多少?是不是经得起时间与实践的检验?这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当然包括你我每一个人的输入、输出都不例外。

对于书本上的内容,究竟如何去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肯定是天差地别,就更别说网络上某些已经被别人“咀嚼过”的知识。就像上学时,面对同样老师教的知识,每个同学的接受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除了努力之外,不得不承认个体天资差异。

我们所学的知识或道理,只有到实践中去检验,才能判定你对易学的理解是不是正确的。当然肯定有人会说:“你理解的十分独到!”也有人会说:“你怎么跟人家理解的不一样啊?”更有甚者会说:“你理解的根本就不对,简直是胡说八道!”等等……

在学术上产生争议,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们在观察、研究、分析相同或不同的事物时,由于各自所处的环境、条件、角度、层次、范畴等,以及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经验体会等不一样,所以得出来的结论也往往不一样,这是非常正常的!

是你对,是别人对,还是你们都不对,或是都只对了一部分等等吧,这都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检验来解决。如果只是想要斗斗嘴,一味地逞嘴能,图个嘴上痛快,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是很难达到统一认识的。就像有人在我的视频下面留言质疑我对某个卦象的解读——“古代有动车,有飞船???”这种基本是没必要去争辩解释的。易学讲究的就是一种“唯其时物”、“与时偕行”、“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种知变、应变、适变的变化性规律。从而让我们体会变易、简易、不易的深刻内涵。


那么,如果要实践,该怎么做呢?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实践。如此一来,便可防止秦汉以后所谓的某些“易理派”的空谈作风。如果运用你所认识的理论逻辑反复地去指导实践,但结果却都行不通,那就说明你对于知识逻辑的认识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旦通过实践的反复印证,我们对易学中各种规律地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就拿当下我们学习的梅花易数来说,你对万物类象、五行生克的特点要去有正确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背下来就行了,背诵不是我们的目的。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很多东西古代都没有,这就要求我们要理解万物类象的内涵,那么多背是背不下来的。就拿水来说,水是一种状态,借以自然界的水来描摹一种状态的事物,具有流动和向下滋润性质的都属于水。比如说车,经常讲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是因为车也具有水的性质,所以坎卦为车。

当未在实践中运用时,你看过多少易学著作和能不能倒背如流,与你掌没掌握易学真谛并非正相关。很多时候只是个人愿景而已,究竟符不符合客观实际?或许并不知道。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客观实践中去对照、去运用,才能有更加深刻地认识与体会。


理论与实践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当我们在梳理“实践经验”时,是能给你启发出别的新思路及新认识的。在传统文化内涵中,很多时候会说到“悟性”,而非“认识”。这就是说不能只是睁着眼睛去瞧、去认识,还要闭上眼睛去感受、去体会。有时“闭”上眼睛“瞧”(感受、体会),比睁着眼睛看,会认识的更深刻,感受的更真切。

“顺为人,逆为仙。只在其中颠倒颠。”对事物的某些深刻认识与突破,往往都是有些“违背”常理的。闭上眼睛“悟”,可以减少或不受片面感观眼睛的欺骗。避免了眼睛带来的主观依赖,而是通过场与场之间作用的客观感受,来认识客观事物。当然了,“悟性”也要靠“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反复修正来确立。最终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境界,实在是难。

事物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及状态,易学都通过“象数”之间的变化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体系与过程,借以达到思想认识(境界)的提高。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定要把象数的理论基础稳扎稳打,否则盲目追逐技法是很难达到一定层次的。


易经是古代先人在研易、用易的过程中,推导与实践的结果,总结或记录下来的一些“记实录”。所谓的“算卦”,实际就是认识事物规律的某种推理、推算、推导方法。老话叫“算卦”,现在叫“计算”“推理”“推导”“运算”等等,只是说法不一样,内涵相似罢了。

药无贵贱,治病为良;法无高下,得道为真。最伟大的真理与最朴素的道理,往往是相通的;最高深的技法与最简单的方法,也是相通的。学习易学,不必故弄玄虚、故作高深!脚踏实地,顺其自然,一步一个脚印去学易、研易、用易。

——高推圣境常常作茧自缚,故弄玄虚往往咎由自取。



END


易境観梅·如塵‍‍

以求名之心求道德,以求利之心求学问


易境观梅
易学知识分享、梅花易数讲解、学习生活体悟。 VX:ruchenlaoshi(以备不时之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