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蚌埠日报》报道
“这么多年以来经历了一次次打击,我觉得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上了班之后我才重新有了信心,才感觉到活得有劲了。”如今的任群面色红润,走路带风。她说,半年前的自己可不是这样。
任群今年45岁,是固镇县东元社区的一名普通居民。早年间,她在外地打工。十多年前,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儿子逐渐长大,家庭需要照顾,任群选择回到蚌埠,在固镇县城一边照顾孩子上学,一边做些帮忙看店、下乡送货的零工。生活虽然辛苦,但看着懂事的儿子一天天成长,她十分欣慰。可惜,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一次交通事故让任群脾脏破裂,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治疗了许久才出院。好不容易从重大事故中恢复,没过两年她的身体又查出了重疾,又一次经历了大型手术。连续两次遭遇生活的打击,虽然因为提前购买了保险,医疗费用大半有了着落,但由于身体已无法从事送货这样的体力劳动,长期没有固定收入来源,让任群的生活陷入窘境,只能靠亲戚接济。
任群(右)正在向社区人社专员于晓玲(左)了解就业帮扶政策。
再次从重大打击中走出来,身体状况慢慢好转,任群开始尝试寻找工作,重新融入社会。但由于身体不好不宜承担体力劳动、长期伤病影响了自信等原因,任群一直都没能找到合适的岗位,而在家待业时间越长,她再就业的信心就越差,整日里更是愁眉苦脸,没有精神。
近两年,东元社区的人社专员于晓玲多次到任群家中入户走访,根据她的实际情况,人社部门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推荐她参加补贴性技能提升培训,帮助她注册和使用“三公里”就业服务平台等。“更重要的是多鼓励她,让她了解一定会有适合自己的岗位,重拾再就业的信心。”于晓玲说。
半年前,某保险机构在固镇进行招聘活动,东元社区了解到该企业要招聘业务人员后,第一时间想到并推荐了正在家待业的任群。任群早年间在外地工作时做过销售,自己的切身经历又实实在在数次受益于保险的保障,能够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经过人社部门的“牵线搭桥”,双方精准对接,任群成为了保险机构的一名业务员。
如今,工作了半年的任群通过自身的努力,已升职到主管职位,月收入五六千元。“这份工作不仅给了我收入,还让我非常快乐。通过我的工作让更多人的生活多一分保障,我觉得非常有意义,2025年,我对工作和生活充满信心!”任群说。
在蚌埠市人社局,记者了解到,在一位位“于晓玲”这样的基层人社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一位位“任群”这样的劳动者通过就业重新点亮了人生——2024年,蚌埠不断完善细化就业帮扶举措,摸清人员底数,了解就业状态和就业意愿,坚持服务与需求匹配,畅通线上线下服务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群体等重点群体就业。特别是对就业困难等群体,积极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等定期活动和常态化就业帮扶活动,对失业人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进行帮扶。去年全年,全市失业人员再就业达到2.89万人,完成了年度目标191.3%;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038人,完成年度目标122.3%。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而就业,就是最基本的民生,是幸福生活的来源和核心。任群与生活的打击顽强抗争、在就业的过程中重拾自信的经历,让人深有感触。
就业是个人获得收入和发展、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任群的经济状况,在她工作后逐渐好转,日子越来越宽裕,为她创造了幸福生活的基础。但就业的意义,绝不仅仅只是“挣两个钱”这么简单,拥有了工作,通过自身能力获得相应的报酬,个人眼界和人际交往圈大大拓展,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愈发紧密,让任群感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有提升。
要更多地实现这样的精准对接,写出更多这样“点亮人生”的就业故事,需要产业壮大、经济发展,需要健全就业政策体系,激发市场活力,也需要基层社区的更多、更细致的努力。劳动技能偏弱、就业渠道不足、对市场需求不了解,是就业困难群体求职路上的“拦路虎”。要克服这些障碍,还需要人社部门提供更加细致的指导,组织技能培训,开发合适岗位,优化对接平台,为这些群体顺利就业创造更好条件。
不想错过推送
给“蚌埠日报”设个星标🌟
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最热资讯
审核:李博
点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