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协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经评审,共产生99名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拟表彰对象。其中,10名为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拟表彰对象。为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接受社会监督,现将拟表彰对象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从2024年11月7日起,至11月13日止。据校友总会初步统计,中国科大校友司廷(0005)、高鹏(01少)、伊成器(0108)、晏宏(0407)、董大明(SC0402) 、邵振华(SA0908)进入名单。
司廷(0005),中国科大教授、博导,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入选者。2000年考入中国科大,2004获学士学位,2009年获博士学位,之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起担任中国科大特任教授、副教授,曾于2012年及2014-201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SU)访问交流,2018年绿色通道晋升特任教授,2022年转正教授。主要从事微纳尺度流动、高速界面流动、界面不稳定性等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已发表重要期刊论文170余篇,其中流体力学著名两刊《JFM》27篇、《PoF》31篇,自主研制了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获批国家专利20余项,荣获首届钱学森杰出青年奖、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省级教坛新秀、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荣誉奖励,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自由申请)、基金委优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秀会员等项目,是国际期刊《JMES》、《BMC Cancer》副主编和多个期刊编委,中国力学学会激波与激波管专委会秘书长、流体力学专委会微纳尺度流动专业组组长、力学名词审定工委会委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科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和青年工委会主任委员等。
高鹏(01少),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001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日本东京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15年加入北京大学,历任助理教授、长聘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原子尺度界面科学研究,研究工作入选中国电子科技十大进展(2017)、中国光学十大进展(2020)、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2021)等。主要研究兴趣是利用电子散射(电子显微术&电子能量损失谱学)等研究薄膜异质界面、晶体缺陷、纳米材料表面等的原子结构、电子结构、声子结构、非平衡态等。发表论文300余篇,包括6篇Nature/Science, 50多篇Nature/Science子刊、PNAS、PRL。担任Nature、Science等几十种期刊审稿人。
伊成器(0108),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01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在中国科大获学士学位。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研究员,2022年5月,获得“中国化学会生命化学青年创新奖”。致力于DNA/RNA修饰及去修饰的生物学通路、功能和机制研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综合运用包括化学生物学、表观遗传学、核酸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基因组学和结构生物学等多学科手段,旨在揭示核酸表观遗传修饰的新颖功能和调控机制。
晏宏(0407),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双聘教授。2004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获学士学位,2012年获博士学位。2012年10月以“青年百人计划”加入地球环境研究所工作,任职副研究员;2015年4月破格晋升研究员。2015年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2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现任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副理事长、《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理事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职务。主要从事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利用亚洲-西太平洋-澳大利亚热带地区的湖泊沉积、海洋沉积、砗磲、珊瑚等载体,研究轨道-千年-年代-季节-天尺度气候变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包括轨道-千年-百年尺度亚洲-澳大利亚季风演化及ITCZ变化、多尺度ENSO变率及动力机制、末次冰期以来快速气候变化动力学、全新世气候的年际-季节震荡、砗磲超高分辨率古天气研究等。
董大明(SC0402),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学博士学位(2004-200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理系 硕士课程)。长期从事红外与激光光谱技术在环境监测和农业中的应用研究。精通光电系统设计、光电检测技术、传感器设计与研制。以红外与激光光谱学为理论,开展土壤、水质、气体等农业环境要素精细化监测方法研究。2013年以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40余项。在上述机理研究基础上开展仪器化实现方法研究,研制了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原理样机30余种,经转化用于农业环境监测,有效提高了生产率和生态安全水平。先后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高创计划、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并于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是农业工程领域首位获资助者;入选农业部首届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2015年、2017年、2018年三次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分别排名第2、排名第1、排名第4),获得第二十届茅以升青年科技奖。
邵振华(SA0908),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四川省杰青。2014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2014年-2018年在美国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Daniel Rosenbaum)。2018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独立研究工作。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参与调控人体关键生理病理进程,是重要的药物开发靶标。针对当今的临床需求和靶向药物研发瓶颈,课题组长期从事重大慢病靶标GPCR药理学研究,基于新机制提出靶向药物发现和疾病干预的新策略。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大麻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GPCR的新型调控机制(变构调控),新型变构分子在镇痛和炎症等疾病上展现出显著药理学效应;基于痕量胺GPCR(TAAR1)的功能性信号转导机制,获得了具有抗精神分裂症的新型激动剂分子,研究成果以通讯/第一作者在Cell(2021;2023)、Nature(2016;2023)、Cell Research(2021;2022;2023)、Molecular Cell(2023)、Nature Chemical Biology(2019;2022)、PNAS(2023;2024)、Nature Communications(2020;2022;2023)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入选Faculty Opinions (原F1000Prime),1篇研究论文入选Cell封面,受邀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和STTT等国际期刊撰写综述或评述性论文。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四川省重点研发等项目。
中国青年科技奖
中国青年科技奖是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协共同设立并组织实施,面向全国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奖项,旨在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表彰奖励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激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青年科技奖是在钱学森、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提议下于1987年设立的,每两年评选一届,每届表彰不超过100个名额。在30年来近1500位获奖者中,已有60位当选中科院院士,82位当选工程院院士,近10%的获奖者当选院士。
消息来源:科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