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平安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重要论述,坚决扛起耕地保护的重要政治责任,自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工作启动以来,严格落实党中央、省市关于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整治目标任务,周密部署,用心打好“三张牌”,扎实推进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切实扎紧耕地保护“篱笆”,筑牢粮食安全“耕基”。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非粮化”整治10273.33亩,完成整治任务目标的93.89%。
打好“机制牌”,始终保持常抓不懈的韧劲。为切实抓好整治收尾工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召开专题部署会议,传达关于基本农田“非粮化”及撂荒地情况调查整治工作要求,科学制定“非粮化”工作处置措施,不断完善“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粮食安全工作机制。同时,进一步明确任务分工,压实工作责任,统筹乡村两级干部、驻村工作队等力量下沉一线开展整治工作,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扎实做好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各项工作,努力为全区耕地“非粮化”收官画上圆满句号。
打好“攻坚牌”,始终保持紧盯不放的拼劲。始终坚持将防止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大事来抓,突出问题导向,拿着问题清单沉到现场,一个地块一个地块研究,把底子摸清,把问题找准,把政策搞透,把措施做实,实事求是、举一反三抓好整治工作。结合各乡镇(街道)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将“非粮化”整治责任落实到乡、到村、到户实行挂图作战,做到整治任务和具体情况“一本清”,坚决遏制“非粮化”增量,并根据各乡镇(街道)排查“非粮化”面积和相关文件要求,紧盯耕地保护突出问题,强化工作措施,深入村社和田间地头,逐村逐户调查,逐一登记造册,建立乡村两级台账、标识图斑,做到图斑与台账一一对应。针对存在的困难,出主意、想办法,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非粮化”“非农化”耕地,采取图斑限期整治恢复。同时,鼓励有劳力的农户在自行复耕的基础上,对整户外出、无劳力、土地耕种条件差以及因土地产出效益低不愿耕种的农户,采取动员农户将土地交由亲友托管代耕、动员农户将土地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流转等方式,以攻坚决战的信心和决心,全力推动“非粮化”整治工作高效开展。结合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项目,采取施用有机肥及土壤调理剂等措施,尽快恢复撂荒地肥力;对集中成片撂荒地区予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支持,调动撂荒地区生产发展积极性;针对易地搬迁村、部分“空心村”基于人走地留,耕地撂荒的实际,通过项目倾斜安排,引导合作社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明确利益分配机制,保障集中搬迁农户合法收益。另外,按照属地管理和责任单位职责,对现已达到出售条件的繁育苗木进行销售,考虑实施进度、力度及与百姓收益间的关系,做到综合效益最大化,确保全区“非粮化”整治工作全面落实落细。
打好“宣传牌”,始终保持政策入心的钻劲。自耕地“非粮化”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利用全区各村公示栏、电子显示屏以及大喇叭等载体,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入户解读政策、发放宣传单等形式让村民了解耕地“非粮化”整治的相关政策和重要意义,提高群众知晓率。同时,加大对农村耕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长期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想方设法将政策宣传到位,引导农民重视耕地保护,提升群众对“非粮化”耕地整治的支持力度,呼吁广大农民能种尽种、应种尽种,让“良田”回归“粮田”,切实凝聚起全区“非粮化”耕地必须清零的共识。
监制 | 张青明
审核 | 赵 瑛
编辑 | 段月堂
来源 | 区政府办(保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