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清晨,驻守在祖国东北边陲的通化边境管理支队麻线边境派出所民警和护边员们如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例行巡逻。记者跟随他们的脚步,踏上了8小时的巡边之路。
临近年关,边疆的寒风愈发凛冽,吹得人面颊生疼。“在山林雪地里走路很费体力。一出汗,里边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咱们一定把大衣裹紧、裹严实了,千万别让这风沿着缝儿吹进去。”护边员宋培跃边走边叮嘱道。
宋培跃76岁了,是土生土长的下活龙村村民。当过民兵连长的他,义务护边50多年,对边境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了如指掌。麻线边境派出所教导员王铁映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有宋培跃在,我们就像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他提供的线索都非常精准,多次帮助我们破获案件、防范风险。他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言语间,宋培跃蹚着厚厚的积雪,一步一步挪向边境铁丝网。他发现有一处铁丝网被刮开了锅盖大的缺口。“若不及时修复,很可能会出现人畜越界的情况。”说话间,宋培跃用随身携带的工具进行修补。铁丝划过他的手套和袖口间隙,手腕处瞬间多了几道血痕。他浑然不觉,口中喃喃自语:“这缺口可不能留到明天,一点儿马虎都出不得。”同行的护边员陈殿国看着心疼,想要帮忙,宋培跃摆摆手说:“我熟悉这活儿,你去周边再仔细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其他异常。”
逆着光,看着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两只手和冰冷坚硬的铁丝网绞在一起,岁月斑白了鬓角,风沙磨砺了脸庞,但站在雪堆里的身姿依旧挺拔,不由让人心生敬意。
宋培跃这么大年纪了,身体吃得消吗?记者有些担心地问陈殿国。他一边带路寻找其他隐患,一边说:“宋培跃身体可好了。前些年巡边设备不先进,也没有无人机,在这大山里巡查,民警和护边员们就靠着自己的一双脚。”
“大家总和宋培跃说,这些辛苦活儿让年轻人来就行,但根本拗不过他。”王铁映告诉记者,宋培跃不仅巡边的时候干劲十足,平时在村里也是“大忙人”,全村50户、110多名村民有什么急难愁盼,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只要能帮一把,再苦再累都乐在其中。
王铁映说,宋培跃为了边境线的安全,一辈子守在下活龙村;哪家有困难,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孩子们从小听着宋培跃的故事长大,在他们心中,都以他为榜样。
回程路上,宋培跃接到在集安市定居的儿子打来的电话,让他去城里过年。“孩子,这边境线就像咱家大门口,得守好喽,让大家安心过年。”宋培跃深知,护边的责任重大,尤其是在阖家团圆的时刻,更不能有丝毫松懈。
在宋培跃眼中,边境的每一次日出日落都是最美的风景,每一块界碑都是神圣的象征。他的言语里,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句句饱含深情,在这寒冷的边境线上,温暖人心。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安格楞
初审:乌仁图雅 杨乐
复审:李燕
终审:伍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