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 以青春之名,共筑时代梦想

文摘   2024-08-16 19:48   中国  

艺术学院暑期

社会实践总结


以青春之名 共筑时代梦想 


在青春的征途中,艺术学院的学生们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以奋斗为号角,以担当为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汇聚青春正能量,激发广大团员青年的潜能与热情,艺术学院学子组织开展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际行动,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典范。

本次活动,艺术学院精心组织了20余组特色鲜明的实践队伍,包括“文化寻根队”、“‘艺’动未来团”以及“‘冀’不可失”等,动员600余名同学参与其中,每支队伍均紧密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乡村振兴,青春笃行”以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精神”三大核心主题,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


01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文化寻根队


我院“文化寻根队”在河北明珠志愿服务队的引领下,探访了赵佗纪念馆,成功举办了一场以“追寻历史记忆,传承赵佗文化”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文物与图文,深入了解赵佗及其文化交流贡献。此次行程亮点纷呈,队员们不仅细致参观了展览,还踊跃参与了纪念馆精心策划的文化体验活动。他们亲手触摸历史遗物,亲身体验古代礼仪,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与魅力。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队员们对赵佗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更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赵佗精神融入日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本次活动被河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冀网育媒体报道。


爱助夕阳团队


为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聚焦养老现状,我院“爱助夕阳团队”前往石家庄市裕华区中精众和养老院,成功举办了一场以“情暖养老院,爱心伴我行”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核心理念,团队成功搭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青年与老年的桥梁,让红色记忆在养老院中焕发新的光彩。活动中,团队成员们精心准备了一系列红色知识宣讲内容,利用图文并茂的PPT、生动的视频资料以及深情的讲述,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娓娓道来。除此之外,“爱助夕阳团队”还精心准备了一场文艺演出。志愿者们与老人们一起合唱经典老歌的同时,大家也在用歌声传递着对党的深情厚谊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红色奥秘实践团队


“红色奥秘实践团”探访太原党群服务中心,这里是基层党建创新的前沿阵地,领略党建创新风采,感受服务群众的温度。随后,实践团转赴晋绥纪念馆,这里是革命历史的圣地,珍藏着无数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的珍贵记忆。穿越时空隧道,聆听刘胡兰等先烈英勇事迹,他们面对民族危亡,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英雄篇章,其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此行红色之旅,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充电与视野的拓宽,更是一场心灵的震撼与精神的洗礼,激发青年学子爱国爱党热情,誓以青春之我,筑梦中华复兴。


02

乡村振兴  青春笃行


艺动未来团


“术”立报国情墙绘活动


为响应团中央号召,我院“艺动未来团”奔赴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马兰镇,开展以“艺”绘青春志,“术”立报国情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旨在赋能乡村振兴,探索共青团服务新路径。烈日炎炎下,志愿者们不畏酷暑,深入乡村,结合村情实际,以墙面为画布,将田园风光、山水景观、党建元素等融入创作,用艺术点亮乡村。从量尺寸到定主题,从打样到上色,每一步都凝聚着青年学子的汗水与智慧。他们的作品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激发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次活动,不仅是我院学子践行社会责任、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是他们展现青春风采、实现自我价值的宝贵机会。未来,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之名,绘就乡村振兴新篇章。



推广普通话实践活动


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艺动未来团”在响应国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下,于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马兰镇及其周边村落,开展了一系列高效而富有创意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1.普通话推广调研:通过问卷、访谈和座谈,深入调研了当地普通话使用情况,老龄化社区普通话普及率低,亟需加强。

2.红色故事润心田:以普通话讲述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彰显语言魅力。

3.争做最美宣讲人:举办宣讲会,生动讲解普通话重要性,激发村民学习热情。

4.推普宣传墙体画:绘制推普墙绘,创新传播方式,美化乡村环境。

5.我说普通话接力:组织普通话接力赛,提升儿童表达能力,营造良好语言环境。

6.漆扇推普我先行:结合地方特色,创作推普漆扇,传统与现代相融,增强活动吸引力。

这一系列活动以多样化的形式,有效推动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的普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次活动被河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冀网育媒体报道。


“冀”不可失实践团

7月7日,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公布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入选团队名单,我院“冀不可失”社会实践队成功入选。


此次活动,我院实践团赴安徽小岗干部学院,聆听《农字文章促振兴》专题报告,深化了对农业基础地位及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当天下午,团队探访大包干纪念馆、沈浩事迹馆及农家,通过生动讲解与史料展示,追溯农村改革源头,感受“大包干”惊雷之势。改革前辈严金昌老先生亲述改革历程,寄语青年实践者要勇于实践,传承小岗精神,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此行不仅让成员们洞悉小岗村变迁,更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改革伟绩。大家纷纷立志,将小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本次活动被河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冀网育媒体报道。


0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文化精神


古韵梆声传承团



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粹艺术,7月18日,我院“古韵梆声传承团实践队”前往河北梆子剧场,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与交流,深入了解河北梆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传承现状。河北梆子,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其起源于清代中叶,是流入北京的秦腔、山西梆子与河北地区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于道光年间(1821—1850)正式形成。在社会实践考察期间,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河北梆子戏曲非遗继承人孙香月老师。她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河北梆子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以及河北梆子戏曲在唱腔、舞台动作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实践队广泛收集了公众对河北梆子的认知度、兴趣点及改进建议。未来,实践队将继续关注和支持河北梆子等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力助非遗 感内画之韵

实践团队

内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精湛的技艺闻名遐迩。为深入了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我院“青力助非遗,感内画之韵”实践团队前往历史底蕴丰厚的冀派内画发源地——河北衡水,通过参观学习、深入采访和社区宣传等多种形式,助力衡水内画非遗传承与发展。



活动伊始,实践队成员们在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博物馆的讲解员详细介绍了衡水内画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制作工艺,让实践队员们对这一艺术形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实践队成员们有幸采访到衡水内画第三代传人——粘跃峰老师。老师详细介绍了内画的技法与艺术特色,并现场展示了如何将精美的画作绘制在瓶内。在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拿起特制的细笔,在光滑的器皿内壁上小心翼翼地勾勒线条、填充色彩。此外,实践队围绕衡水内画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调研。针对了解的问题,队员们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深入挖掘内画艺术的精髓,设计了一系列宣传衡水内画的海报、横幅、小卡以及亲手制作的内画手链等物料。不仅全方位展示了内画艺术的独特魅力,还巧妙地传达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从而加强内画艺术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内画艺术的认知度和兴趣。最后,社会实践队来到衡水市桃城区裕康社区,面向社区居民开展衡水内画的宣传活动。


艺起承非遗青春实践团

为了深入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7月27日,我院“艺起承非遗青春实践团”前往石家庄市正定县塔元庄捷昵非遗展示馆开展"非遗传承·匠心永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抵达塔元庄捷昵非遗展示馆后,实践团成员被馆内琳琅满目的非遗展品深深吸引。从精美的刺绣、古朴的陶瓷,到生动的剪纸,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成员们逐渐掌握了掐丝的技巧,完成了一个个精美的图案。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们不仅见证了釉料从砂粒状固体到液体的奇妙变化,也深刻体会到了景泰蓝色彩斑斓的艺术魅力。通过亲手制作这些挂件,实践团成员们不仅学会了景泰蓝制作的技艺和流程,更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所蕴含的匠心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此次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对景泰蓝掐丝珐琅这一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激发了他们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热情与责任感。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将这份宝贵的经验和感悟带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春守艺队



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非遗扎染技艺,感悟非遗技艺历程。我院“青春守艺队”前往石家庄市鹿泉区东胜土门关青泉扎染坊,开展“非遗传承,魅力扎染”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伊始,扎染坊的资深艺人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扎染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艺术特色。随后,在艺人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了扎染的全过程。从设计图案、捆扎布料,到浸染、晾晒,每一步都需精心操作。这些普通的白色织布被成员们的巧手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这不仅加深了队员们对扎染技艺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活动期间,青春守艺队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实时分享活动进展与扎染作品,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与点赞。此次实践活动,青春守艺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担当,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


古韵梆声传承团



为深入了解汉服文化,以多种形式宣传汉服文化,为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我院汉韵传承队在石家庄市正定区开展的以“‘正定古韵,汉服新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是中国“衣冠上国”、“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团队成员深入正定区的街道、社区,了解他们对汉服文化的认知、态度及传承情况。并到多个汉服店进行访谈,了解汉服的款式特点等。随后,团队成员通过穿着汉服,展示汉服之美。并为市民讲解汉服的历史渊源、款式特点、制作工艺及象征意义等知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团队成员对汉服文化的了解与认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汉服文化,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繁花星灯队

我院“繁花星灯队”实践团队前往石家庄市藁城区,旨在深入探访藁城宫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宫灯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共同探寻宫灯文化的深厚底蕴。



藁城宫灯,作为河北省著名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制作工艺闻名遐迩。团队成员首先参观了藁城宫灯博物馆。馆内各类宫灯形态各异,充分展示了藁城宫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不仅了解了宫灯的起源、发展及其演变,还感受到了其背后承载匠人精神。随后,团队成员们有幸采访了藁城宫灯的传承人白会平老师。白老师热情地向他们介绍了宫灯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等。团队前往了宫灯制作车间。匠人们巧手翻飞。成员见证了从选材、设计等工序,并亲身体验了宫灯的制作过程。此外,成员们结合现代潮流样式制作出宫灯钥匙扣和海报等延伸作品。此次社会实践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们纷纷表示,要积极投身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04

实践总结


暑期社会实践虽落幕,但成长之旅未止。这段宝贵的经历,如同熔炉般锤炼了我们的能力,让我们的视野跨越了书本的界限,触及了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它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教会了我们坚韧与担当。面对未来挑战,我们满怀信心与勇气,将以实践精神为笔,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图文编辑|吴亦菲 李昌运

  图片来源|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郝宇霏

  审核|郝俊康  高健 浮钰

科大艺术在线
艺术学院新媒体中心,以“引领思想、传播文化”为宗旨,是负责学院新媒体平台管理运营的学生组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