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进度99%,这些你都准备好了吗?
职场
2025-01-25 21:07
山西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民间称谓的小年,又称小岁。在这一天,民间最隆重的一件事就是“祭灶”,这曾是旧时家喻户晓的习俗。灶神又称灶王爷、灶神星君等,这一天也称祭灶节、灶神节、灶王节。俗信认为,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同时也察一家善恶,上天“汇报工作”时会“奏一家功过”。为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民间祭灶时兴供奉麦芽糖,喜称“糖瓜粘”,意在让灶神粘嘴甜心,多说好话。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告别“小年”,就该做迎接过年的准备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扫尘”,即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子”,南方叫“掸尘”。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在古代“豆腐”与“头富”谐音,寄予了人们新年要富贵的心愿。有人说,“豆腐能治中国人的乡愁。”春节盛宴即将开始,菜单上怎能少了传统年味豆腐。另外,说起“磨豆腐”,实际上是人们准备春节期间必备“年货”的开始。农历腊月二十五,农村有句俗语叫“赶得上杀猪,赶不上磨豆腐”,意思就是磨豆腐要趁早。
关于腊月二十六,民间流传着“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的说法,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头野菜什么的。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年谣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春节期间的"上店赶集"虽然也有与往日集市贸易、购缺卖余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买卖年节物品,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民谣有“二十八,把面发”,也有“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根据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在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发面、蒸馒头,面若发得好,也就预示着来年日子的蒸蒸日上,仿佛年的味道就在这热馒头里与孩子的欢笑中。腊月二十九,也就是除夕前一日,俗称“小除夕”。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筹备年节中的各种衣食祭品,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夜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南方新年有吃馄饨的习俗,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年夜饭是除夕之夜最为重要的一顿饭。它通常由家人亲手制作,包括各种美味佳肴和寓意吉祥的食品。如鱼象征着年年有余;饺子象征着更岁交子;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这些食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在年夜饭的餐桌上,家人围坐一堂、举杯共庆、分享着过去一年的喜悦和收获;同时也展望着未来的希望和梦想。过年
是情感的传递与文化的传承
无论是贴上春联
还是挂灯笼
是在一起包饺子
还是吃年糕
都让这个节日充满了浓浓的温情
都饱含着人们
对新年的期待与祝福
新的一年
祝大家
新年快乐 红红火火
万事如意 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