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回春解民痛 悬壶济世为苍生
----访乡村名医杜平泉先生
文/王绵民
2022年6月28日下午,我与同事张志国驱车来到渑池县仁村乡坻坞村,拜访这里的一位远近闻名的乡村名医杜平泉先生。其实,这是一次迟来的拜访,杜先生虽然居住在偏僻的坻坞村,但是他却是成绩卓越的教育工作者和远近闻名的乡村名医。在来这之前,先是三门峡知名文化名人《君笑文苑》主编上官君笑先生几个月前就向我推介杜老先生,因为杂事缠身,一直没机会拜访。后来与县里的朋友说起杜先生,居然无人不知。惊奇的同时,我越发产生了想尽快抽出时间见见先生的冲动。
6月27日下午,我拨通上官君笑老师的电话,把我的意思向他说明,希望他帮我约一下杜先生。不大一会,上官老师回来电话,说先生上午比较忙,要我第二天下午两点半以后去坻坞村先生诊所见面。并把先生的电话通过微信发了过来。
于是,便有了这次与同事的坻坞之行。我们于下午两点半出发,几公里的路程,很快就到了南坻坞村口。进到村里,路遇树下乘凉的村民,一提杜先生的名字,村民们都热情地站起来,争相给我们指路,他们说杜先生家是北坻坞村的,需过坻坞大桥涵洞往北走,进村南头第一家就是。看来村民们对杜先生都很熟悉。
我把车调头,开往北坻坞村,很快便到了先生家门口。先生早已在路旁迎接。
院子很宽敞,大门口升有一面国旗,院内一株高大的国槐树,国槐树下栽有一丛竹子。槐树枝叶繁茂,竹子青翠怡人,整个院里布局透着一股清雅之气。先生很礼貌地把我们礼让到屋里,这是一座独立于主院外,单建的两居室的套房,客厅就是先生的诊所。我和同事仔细看了一下室内布置,简洁而明快。一张桌子,那是坐诊用的,一排沙发,几把凳子。墙壁上悬挂的是用相框镶嵌的先生的三个专利证书。还有一幅他研制的中成药简介,另外有几位书法家的题字。其中一幅题曰“妙手回春春色暖,药到病除乃神医”。
寒暄几句后,问起先生的年纪:“老先生高寿?”“74啦。”,我和同事都很惊诧,看着他精神矍铄的样子,确实不像古稀之年的老人。
我们表明了此行的目的,先生说,他听上官老师说了。于是进到套间里拿了一摞资料出来。是一些报纸原件和其他资料的复印件,更多的是厚厚的学习笔记。他把资料给我一一做了介绍。然后,便各自落座,详细聊起了他的从医经历以及所取得的一些成就。
一、少年立志,学医路上勤钻研
先生,姓杜,名平全(又名平泉),生于1949年,三门峡渑池县仁村乡坻坞村人。杜先生家住在北坻坞自然村,这里三面环山,一直以来村里人都有男儿学一技之长成家立业的传统。这个村不仅有很出名的工匠,还有很多名医。先生很小就喜欢上了学医,他经常为乡村医生打下手,很快就学会了炮制中药、针灸等技能。他上中学时候,正赶上文革开始,学校停课,一向喜欢学习的他,没有参与那类活动,便自己回到村里,白天参加生产劳动,晚上点上煤油灯一点一点地啃医学著作。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村里的医生请教。
先生上高中时,学习是比较优秀的,无论是文史地还是数理化,他都喜欢,尤其是古汉语的基本功非常扎实。这为后来的职业选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古代医学著作,都是文言文,晦涩难懂,但是杜先生却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在短短的六年之内,硬是把《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神农本草经》《外科正宗》等名著通读一遍。从1979年至今,他又自费订阅《河南中医》《山西中医》和《新中医》等杂志,在其当医生的舅父的指导下,基本上领悟和掌握了中医学中一些常见病的诊疗方法,他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医疗实践体会(这次我亲自翻看了杜老先生的一部分读书笔记,那严谨认真的书写态度,令我和我的同事肃然起敬),并在与周围村民的义务治病中,逐渐成熟起来。那时,乡下普遍比较贫困,尤其是身处大山深处的仁村,人们的生存条件更是艰苦,所以,农民普遍存在看病难的问题。先生就是凭借着自己熟练掌握的医学理论和心系四邻的古道热肠,开始义务为村民们排忧解难。
二、桃林杏坛皆兼顾,成绩斐然留美名
上世纪70年代,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杜先生被推荐到相邻的山村蟠桃学校任民办教师,这一干就是十多年。改革开放开始后,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思想解放,教育战线更是如沐春风。1984年,他参加了民办教师转正考试,不出意外的以渑池县专科第一的好成绩,被录用为公办教师,并被分配到渑池县仁村乡西村中学当校长。在校长任上,他兢兢业业,始终牢记“教书育人,泽被后世”的宗旨,在做好行政工作的同时,他兼任着初二、初三学生的物理和化学课。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带动下,学校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有一年的升学考试,全乡仅有的两个定向生、两个委培生的名额全被西村中学拿下,其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先生干一行爱一行,钻研医学一丝不苟,从事教学严谨认真。因其突出的教学成绩,上级组织又任命他为合并后的坻坞中学校长。在坻坞中学校长任上,更是不负众望,他合理规划教学资源,根据每位老师的专长,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做到人尽其才,充分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使得坻坞中学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升学率居全县前列,使得原本不起眼的山村中学声名鹊起,周边甚至渑池县和义马市的家长都托人把孩子送来就读。鼎盛时期,一个班的学生居然达到80多人。先生在教学岗位上一直干到2006年退休。
尽管教学工作那么繁重,先生一刻也没丢下他心爱的医学。在蟠桃中学任教时,他一边教学,一边行医。一次一位国企领导身患疾病,采用西医疗法一直不见成效,慕名找到先生,杜先生就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给他施治,取得了明显效果,于是先生的医技在周边附近十里八乡传扬开了。1993年,他凭着扎实的医学功底,考取了河南省乡村医生行医合格证。他在学校办公的地方几乎也是他的诊疗室,他走到那里,病人及病人家属就追到那里,很多到大医院治不起的疑难杂症病号,来找先生把脉、问药、清疮、针灸。
村里有个老婆婆得了一种怪病,从下腹到膝盖部位一直疼痛,重按反 应不是很强烈,轻触疼痛难忍。她到几家医院就诊都没看好,最后无功而返。而此病也成了杜先生的一块心病,他不断地寻找怪病产生的原因和根治的法子。通过一段时间地观察、了解,杜先生确诊怪病是风寒在肌体内作怪,最后通过三番五次地扎针、拔罐,祛除了老婆婆体内的风寒,终于把困扰她多年的病治好了。
三、科学研判,慢性疾病新疗法
在与先生的交谈中,他始终阐述一个深刻的医学道理:“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无论什么疾病,都因“瘀堵”而致,所以治病的根源在于疏瘀,在于解堵。他认为:“人”阴阳也,阴阳气血也,气血周流全身无处不有,内濡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为人生命活动之根本。气血充和,精神则治,气血不和,则百病变化而生,故疏通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他认为“淤”是百病之源,《黄帝内经》说“五脏至虚,皆生淤阻(浊)”,而西方医学则认为“机体功能下降,与微循障碍是并行的”。国医大师李佃贵提出肝硬化为“浊毒伏络”所致,从古今中外之理可知,疾病皆有瘀阻脉络所致,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衰竭,以及经常流行的温热病(传染病),皆是由此而致。
找到了致病的根源,就可以对症下药。他认为,祛瘀通络为治病之根本大法,《黄帝内经》曰“五脏以通为补,六腑以通为用”。西方医学注意改变微循环,《素问·热论》在强调热性病之死因多由“荣卫不行,五脏不通”所致。现代医学对“传染病”、“暴肝”、“暴脑”、“流行性出血热”、“中毒性痢疾”等研究表明:其共同的病理变化就是微循环障碍,且微循环障碍越重,病情就越严重。先贤治疗瘟疫采用解毒活血法;治疗精神病、狂犬病用下瘀血法;治疗中风、胸痹等用逐瘀通络法,且疗效可靠。糖尿病、高血压、肾衰竭采用祛瘀通络,排除体内毒素,逐渐使机体功能恢复,是很有希冀的治疗之方。
近年来,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呈多发、爆发趋势,许多人被这种重症慢性病所困绕,杜先生就根据上述理论,在根治糖尿病、高血压方面狠下功夫。在先生看来,人之所以发生糖尿病、高血压,其罪魁祸首就是瘀滞。由此断定血瘀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之根源,通瘀为治疗之大法,瘀散血通病自除,身体自然康健。为此,他积数十年之功研制出了治疗血瘀的通用药物“杜氏通瘀散”。该药集行气、活血、祛瘀、生新为一体,可使气血通畅循环正常,所以凡大到心衰、肾衰、肝硬变、脑血管意外、肿瘤、三高症、妇科病,小到痤疮、出血、溃疡、瘀斑、皮肤病、脱发、便秘、狂躁型精神病等血瘀形成的疾病,皆有治愈之希望,而且对于血瘀而未成病者可预防。杜先生的“杜氏通瘀散”已使数万名用药的人受益。其所研制《一种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中药》于2015年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认证并颁发证书。
在与先生交谈过程中,来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他是为母亲取药的。趁杜先生进套间取药之时,我与年轻人攀谈起来,我问他是哪里人,母亲年龄,母亲身患何病。他说他住在渑池县新市场附近,母亲今年62岁,是脑血栓患者,在大医院治疗后,时有复发,后来听人介绍,开始服用杜大夫配制的中成药“杜氏通瘀散”,目前已经服用半年,病情很稳定,各项指标都控制的很好。所以,眼看母亲的药快用完了,今天又专程开车来这里给母亲取药。
有一位家住在义马的多年糖尿病患者,其日常餐前血糖始终在15、6左右。长期服用西药,导致肝功能下降,肾功能指标也有异常,后来慕名来到杜先生这里,杜先生给这位患者对症下药,服用一个疗程后,血糖指标就开始有所下降,患者信心倍增,继续接受先生的治疗,目前血糖指标和身体状况大有好转。
经先生诊疗后治愈的患者不胜枚举,他又给我讲述了经他治愈的另外几个典型病例:
病例1:周某,女,28岁,1998年因生小孩新发尿闭到渑池县人民医院治疗5天诊断为肾功能衰竭,因病情加重转院至义煤集团总医院做透析治疗,病情无好转,后经人介绍找到先生,杜先生对症下药,实施中药疗法,五天后一切正常出院,后巩固一个月,至今身体健康。
病例2:李某,男,59岁,患糖尿病数年,有脑梗、心梗、慢性肾衰,2012年开始陆续住院治疗,2013年12月病情加重,院方要求出院,后求助于先生,杜先生根据病人的病情,采用中药疗法,数十天后病情好转,可下床走动,后继服十个月治愈,现在生活一切正常。
以上病例,先生均是围绕通瘀治疗的原理,根据病人机体的具体状况,通过中药疗法,对症下药后治愈的典型病例。
四、术业有专攻,外伤治愈不再难
烧伤、烫伤、跌打损伤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这种突如其来的人身伤害有时是致命的,尤其是烧伤、烫伤,给人造成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为了缓解患者的痛苦,杜先生从医数十年来不断探索,在结合传统外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反复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最终研制出了纯中药治疗烧伤的方法。其主要配料有芝麻油、当归、大黄、黄芪以及其他成份,并根据烧伤个人的人体差异和烧伤危急的程度不同,采用了多种不同的中草药组方治疗,诸药结合,相得益彰。在使用过程中,外涂内服并行,达到除热毒、活血止疼、生肌长肉、排脓祛瘀的良好效果,而且不留瘢痕疙瘩。经其治疗的烧伤、烫伤患者不计其数。
2005年夏天,渑池县仁村乡南坻坞村民武拴友,在县电解铝厂打工 右脚不慎踩进烧碱液内,将脚前部烧伤,在别处治疗月余,溃疡面增大,部分见脚趾骨。使用杜先生的纯中药治疗后,半月即愈。2012年初,陕州区观音堂镇刘庄洼村村民付书良在家加工粉条时,其4岁女儿不慎跌入煮粉条的锅中,烫伤面积达30%。送河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治疗近三个月时间,但伤愈面留有严重疤痕疙瘩,头后部及两腋下各有手掌大小的疮面未愈合,长流脓水,家长无奈带孩子出院。后几经周折,打听到“杜先生对烧伤有良方”时,便带着女儿登门拜访,先生采用中药给孩子治疗一个月,全身伤痕告愈,其疮面柔软无疤痕残留。
有一位糖尿病并发症患者脚后跟磨出了两个鸡蛋大小的洞,形成了严重的糖尿病脚。用西药治疗,不但不起作用而, 且疮口更大了。先生先后六次上门为这位患者贴敷自己熬制的“杜氏青玉膏”,过了20多天,患者的疮口就痊愈了。他和老伴逢人就说:“杜大夫真是个神医”。
杜先生在治疗多年困扰人们的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其所发明的治疗颈肩腰腿疼及骨质增生的中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他经过严谨论证、科学实验后配制的“杜氏健肾汤”和”杜氏清玉膏”为不少患者解除了病痛。对于治疗皮肤病如牛皮癣、扁平疣、寻常疣、带状疱疹等,也有其独到的治疗方法。
五、懂医更懂药,“医”“药”相辅成
先生干了半辈子教育,从中悟出一个道理,世上万事皆相通,“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由于事先打好的基础,2006年从教育战线退下来后,便驾轻就熟地步入杏林。此时,他不是考虑的如何享清福,而是心系百姓,一门心思研究起如何用最有效的治疗办法,把患者的病治好,让病人少花钱,早日解除病痛,健健康康地生活。
行医路上,杜先生深刻认识到“医”和“药”是治病的两条腿,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相辅相成。他说,如果用的药不地道,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相反,有好药没好医,不懂科学配伍,也是枉然。而现实中存在一些怪现象,一些学医的大学生不懂药,一些学药的大学生不懂医,他们参加工作后死搬教条,“医”和“药”的结合总是不理想。为此,杜先生独劈溪径,将“医”和“药”的作用发挥得淋滴尽致。
现在制药的技法提高了,一些经营中药材的商贩只顾赚钱,不问炮制方法,还有的以假乱真,大大降低了药物疗效。先生家所背靠的韶山生长着各种各样的中药材,素有“半个药柜”之称。为了让患者用上安全有效的中药材,几十年来,杜先生一年四季都坚持到附近山上采药,还经常带着徒弟和一些村民,现场向他们传授每种中草药的特征和疗效。凡是自己想方设法能采到的药就不到药材市场去买,他还一直坚持用传统的手法炮制中草药,以确保疗效。
先生跟不少患者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受邀到一个地方看病,先后为十名患者把脉开方,让他们到就近的药店买药。两周过后,有的人给他打电话说效果奇特地好,还有人反映说吃了他开的中药,上吐下泻,难以抑制,还有人反馈说治疗效果不佳。为此,他彻夜难眠,在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他想,要么是没把病看透,要么是用药方面出了问题。后来,他针对所反映的情况,把自己炮制的中药开了几付免费送到患者家中。患者服用后,药到病除。至此,先生才找到问题的根源不是没把患者的病看透,而是药店进的一些药不治病。
六、功夫不负有心人,“专利”“论文”闪金光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用在杜先生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在他孜孜以求地不懈努力下,其医学功底更加成熟,医学理论更加扎实。随着其名气越来越大,慕名前来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但是,先生并没有停下他那探索的脚步,仍然在医学领域默默耕耘,而且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
截至目前,杜先生已经有三项专利获得国家专利局的确认并颁发证书。它们分别是《一种治疗颈肩腰腿疼及骨质增生的中药》(专利号ZL-2012-1-0493625.7),《一种治疗烧伤的药油及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5-1-0194649.6),《一种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中药》(专利号ZL-2015-1-0194658.5)。
2010年其论文《自创“杜氏健肾汤”治疗颈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139例》在《内蒙古中医药》杂志第29卷第7期发表,得到国家相关中医中药专家的认同。其从医经历和事迹曾在《中国中医药报》《三门峡日报》等报刊做过详细报道。
杜平泉大夫就是这样一位扎根农村,平凡而又朴素的乡村医生,我之所以一直称呼他为“先生”,是敬慕他在教育和从医上取得的如此辉煌的成就。如今已经古稀之年的杜先生,仍然坚持亲自为患者把脉看病。儿女们事业都很好,多次劝他退下来颐养天年,但是他却说:趁我身体还行,多为乡亲们做点事情比什么都强。利用我所掌握的医术,为他们解除病痛,也是我今生最大的心愿!
最后,杜先生引用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一句话,作为此次访问的结束语,也借此阐述他的从医之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译文:人的生命非常重要,无价可以比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救人,一定要有良好的道德。)
作者简介:王绵民,笔名恒笙,中共党员,供职于中铝中州矿业有限公司,业余文学爱好者。渑池、义马作协会员,三门峡虢国文化研究会会员。喜欢借一支素笔,书写平凡的人生。
好物分享
统一零售价198元
点开下面阅读原文进入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