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存储芯片逆袭,美韩巨头遭遇“寒冬”
随着天气逐渐转冷,存储芯片市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近期,固态硬盘和内存条价格大跌,自6月份以来价格已然腰斩。这一变化背后,正是中国存储芯片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产能的迅速提升,给传统存储芯片强国美国与韩国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电商平台上,1TB的固态硬盘价格已跌至百元以内,16GB的内存条也仅需150元左右,相比今年6月,价格已然减半。如此凶猛的跌幅,让整个行业都为之震惊。
这一轮价格大跌的根源在于,国产存储芯片在技术上的重大突破。2022年,中国成功量产了232层NAND flash和17纳米的DRAM芯片,这在技术上超越了美韩同类产品。
作为全球最大的存储芯片采购国,中国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存储芯片。2023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存储芯片价格的大幅上涨,让中国付出了额外的巨额成本。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因价格上涨多支付了约1000亿美元,而三星、SK海力士以及美光等公司的利润却因此暴涨,其中三星的利润甚至增长了十几倍。
面对这样的困境,中国高科技企业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幸运的是,国产存储芯片技术的突破和产能的提升,有效推动了存储芯片价格的下降,这不仅降低了中国高科技行业的成本,还进一步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
回顾历史,存储芯片的涨价往往暴露了美韩企业在技术优势下的贪婪本性。事实上,三星就曾因联合操纵存储芯片价格而被美国处以重罚,这进一步证明了这些企业存在操纵价格的行为。
自2016年中国开始发展存储芯片以来,到2022年,中国的技术已能与美韩相媲美。那一年,中国两大存储芯片企业实现了二期工程的量产,产能大幅增加了两倍,有效满足了国内市场对存储芯片的需求,进而拉低了价格。
面对中国存储芯片的崛起,美国却突然出手干预,阻止相关设备材料企业对中国供应先进设备,企图遏制中国存储芯片技术的发展。
尽管如此,由于存储芯片对设备先进性的要求相对较低,加上国产芯片设备和材料的迅速替代,到了今年,国产存储芯片再次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重新与美韩芯片站在了同一技术水平线上,从而再次推动了存储芯片价格的下跌。
这一现象充分说明,每当中国在某一技术上取得突破时,海外企业往往会迅速降价以应对。这既是因为他们在成本上难以与中国企业竞争,也是因为他们试图通过降价来打压中国企业。
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坚实的产业基础,只要各行业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完全有可能打破美国在先进科技领域的技术垄断。存储芯片的这一进展无疑将激励中国高科技行业继续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