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年味正浓,祝福是一定少不了的。央视新闻《夜读》推出春节特别策划:那就祝我们。
回到家乡,熟悉的不仅有街道乡亲,还有漂泊已久的胃。在外时,好好吃饭是最贴心的挂念,回到家,吃好喝好是期盼已久的如愿。
有一种味道,连着家
永久地留在味觉记忆里
它轻易能撩动乡愁
唤醒儿时的记忆
作为安徽黄山人,过年时最美好的食物莫过于果盘上的徽墨酥,它在我们这儿被称为“红纸包”,里面的芝麻香甜不腻,满口回香,形似徽墨。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没有如今的红包,人们就用包徽墨酥的红纸包压岁钱给孩子们,传递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willow
我,一名漂泊在外的广东清远人,每到年三十就要回家吃清远鸡,一直吃到年初八返程开工,然后到了元宵又要吃。白切鸡、葱油鸡、豉油鸡、焗鸡、焖鸡……反正过年期间每一顿饭都不能离开鸡。
——Z@皓
——梁实秋《过年》
——@守一
老爸的杂酱是过年的招牌菜。每年大年三十,老爸都会用香菇蒂、花生米、冬笋丁、豆冲粒、小虾仁、瘦肉丁加蚕豆酱炒满满一大碗杂酱,盛放在跟脸盆一般大的祖传青白瓷碗里,一家从大年三十吃到初七。那杂酱是老爸的独门绝活,谁炒都炒不出那味道。现在老爸不在了,那味道只能留在心底了。
父亲的糖葫芦做得好,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早晨起来,父亲去市上买来红果、海棠、山药、红小豆等,先把这些东西洗干净。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青丝、玫瑰也是要上等的。蘸糖葫芦必须用冰糖,绵白糖不行,蘸出来不亮。煮糖用铜锅,铁锅煮出的糖发黑。
父亲教我在石板上甩出“糖风”来,那是在糖葫芦尖上薄薄的一片糖。过年的糖葫芦,要甩出长长的糖风。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父亲说:“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新凤霞《万年牢》
新年临近的三两天里,村子从早到晚都弥漫着一种诱人的馍的香味儿,自然是从这家那家刚刚揭开锅盖的蒸熟的包子和馍散发出来的。小孩子把白生生的包子拿到村巷里来吃,往往还要比一比谁家的包子白谁家的包子黑,无论包子黑一成或白一成,都是欢乐的。
我在母亲揭开锅盖端出第一屉热气蒸腾的包子时,根本顾不上品评包子成色的黑白,抢了一个,烫得两手倒换着跑出灶房,站到院子里就狼吞虎咽起来,过年真好!天天过年最好。
——陈忠实 《过年:家乡圆梦的炮声》
当然也有限定美味,为我们留下记忆
立春食萝卜,谓之“咬春”,春而可咬,颇有诗意。饼吃得差不多饱了,喝一碗棒渣粥或小米粥,谓之“溜缝”,如砌墙灌浆也。
就足以激发愉悦的心情
坐标苏州,苏州人的春菜,七头一脑:“七头”为:枸杞头、马兰头、荠菜头、香椿头、苜蓿头、豌豆头、小蒜头,“一脑”为:菊花脑;还有就是浆麦草做的各式馅的青团子。春日的限定食材也对应着限定野趣,挖春笋,摘香椿,做清明粿……带着小朋友一起,上一堂春日美食课,有趣极了。
——@一山一水一君子
——@纳纳
——@杜废娘
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花丛中不想回家。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槐花饭是用精白粉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可好吃了。小朋友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外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蜜。
——尹黎《槐乡的孩子》
想起了父亲最爱吃的香椿拌豆腐,小时候家里院子种了一棵大香椿树,每年春天我们都会采香椿芽来吃,那时候家里不经常吃肉,香椿拌豆腐就是打牙祭了。去年父亲过世了,这份爱的记忆永远留在心里,看到这道菜就想起了父亲。
——@楠溪
因为心有所念的美味
我们晓得了何为乡愁
因为美食与爱连接
我们感受世间热腾腾的美好
三餐四季,烟火人间
你最难忘的家乡味道是什么?
这个春节最喜爱的吃食是什么?
评论区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投稿邮箱:yedu_cctv@126.com
喜欢今天的内容,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