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报》刊登:金彭育:五大道的“活字典”

政务   2024-10-05 15:58   天津  

点击上方
“天津和平”
可关注我们!    
今天(10月5日),《今晚报》刊登:金彭育:五大道的“活字典”,一起来看看吧!

 


位于和平区的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有着“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风格多样的近代建筑群落保存完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五大道成为天津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吸引着八方来客前来参观游览。被誉为五大道“活字典”“小洋楼金牌义务讲解员”的金彭育,无疑是游客心中最熟悉五大道的人。出生在五大道,成长在五大道,工作在五大道,退休之后的他依然忙碌在五大道。79岁的他,讲起五大道小洋楼的故事总能娓娓道来,令听者听得津津有味。说起自己与五大道的故事,金彭育告诉记者,这里面有很多回忆都与《今晚报》有关。


  我的故事离不开五大道


  “我1945年出生在常德道57号的金氏宅邸。金氏原系津门望族,清康熙年间自浙江绍兴迁来天津,亦儒亦商。金氏宅邸大院子里有五栋楼房,我小时候所住的大院子里住着70口人。我和爷爷还有父母住在1号楼。新中国成立后,金氏宅邸成为公产房,当时家里剩下三十多口人,被政府安排住在马场道安乐邨。”金彭育回忆道。


  1962年,金彭育被分配到市房管局修建公司工作,“当时的单位负责修缮五大道的房屋。我负责检修,要对这里的小洋楼进行全方位查访,每栋房子的设计师是谁、房子采用了哪些材料、有谁住过,都要有所了解。”正是因为这份给五大道小洋楼做“身份普查”的工作,让金彭育对五大道的小洋楼有了系统了解。


  从此之后,金彭育的工作、生活更是围绕五大道上的房子展开。后来,为了更好地给人们讲解五大道小洋楼的前世今生,金彭育拜访过200多位近代名人的亲属和后代,搜集了大量史料。通过讲解和写书,他把这些丰富的史料串成了一部天津近代史。


  与《今晚报》的故事离不开五大道


  “要说起我和五大道的故事,这里面有很多回忆都与《今晚报》有关。”金彭育对记者说,“我是《今晚报》的忠实读者和业余作者,从1984年7月1日《今晚报》创刊至今,我就一直在订阅。每天读《今晚报》成为我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金彭育之所以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订报、读报的习惯,与小时候母亲每天为他们兄弟三人读报不无关系,“最早是母亲给我们哥仨读《新晚报》。受家庭环境影响,我从小就喜欢写诗、写文章,常给报纸投稿。作为业余作者,我从1965年起就开始给《天津晚报》投文艺稿。1965年12月15日,该报副刊的‘向阳花’栏目刊登了我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高高的脚手架》。1966年3月5日,刊登了我在该报发表的第1首诗《在机床旁》。1984年7月1日《今晚报》正式出版,我又接着订报,并给《今晚报》投稿。”


  在金彭育的回忆中,《今晚报》在1985年5月刊发的新闻《48户家家乐》,令他记忆深刻。“那是一件轰动全国的事。《今晚报》的记者一直在密切关注和跟踪这件事情的进展,并最终在事情尘埃落定时及时给予了报道。”


  原来,上世纪50年代,人们的住房大多为公产房。为了解决上班路途远、居住不便等问题,上世纪80年代,天津掀起“换房热”,成立了天津市换房总站。当时金彭育被调入天津市换房总站工作,既担任《天津换房报》的责任编辑,同时还负责全市换房活动的组织和宣传报道工作,由此,他与《今晚报》的记者有了更多的接触。


  “我当时负责给全市换房员进行培训,教材是我自己编写的。为了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当时换房工作被列入了天津市政府为市民办的十件好事实事之一,每年从3月到11月,全市各种有组织的大、中、小型换房活动此起彼伏,从不间断。最有名的是每年5月份在和平区郑州道召开的为期一周的全市换房大会,比现在的房交会还要热闹,能有10多万市民参加,会场长度能延伸一里地,可谓盛况空前。晚报记者每天从早到晚采访报道,非常辛苦。”金彭育说。就在这个过程中,金彭育遇到了“一次换房48家乔迁”的大新闻。“这是全国换房状元莒国珍在1985年完成的,她是红桥区咸阳北路房管站的换房员。她当时已掌握了39个急需换房的线索,跑了几十个有联系的单位,又一处处地去看房。经过10个多月的奔波,完成了52角的联换方案。但在办手续的前两天,一个‘关键角’‘塌角’了,这意味着要全部重来。最后剩下了48家。这48家涉及红桥、南开、和平、河西、河北、北郊共6个区、14个企业单位、13个房管站,共换房65间,乔迁人口多达201人。几个月下来,我们换房总站和《今晚报》记者跟踪采访这一新闻,一直到现场签约完成,写出了《48户家家乐》的报道,轰动一时,传为美谈。《今晚报》的这篇报道,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换房工作的开展。”


  1987年秋,为配合全市换房工作,《今晚报》在“衣食住行”版上特辟了“换房ABC”专栏,发表了多篇金彭育写的换房小知识的文章。为此《今晚报》编辑建议他将文章编成小册子,向市民全面系统地介绍换房知识。“在大家的鼓励下,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撰写了11万字的《换房指南》一书,这是全国第一本换房专题的图书。这本书印制了2万册,最终全部售罄。”


  在《今晚报》编辑鼓励下开始“写房子”


  这些年,金彭育不仅为人们讲解五大道,还撰写五大道。截至目前,他著书13部,参与编写图书多达70多部,这些图书大多与五大道有关。而他最初开始写五大道,也是在《今晚报》编辑的鼓励下开始的。


  在房管系统工作了40多年,金彭育致力于建筑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担任《天津换房报》责任编辑时,单位领导希望报纸不仅仅刊登换房办法和信息,还可刊登一些换房成功的小故事和天津老楼房的逸闻趣事。由于无法提供稿酬、约不来作者的稿件,金彭育只能自己写。后来这些小文章引起了《今晚报》编辑的注意,并鼓励他多给《今晚报》写一些有关小洋楼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末,我有幸参与策划了《今晚报》副刊‘五大道的故事’的征文活动,后来又参与了图书《五大道的故事》编辑工作。与《今晚报》的姜维群、吴裕成、赵金铭等编辑共同改稿和编辑,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本书颇受读者欢迎,也是《今晚报》副刊部通过征文编辑的第一本有关天津地域文化的书。


  2002年,市史志办约金彭育写一本全面介绍五大道的书,最终定名为《五大道故事》。与之前那本《五大道的故事》不同,这本《五大道故事》从五大道之源、著名建筑、名人名居、往事钩沉和五大道整修五个部分,全面介绍了五大道,成为《五大道的故事》的延伸版。2015年,他又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26万字的《五大道》。他的新作、21万字的《民园百年》,即将在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30多年义务讲解小洋楼故事


  “五大道是1.28平方公里的土地,纵横23条马路,17公里的长度,2600多处房子。这里原来是英租界的一片住宅区,上世纪80年代整修小洋楼时五道合围划了一个范围,才有了‘五大道’的称呼。”义务讲解五大道30多年,讲起五大道的前世今生,金彭育如数家珍。他是如何从房管局的工作人员变成五大道义务讲解员的呢?


  金彭育回忆说,1988年在和平宾馆召开全国换房和市场研讨会,会议间隙,单位领导让他为代表们讲解和平宾馆里毛主席和周总理曾经住过的房间,还讲了西班牙风格建筑、藤萝花径和露天游泳池。“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于是我带着大家从大理道到睦南道,再到重庆道,讲了百余处名人故居和风貌建筑。”从那以后,金彭育就开始了义务讲解五大道的历程,即使是工休日和假日,也从没休息过。


  金彭育为游客讲解五大道上的小洋楼,不仅内容丰富、有趣味性,还会根据游客的要求进行讲解。“比如国内客人,如果是从广东来的,我就给他讲居津的广东名人,辽宁来的我给他讲居津的辽宁名人。要是国外游客,英国来的我给他讲居津的英国名人,法国来的给他讲居津的法国名人。为活跃气氛,有时用天津快板、相声贯口来点缀,也可见景生情,当场赋诗。”


  是什么动力让他能够多年如一日坚持做好“讲房子”这件事的呢?他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他曾接待过一个由60多人组成的外国记者团,他们大多是常驻北京的“老记”。当时陪同他们看了五大道、解放北路金融街和意奥风情街等,原准备只看一天,结果连着看了五天。临别时,一位外国记者对他说:“我常驻北京,北京和天津这两座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离得这样近,世上罕见。以前我也来过天津,在食品街吃顿饭、在文化街买点文化用品,仅此而已。这次看到老房子,让人震撼,令人难忘,也改变了我对天津的印象。”金彭育说,通过自己的讲解,让来天津的人能用心感受天津的历史,他觉得这件事做得值了!


  如今,退而不休的金彭育仍然在讲房子、写房子,为宣传五大道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说:“‘百年历史看天津’,天津是座移民城市,南北商贾云集,八方百姓杂处。所有这些都给天津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天津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古今兼容、中西并蓄而独树一帜。不仅仅是五大道,在海河两岸,既有元明清的四合院,又有欧陆风情的小洋楼。中西建筑,相映生辉,景观独特,令人拍案叫绝。天津有数千处风貌建筑和名人故居,这是一笔丰厚的历史资源、建筑艺术资源和人文资源。如果把这些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那么,‘去看天津小洋楼’会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和打卡地标。这种独特的优势是全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比拟的。”寥寥数语,这其中蕴含着的,是一位古稀老人对自己家乡深深的热爱。


点个赞


再走吧



·稿件来源·

—今晚报—

制作:崔耀天 编辑:郭丽君

审核:吕承刚 付昱

投稿邮箱:hprmwl@tj.gov.cn


和平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天津和平
和平区政务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