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贯彻落实青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要求,深化和创新对各领域青年的思想引领工作,摄影学院学习与实践部于2024年11月7日在第二社区开展了“我的电影团课”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观看爱国主义电影《1942》,强化学生的历史认知、民族认同、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培养他们深厚的爱国情感与坚定的报国之志。同时,通过影片的展示与交流,学生们得以相互启发,共同探索如何用镜头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进一步促进了思政育人的工作向纵深发展。
《1942》是一部2012年上映的中国战争剧情片,由冯小刚执导,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影片讲述了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河南地区发生的大饥荒,数百万人在饥饿、战乱和瘟疫中挣扎求生的故事。
影片聚焦于一个地主家族的逃难历程。地主老东家(张国立饰)带着女儿、仆人和村民踏上逃难之路,经历了饥荒、死亡和各类生存挑战。同时,影片还呈现了当时国民政府内部的决策矛盾以及外国传教士、记者等在面对灾难时的态度和反应。记者白修德(阿德里安·布劳迪饰)通过他的报道让世界知道了河南大饥荒的真相。
《1942》在深刻描绘人性和生存挣扎的同时,也对战争时期的政治和人性做了严肃的反思,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在灾难面前的无力感。这部影片通过宏大的场景和深刻的剧情,唤起了观众对那个年代的思考。
电影《1942》带领观众回到了那个灾难深重的年代,以河南大饥荒为背景,呈现了战乱、饥饿、绝望交织的真实故事。这部影片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重现,更是对人性、信仰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拷问。看完电影,我被影片中描绘的人性挣扎、历史的沉重以及导演冯小刚对苦难细腻又真实的刻画深深震撼。
首先,影片在展现大饥荒的残酷时,毫不回避人性的复杂性。当人们在绝境中,为了生存不得不丧失尊严、甚至牺牲亲人时,这种道德和情感的冲突极具震撼力。地主老东家在逃难过程中,一步步失去亲人、土地、家园,最终只能靠乞讨度日,这种角色的巨大反差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无情。而其他逃难者在绝境中挣扎求生的情节,也让人对生命的脆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影片刻画出面对饥荒和死亡时,人性中的冷漠、自私、无奈,但也不乏善良和坚持,呈现了复杂而真实的人性图景。
其次,《1942》不仅仅讲述个体的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影片中,战乱、饥荒、政府的冷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人道灾难。国民政府高层对灾民的疾苦熟视无睹,官员的冷漠与政客们的算计都刺痛人心。白修德记者的视角通过镜头传达出对苦难的同情和震惊,也让观众看到外界对这场灾难的反应。当影片中白修德的报道曝光河南灾情却未能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时,观众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愤怒。这种对政府冷漠和失职的反思,使得影片不仅限于讲述历史,更是对社会责任的呼唤。
观看《1942》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影片对人性的探讨和对历史的反思。这部电影提醒我们,在历史的灾难面前,个体的生命和尊严往往被忽视,而人类在面对极端困境时表现出的坚韧、复杂乃至悲凉,也让人思考在和平时代如何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同时,影片唤起了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同情,呼吁社会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不应忘记最基本的人道关怀。
总的来说,《1942》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影片。它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依托,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挖掘,让观众在感受苦难的同时,也反思和平的珍贵和人性的复杂。这部影片让我更珍惜现有的生活,也提醒我始终怀抱对苦难者的同情与理解。
《1942》在深刻描绘人性和生存挣扎的同时,也对战争时期的政治和人性做了严肃的反思,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在灾难面前的无力感。这部影片通过宏大的场景和深刻的剧情,唤起了观众对那个年代的思考。
排 版:薛雨欣
文 字:林文博
图 片:艾朝毅
来 源:摄影学院团学
让我们点亮赞和在看,让世界知道2024的南传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