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临终前想看一眼外孙,晚年李敏说:父亲和外孙有隔代亲

文摘   2024-07-31 23:54   江西  
1962年10月27日,孔继宁在北京中南海出生,这让毛主席兴奋不已,直言:“我今年70岁了,还能官升一级!”他为外孙起名“孔继宁”,既是对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纪念,更是期望革命事业得以继承。
毛主席对这个小外孙疼爱有加,经常向警卫询问李敏母子的情况,哪怕顶着寒风也要前来看望,与小继宁又亲又抱,逗他玩耍。然而,这份温馨幸福的时光短暂易逝,孔继宁未满周岁,李敏一家就搬出了中南海,开始平民生活。
李敏和孔令华带着孔继宁住进北京兵马司小胡同的小平房,厨房还得与邻居共用。在这样的环境中,孔继宁逐渐长大,他为人谦虚平和。李敏刻意隐瞒孔继宁的身份,以平民家庭的教育模式培养他,让他养成了谦虚谨慎的性格,长大后的孔继宁也从不主动提及自己是毛主席的后代。
孔继宁虽是毛主席孙辈中唯一接触过毛主席的人,但相处时间有限。童年时,他对外公的印象不深,七八岁时,他打赌戴上红领巾就让父母带他见外公。一年级戴上红领巾后,他得偿所愿,却因毛主席正在开会,只和父母与周总理吃了顿饭。
相比之下,孔继宁对外婆贺子珍的印象更为深刻。他六个月大时就被送到外婆怀中,童年在外婆身边度过,享尽欢乐。贺子珍常抱着身边工作人员的小孩与孔继宁比体重,发现孔继宁轻了就叮嘱他好好吃饭。孔继宁懂事以后,会想方设法逗外婆开心。有一次,他穿上外婆的礼服扮作西哈努克亲王,把外婆逗得哈哈大笑。
孔继宁懂事后,知道外婆身上的伤痕是战争留下的。贺子珍轻描淡写地告诉他那是被敌人飞机炸的,直到多年后他才深知外婆的英勇事迹。为了追忆外婆,长大后的孔继宁主张拍摄贺子珍一生的革命纪录片。
长大后的孔继宁参了军,在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学习英语,毕业后在解放军总参部门任职,后又以武官助理的身份在巴基斯坦和英国大使馆工作。1997年,孔继宁转业回到北京,照顾母亲李敏。
此后,孔继宁开始在媒体中亮相,同时担任中国发展中心研究室主任一职。他有充足时间研究毛泽东思想,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外公的思想。他感慨:“外公的悲哀在于一生戎马,却几乎没有享受过温馨的家庭生活。”
孔继宁将毛泽东思想归结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并认为其关键在于让群众懂得用正确的世界观看待事物。2001年,他协同母亲李敏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中心,宣传毛泽东思想。
1976年,是令人悲痛的一年。毛主席进入弥留之际,想念李敏和外孙孔继宁,党中央紧急通知要求他们来京,可通知仓促,李敏和孔令华没带上孔继宁。毛主席去世时,孔继宁正在学校跑操,老师把他喊出队伍,告知家里有人接他。回去后,他才得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多年后,孔继宁回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公布后几个小时,我才从广播中得知,与所有人相差了几个小时。”
孔继宁在国外的经历让他的爱国精神愈发坚定,认识到西方社会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他深知老一辈的革命思想不能丢,为此不遗余力地努力着。在他的推动下,大量红色题材作品涌现,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得到广泛传播。


南书房文史馆
每天分享有趣、通俗易懂的历史文章,关注我,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