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咸阳| 75年来咸阳人舌尖上的三餐四季

时事   2024-10-09 11:40   陕西  

让食物说话:

告诉你咸阳老百姓 75年来舌尖上的三餐四季

咸阳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之誉。小麦、玉米和糜谷豆类,是咸阳人主要的粮食种类,因此咸阳人饮食也就主要以面食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咸阳人民经过艰难探索,勤劳奋进,最终越过了温饱线实现了饮食自由,完成了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的转变,并且使咸阳风味逐步走出陕西,成为展现咸阳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1951年9月许敬章互助组进行碧蚂一号麦种粒选。

1952年咸阳专区农业展览会开幕式。

1952年12月鲁德林农具制作一隅。

1959年兴平县青壮年妇女学习扶犁站耱时情景。








20世纪五十年代

粮食生产大发展

20世纪50年代,咸阳人民在农业上大力推进增施肥料、深耕保墒、合理灌溉、选换良种、实行密植和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在耕作制度上推行“三为主”的传统轮作制,使小麦连年丰产。1955年又通过大面积推广白色马齿型玉米良种,扩大水浇地面积等方式使玉米产量大幅增加。在制定农业生产计划时,也提倡平原地区每户种植二分地蔬菜,增加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丰富了人们的饭桌。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革新,人们逐步减少了糜谷类粗粮的种植,增加了种植米麦细粮。

尽管此时粮食生产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人们依然是以粗粮主食为主,或是精粗粮交替食用。并且饮食相对单一,新时代:现代化的咸阳风味咸酸菜为主。

1975年春播。

西北植物所李振声、陈漱阳等同志研究小麦远缘杂交情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培育良种技术革新

20世纪60年代,各级政府认真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推广双交品种,更换常规品种等方式,保障粮食生产增长趋势。并从1965年开始在城镇人口多的咸阳、兴平、三原,根据“就地生产、就地供应、划片包干、保证自给”的原则,在城市近郊规划了蔬菜专业队,建立蔬菜生产基地,推广了一批高产蔬菜品种。

进入20世纪70年代,咸阳境内开始广泛引入优种良种进行生产改革。推广了玉米的杂交种特别是单交种的普遍应用,在全地区逐步推广小麦新品种,使粮食大幅度增产。又引进推广了抗病品种白菜、黄瓜等,取代了易染病、品质差的原有品种。同时普遍推广了塑料薄膜冷床育苗移栽,小型及中型竹架塑料覆盖的弓棚栽培技术。这使咸阳人的餐桌大为丰富。

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民捡辣椒场景。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饮食自由终现端倪

20世纪80年代,农村逐步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小麦完成了第四次品种更新,使小麦产量增长达到了历史上最快的时期。在夏玉米种植地区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普遍推广玉米麦垄点播,在北部春玉米地区,示范推广春玉米垄沟早播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实现了玉米早播早熟、稳产高产,这使得糜谷类粗粮种植越来越少,据《咸阳市志》载,秦都、渭城、兴平等地糜谷种植几乎绝迹。并且由于普及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温床育苗,大、中、小塑料弓棚内种菜等技术,蔬菜生产水平和蔬菜质量提高,做到了自给有余,且外销量越来越大,远涉西北各省,四季供应充足。粮食生产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人们能够较为自由地吃上喜好的白面精粮和新鲜蔬菜。

20世纪90年代收割机应用改变了农民传统收割小麦的习俗。

20世纪90年代,咸阳人饮食方式也得到了极大拓展,下馆子、吃集市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饮食选择,这极大地带动了夜市等餐饮业的发展。如咸阳名吃汇通面就是由此催生而来,它的初衷便是为了满足咸阳彩虹厂夜间工作人员的饮食需求。

2005年麦秸打捆机被推广应用。








21世纪

新思潮带来饮食新结构

进入21世纪以后,咸阳的农业生产开始追求更加科学健康的现代农业园区经济模式,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形式,推广出一个个现代化的农产品牌。如泾渭红礼品西瓜、秦土地圣女果、富源果蔬、富硒苹果、清水莲菜、御石榴等,这些产品有的成为了咸阳市的著名商标,有的进入了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更有“咸阳马栏红”苹果、茯茶等农业特色产品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远销海外,成为咸阳对外的一张亮丽名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咸阳人已从温饱不足跨越到了小康富裕水平,餐桌越来越丰富,一年四季餐桌上肉、蛋、菜、奶、水果等应有尽有。由过去以谷物为主的单一结构向种类多样、注重营养搭配的现代饮食方向转变,据2000年左右的饮食报告调查显示,咸阳人饮食中米面谷物类比重下降明显,而肉、蛋、奶及水果蔬菜比重持续升高。并且,随着粗纤维健康饮食理念的传播,人们又开始吃粗粮,对传统玉米面窝窝头、发糕等进行了改良,使之再次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人们的饮食习惯由从“单一、吃精、吃细”向“多元、特色化”转变。

2023年现代农业。








新时代

现代化的咸阳风味

近年来,咸阳市农业园区经济发展加快、势头强劲,开始出现各种农业观光园、采摘园,星罗棋布,数量和规模也不断增加和扩大,它们既成为有效支撑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石,也成为了现代都市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咸阳,人民中路、玉泉路、世纪大道、沣渭中心等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国际财富中心、万达广场等14个大中型商业综合体,大中型商业市场主体约500个,各种琳琅满目的美食让人眼花缭乱,现在人们更热衷于出去吃或订外卖,饮食习惯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

在追求更具现代化的饮食风潮的同时,咸阳人也致力于提升咸阳特色小吃知名度,助力它们“走出去”。如依托秦汉文化和关中民俗打造的“袁家村”特色旅游中心、福园巷子和具有浓厚工厂文化气息的汇通广场夜市等,各色小吃罗列其中,与熙攘的人群构成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成为了外来访客了解咸阳文化、体验特色美食必去的一站。或者打造著名小吃品牌,如咸阳汇通面、淳化荞面饸饹、武功旗花面等,通常全国各地让在外奔波的咸阳人得以怀念家乡风味。有的甚至还搭上了网络电商的顺风车,开始出现方便食品、密封罐头等,如咸阳八宝辣子、高炉月饼等,成为人们走亲访友的特色礼品。人们不断地将咸阳品味传播出去,以“国际面食之都”的响亮名号展现咸阳魅力。

新时代的咸阳风味。

咸阳人在饮食方面所经历的巨大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快速发展的体现。如今,随着咸阳积极推进“米袋子”“菜篮子”工程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农业园经济发展,我们相信,咸阳人的饮食水平和饮食文化还将不断持续发展,成为所有咸阳人值得自豪和幸福的宝藏。











海报轮播


来源:咸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编辑:陈静
审核:闫莉   签发:王鹏飞
声明:我们重视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图片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侵权的,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往期回顾

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双城共绘民生“幸福圈”

592.46万人次!国庆假期,咸阳文旅“出圈”更“出彩”→

成效显著!咸阳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全链条开发、全产业升级

61年间,十四根接力棒!“梦桃精神”永不褪色

咸阳日报
传播党的声音 反映群众意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