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绵绵汉硕路
25汉硕考研备战及福利总群QQ群号:182480295
各大院校 25 汉硕QQ群:
中国海洋大学:548265945
安徽大学:559237923
哈尔滨师范大学:431921703
西安外国语大学:577598178
黑龙江大学:782615106
国际中文教育证书考试及求职交流群1:874670147 (已满,请加 2 群)
国际中文教育证书考试及求职交流群2:630343960
国际中文教师外派志愿者千人QQ群1:376667625(已满 2000 人,请加 2 群)
国际中文教师外派志愿者QQ群2: 698352134
︎︎汉硕考研第 6 年,跟着绵绵汉硕路,高效自律备考!
各大期刊(C刊、核心)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专栏最新一期发文集粹
汉语学习
2024年第4期
梁牧寒,王建勤:二语学习者动宾搭配“伪语义违反”的认知加工机制
内容提要:汉语“打酱油”类动宾搭配是母语者经常使用的转喻或隐喻现象,而低水平汉语二语者往往认为这种动宾搭配是违反语义关系的。相对于ERP研究中的真实“语义违反”范式,我们将二语者对这种语义关系的认知称作“伪语义违反”。目的是通过这种实验范式考察汉语二语学习者对“打酱油”类动词喻指化现象加工的认知机制及其与汉语母语者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汉语母语者对动词喻指化现象的加工符合直接通达理论,在无语境条件下仍然可以直接加工其喻指义。第二,不同水平二语学习者对汉语动词喻指化现象的加工机制存在本质区别。低水平二语学习者汉语动词喻指化加工经由字面义,再通达其喻指义,支持间接通达理论;高水平二语学习者则可以和母语者一样直接通达其喻指义。加工机制的不同导致了学习者理解能力的差异。第三,二语学习者对汉语动词喻指化现象的加工机制存在动态变化,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学习者对喻指意义的加工会逐渐由间接通达转向直接通达。
史官圣,王辉:新阶段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交叉方向与研究领域
内容提要:随着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亟需对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新思考与新探索。在学科定位上,虽然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门交叉学科,但不宜归属于“交叉学科”门类。当前国际中文教育在学科归属上可秉持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双学科定位”理念,在学科定级上应在一级学科层面来看待。就交叉方向而言,国际中文教育与生物科学、神经科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管理学、区域国别学六大学科形成的交叉方向值得关注。从研究领域来看,可采用“五观”论新框架进行领域划分。
国佳,冯丽萍,丁国盛:汉语结构性焦点分布规律及其实现条件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40位汉语母语者对25种句式结构中焦点的识别情况发现,汉语焦点分布与句法结构存在规律性对应关系,结构性焦点通常为无辅助成分句的句尾成分、有辅助成分句的辅助成分、分裂句“是”后成分、数量结构修饰成分。多重语言因素共同影响结构性焦点分布,作用于同一成分时会增加其突显性;作用于不同成分时,各结构性焦点标记手段依作用从强到弱呈现序列性:分裂句或数量结构(明显形式标记)>句中辅助成分位置(语义附加性)>句尾位置(信息流方向),作用更强的手段在竞争中获胜,最终确定焦点位置。语义功能上,结构性焦点的分布体现了句子高低层次语义之间中层次的信息结构义。中层次语义的提出从理论上完善了汉语语义语法体系。
国际汉学
2024年第5期
沈斐斐:19世纪汉法、法汉辞书的出版研究
内容提要:汉法、法汉辞书的编纂始于东来耶稣会士。19世纪法国出版了第一部由法国人编纂并由法国政府出资的小德金编纂的《汉法拉词典》。此后,汉法、法汉辞书编纂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特别是从19世纪40年代起,此类型辞书的出版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并从19世纪90年代起出现一个出版高峰期。19世纪,汉法、法汉辞书不仅在出版数量方面有了大幅度增长,而且在辞书规格、汉字印刷技术等方面也有了长足进步。在法国汉学家的帮助下,欧洲汉字印刷技术快速发展:从最初困难重重的汉字印刷发展到后来法国皇家印刷局铸字部主管勒格朗的汉字拼合金属活字。汉字印刷技术的进步使汉法辞书的规格开始多样化,特别是小型辞书的面世,携带方便,扩大了辞书的使用群体。
民族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
李宝贵,李慧: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阐释与实现路径
内容提要: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首先阐明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内涵,从时代之维、历史之维和世界之维阐述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价值意蕴,解析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构成因素。进而提出建构策略:以问题导向为基石,促进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系统建构;以中华文明为根基,丰实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意蕴;以中文应用为目标,发挥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服务功能;以数智转型为动力,推动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
余烁,陈志伟,刘素琴:“一带一路”背景下奥地利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内容提要: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中文教育已逐渐在奥地利语言技能培养领域和增进中奥文明交流互鉴关系上显现出自身重要的价值和功能。通过分析奥地利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中文教育在奥地利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架构,在育人方面卓有成效。从典型教育机构的实践范例来看,奥地利高校开展的系统化综合性中文教育体现出对人才的塑造功能,而孔子学院和华文学校开展的中文教育则成为文化育人的重要支撑,其背后的推动因素在于“一带一路”所构建的良好政治环境、强大经济共生、多元的人员融入而形成的交流互鉴场域。同时,奥地利中文教育还面临着本土教师教学培养机制、受众群体的基础和规模、教学资料规范统一程度等方面的挑战。随着“一带一路”的现实成效不断显现,未来的奥地利中文教育将具有更为明显的本土化、规范化和规模化特征,最终将对中奥间的文明交流互鉴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2024年第3期
李泉:中高级国际中文教学研究
内容提要:近些年来,国际中文教育(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学科自身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国际中文教育“大学科化”格局已然形成。所谓国际中文教育大学科,即由主体学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支撑学科(以培养汉语二语教学人才为主的国际中文教育本硕博各专业)构成的跨学科、多专业的融合性学科(参见李泉、陈天琦《论新时代对外汉语教学的“大学科化”之路》,《语言文字应用》2020年第2期)。
李泉:中国经典小说研读课:课程概说、理论基础、教学方法
内容提要:本文在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高级汉语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学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经典小说研读课独特的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论述了该课程教学的多元理论基础,并明确了“研读”和“读懂”是该课程的基本形态和目标追求,前者指向文本,后者指向学生。文章着重从字词研读、语篇研读、语境研读和文化研读等角度,展示了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反思和理论探讨。
王静:面向多元化的视野变迁:美国高校中文课文化教学
内容提要:加强中文课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学习中文。本文从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讨论中高级中文课文化教学的趋势和思路。一方面,以丹麦学者Risager提出的外语教材中文化呈现的五种视角为理论框架,比较《中文听说读写》第二册和《新的中国》在话题选择上的特点;另一方面,以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与电影课为例,探讨以文化为主题的高年级课程设置。在编写教材和设计课程时,建议从静态的文化符号转向动态的文化话语和行为,并增加跨国、跨文化视角。文章最后指出,人工智能工具的影响和应用是未来在文化教学方面需要积极探索的重要方向。
刘凤芹:中高级水平二语学习者汉字知识体系的构建——来自汉字构形教学的实践
内容提要:中高级水平二语学习者汉字水平与能力远未达预期,与高水平高素质的中文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以汉字的构形理论为指导,对41位三年级来华学历生进行了系统的形符和声符教学实践并辅之以访谈。结果表明,学习者的汉字构形知识有限且汉字构件利用水平较低,培养学习者利用汉字构件形成对汉字形、音、义认知与区别的能力,符合学习者实际需求,也是提高其汉字水平的有效路径。为此,需特别加强中低频形符知义的教学,在充分利用声符显性读音信息的同时,挖掘隐性的读音信息。
李维婷,郭梦:《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的特色优势、独特视角及后续研究
内容提要:《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简称《参考框架》)为海内外中国文化教学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科学的参考方案。与国内以往类似的文化大纲相比,《参考框架》展现出内容丰富、编排合理、功能广泛的特色优势。《参考框架》所突出的个体与国家融合、共时与历时融合、文化与认知融合、语言与文化融合的四大融合视角为中国文化和国情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参考框架》对文化知识的分布与占比、语言等级对应以及文化观念提炼相对不足,后续基于《参考框架》的研究还需要更加注重文化传承的古今贯通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叶萌,傅亮,徐玮俪:医学汉语课程设计:问诊真实对话的教学及效果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创新的医学汉语课程设计,并调查了其教学效果。过去20年的会话分析研究发现,医患问诊对话有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互动模式。因此,本文呈现的医学汉语教学单元是基于会话分析的研究成果设计的,并使用了真实的医患问诊对话。通过学生的医患角色扮演活动来评估教学效果,并与基于课本内容的教学单元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基于会话分析的教学单元有效提升了学生在医患问诊中的沟通技巧。
赵忺,田艳,孙培健:线上明德中文教学模式的“变”与“不变”
内容提要:在 “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传统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媒介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学界对在线教学愈加关注。传统线下课程转移到线上,势必面临新调整,应当采取相应措施来迎接国际中文教育线上教学的挑战与机遇。美国明德教学模式因其规范化的教学步骤、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与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普北班”作为明德模式中举办时间较久、知名度较大、影响力较广的中文学习项目,在方法、范式、理念等诸多方面为业界中文项目的施行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其线上中文教学也已探索出一套较为成熟可行的模式。本文以“普北班”为例,探析线上线下明德中文教学模式的“变”与“不变”,提出“三全并进”的线上中文教学模式。在宏观层面,线上明德中文教学应坚持“教学是根本、科研是灵魂、管理是保障”不变;在中观层面,坚持原有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不变,针对网络与距离造成的疏离感,应增加社区合作感与人文关怀感;在微观层面,应积极拥抱变化,全方位提高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力,迎接教学模式的变革。
陈钰,徐来:疑虑、回避与创新——教学模式转变下的国际中文教师身份建构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以中国东部某高校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文化视角下的“身份”理论,采用叙事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一群体2020年至2022年由“线下”转为“线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自我认知与教学行为的变化,分析引起这些变化的情境与个人因素,探究教学创新时代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与策略。
史金生,李琦,汪怡帆:基于《标准》的英国中小学优秀本土中文教师胜任力特征及模型构建
内容提要:《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T/ISCLT 001-2022)的发布,为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培训、评估及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指导。本研究考察了15名英国中小学优秀本土中文教师所拥有的胜任力特征,构建了由4个模块、15项特征构成的英国中小学优秀本土中文教师胜任力模型。英国中小学优秀本土中文教师的胜任力特征包括: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沟通协调能力、课堂突发事件处理能力、自我反思与调整能力、活动策划与执行、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国际视野、文化应对、有效参与、价值取向、人格魅力、科研能力、职业规划。本模型的教师胜任力特征群与《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高度契合,本土优秀中文教师在“多元文化适应能力”上的特征较凸显,但在“科研能力”和“职业规划”特征上有所欠缺。研究结论对未来本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及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帅,康可意:元话语视角下的汉语二语者学术写作能力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对比分析了汉语母语者与母语为韩语的汉语二语者在汉语学术语篇中元话语使用的情况,进而揭示了两个群体在学术写作能力上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①汉语母语者和二语者在元话语类型的选择上呈现相对一致的趋势,但二语者在元话语使用的整体密度和形式多样性方面均低于母语者,且在部分元话语类型中差异显著;②相较于汉语母语者,二语者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运用存在充分性不足、适切性不足及多样性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语者学术语篇的质量。针对上述结果,本文提出了提升二语者元话语使用及学术写作能力的相关建议。
王彦伟,刘琳:国际中文教育评价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基于1986—2022年CNKI文献数据的分析
内容提要: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化、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科学、全方位的教育评价应成为一条有效路径。对国际中文教育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后发现,现有研究重点关注了教材评价、机构评价、语言测试、评价体系构建四个方面。然而,与现代教育评价研究的进展相比,国际中文教育评价研究仍存在“评价”“评估”概念界定不清晰、内容与主体单一、线上教育评价研究相对滞后、缺少评价标准的设计与检验等突出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国际中文教育评价及其研究的四个方向:一是规范“国际中文教育评价”相关的概念与内涵;二是拓展评价主体及对象的范围;三是关注教学模式转变对评价的影响;四是建立系统化的国际中文教育评价体系。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3期
吴伟平,陈卓:二语教学语用体系与创新课型探索
内容提要:语用学的学术研究是二语教学中语用教学的基础,但在实践中如何把相关的语用知识系统地落实到课堂、课型、语言活动和测试中,这是教师、学生和研究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创新课型(用中学)为例,探索课型背后所依托的相关理论,通过该课程的设计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学生反馈,描述并指出语用为纲的理念系统在二语教学中落地时我们所碰到的难题和应对方法。文中的讨论、阶段性成果介绍和观点基于过去20年来笔者和团队的实践和探索。在语用为纲理念的框架下,包括该创新课程的整个语言教学和科研项目多年来的正常运作(包括顺利的和曲折的),可以说明这一理念在教学和测试中落地的可行性。
蔡武,朱宇,陈武元:行业汉语的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基本问题与时代价值
内容提要:行业汉语直接体现语言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使命与担当。文章认为行业汉语的逻辑起点为语言特征,文章阐述了行业汉语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概念内涵、分析原则、研究内容与方法。行业汉语的时代价值包括:为现代汉语理论体系的完善服务;为国内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的提升服务;为外籍劳工汉语素质的发展服务;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华贸易企业服务。
刘垚瑶,马知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内容提要: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文化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中文教育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的现状,提出丰富必修环节课程内容、培养综合全面的师资力量、系统性的教材编写等将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此外,选取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多形式的课内外教学实践,让文化从文字走向生活,将更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的交流。
王兴隆,亢世勇,王浩学:“语素法”和“语境法”对汉语二语近义聚类词汇习得的适用性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以中级水平汉语二语学习者为被试,对语素法和语境法汉语二语近义聚类词汇习得的适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语素法和语境法对近义聚类词汇的近义联想、词义理解等初、中级习得任务均比较适用,但对词义辨析这样的高级习得任务的适用性均显著不足;(2)常规语素法和语境法更侧重于词项的个体加工,而词义辨析任务则需要进一步对近义聚类词项之间的关系进行二次加工。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构想:可尝试在常规语素法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近义聚类词项之间“语素-整词”的互动性分析,在常规语境法基础上,进一步呈现近义聚类词项之间的示差性语境。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4年第4期
陆俭明:电打汉字开路,笔写汉字跟进——革新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汉字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汉语和英语作为外语教学有相同之处,更有相异之处。那相异之处突出体现在中国人学英语,一般来说,口语学习与书面语的学习几乎是同步的,从口语进入书面语学习无需在文字学习上下很大功夫,花很多时间;可是英语区学生学习汉语,其口语学习与书面语的学习无法同步,他们从口语学习进入书面学习,必须在汉字学习上再要下功夫、花很多时间,过好“汉字关”。汉语老师如何帮助学生过好“汉字关”?在如今的智能时代需要考虑革新汉字教学模式,采用“电打汉字”的汉字教学新模式;其具体实施策略是“电打汉字开路,笔写汉字跟进”。如何“电打汉字开路,笔写汉字跟进”?文章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措施。
石锋,及转转:电写汉字是信息时代的大势所趋
内容提要:汉语难学的根源在汉字,而认读汉字并不难,难的是用手写出来,因此我们推荐电写为主的汉字教学模式。世界进入电写时代,更不应该让汉语落在其他语言的后面。电写为主的汉字教学模式为老师卸下沉重的负担,为学生开通便利的捷径,既解决了汉字的手写难题,也可以把汉字的可视化认知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降低学习汉语的难度,这使得汉语有可能从最难学的语言变为最好学的语言。
冯禹,吴昊:初级汉语第一课与电写的提速功效——布兰戴斯大学的探索与经验
内容提要:电写教学具有提高对外汉语教学速度的极大潜力,可以解决美国汉语教学因汉字难造成的效率低、进度慢、注册人数少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在采用电写的同时调整教学设计,强化沟通交流,才能真正发挥电写的优势。布兰戴斯大学重新设计的初级汉语第一课,以电写为基础,让零起点学生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就可以用汉语进行句子层面的口语和书面交流,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效果,使学生信心大增,为以数倍于国家标准的速度掌握汉语奠定了基础,也吸引了更多学生学习汉语。
翟乃刚:电写时代汉字教学模式的革新与实践——以加拿大小学生“电写”偏误为个案
内容提要:汉字难写是困扰国际中文教育界多年的难题。电脑、网络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技术赋能中文教学成为常态。“电写”作为解决汉字难写的尝试,近年来引发了国际中文教学界的重点关注。本文以加拿大小学生“拼音打字”的偏误为研究对象,分析出字形、语音、语法、输入法四大类(二十一小类)偏误类型,并对其成因做了探析。据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分析了“拼音打字”利弊,进而探析了电写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特点。
周小兵,刘美丽,王乐:多模态视角下印尼高中华语教材插图研究
内容提要: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与民族志方法融合范式,系统考察6套有代表性的印尼高中华语教材插图。研究角度包括:图文协同程度,插图的民族文化特征,插图的宗教文化功能。考察发现:印尼编写教材具有一定的本土性,但多模态误用较多,图文协同程度低;中印尼合编教材插图最能反映本土民族文化,较好体现了当地社会与宗教文化;中国编教材本土性弱。根据上述研究,提出二语教材插图设计编排的具体建议。
高皇伟,吴平根,白晨雨:印度尼西亚中文教育现状、影响因素与优化建议
内容提要:在中国和印尼深化全方位战略合作的新背景下,印尼中文教育发展日益多样化,补习机构、国民学校、三语学校等不同机构对中文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面临中文教育机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高质量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流动性大、课程教学内容偏向考试型和实用型、教学资源依旧处于“输血”阶段等挑战。这是由于办学主体间协同惰性、中文人才的供需落差、族群多样和教育空间等不同因素交杂影响的结果。未来,为了推进印尼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文章提出以主体间协作机制推进中文教育合作博弈、以一体化方式活化本土中文教师专业发展、以数字化途径破解中文教育空间生产困局,从而切实促进印尼中文教育提质增效,为推动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文交流贡献新力量。
沈凤芸,李瑞:印尼中文课程大纲的应用价值、研发现状及发展前景
内容提要:印度尼西亚自2004年颁布多部高中阶段的中文课程大纲以来,促进了该国中文教育快速发展。文章具体考察其中三个版本(2004年、2013年、2022年)的中文课程大纲,发现三部大纲明显受中国颁布的若干大纲和《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影响。三部大纲均注重交际性和以话题为主的教学方法,但内容存在差异:2004年大纲更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2013年及之后大纲的教育理念有明显转变,凸显本土性原则,增加本土宗教道德素养要求,强化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跨文化能力、全球视野及竞争力的培养。现有大纲仍存在不足:语言要素颗粒度大,缺少科学的分级清单或具体呈现;文化项目分类内容不明确;对教育机构的指导性不强。最后提出大纲的优化路径:增加语言要素、交际技能与任务以及文化内容的分级呈现、组成更优化的大纲研发团队,强化大纲的引导功能。
李宝贵,李慧,关英明:世汉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建设:样态特征、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
内容提要: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是刊载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化研究成果的平台,对构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释建设“国际中文教育”专栏的内涵意蕴。接着从基本情况、刊文情况、作者发文情况、稿件情况、学术影响、数字化发展等方面呈现专栏建设的样态特征。然后剖析专栏建设中面临的现实挑战:刊文与专业相关性不够,稿件的数量较多但质量不一,影响力有待提升,国际化程度不高,数字化发展难题亟须破解,刊文与专业相关性不够。最后提出“国际中文教育”专栏建设的优化路径:改善期刊专栏的发展生态,加强专栏的“四化”建设,着力培育中青年学者,加强期刊专栏的宣传力度,提升期刊专栏国际化程度,实现专栏数字化转型发展,以期更好地服务国际中文教育“三大体系”建设。
胡云晚,吕慧军,王佳怡:国际科技中文教育研究的集群化模式——以“2023年度国际中文教育国际会议”为例
内容提要:“2023年度国际中文教育国际会议”通过数智化科技手段实现了线上线下双模式的全球化呈现,实现了科技赋能条件下教科研人员、科学研究、学术思想等的可扩展、高可用、高性能性的集群化模式,使国际中文教育的数智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可视可感可扩展可模仿,完成了从国际中文教育到国际科技中文教育的蜕变,为数智化科学技术赋能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经验,探出了新路径。这种数智化、集群化的国际会议是更高层次的新型学术平台和学术资源。资源功能角度,国际科技中文教育必将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常态。
王睿昕:国际中文教育类学术期刊的使命与担当——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为例
内容提要:学术期刊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及学科发展提供了学术交流、理论创新、思想传播的平台,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作为专业性学术期刊,创刊20年来在发文数量、重要作者、发文机构等方面均体现了超越区域、面向世界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关键词分析也能清晰看到该刊物专栏建设、发文趋势上聚焦学术和与时俱进特征,因此提出了期刊在未来发展中应主动参与构建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服务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构建,助推教育强国创新发展,并推动专业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郭晶,黄成英:2020~2023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立项热点及趋势分析
内容提要:“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是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联合发布的专业领域研究课题。作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专业平台领衔发布的学术研究项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研究采用关键词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2020~2023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的立项结果和课题指南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重大立项课题关注国际中文传播研究;重点立项课题关注区域国别中文教育、中文资源建设、中文教育标准体系、中文师资以及“中文+职业教育”研究;一般和青年立项课题则聚焦中文学习者的习得研究、区域国别中文教育、中文资源建设、中文师资及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与评价研究。其中,区域国别中文教育、中文资源建设和中文师资研究虽在后两类课题中都有涉及,但研究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同时,本研究认为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语言产业和文化传播研究中,立足他者视角的研究较少。未来,国际中文传播研究、区域国别中文教育、中文资源建设、“中文+职业技能”和中文高级人才培养还将成为持续受关注的研究热点。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
马晓乐,李一琳:数字化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诉求、困境与实践
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时代要求,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数智转型亟待破题,诉求与困境共生:技术赋能尚未覆盖人才培养的全生命周期,实现课程体系的结构性变革;缺乏支撑数智育人的配套政策机制。新文科建设为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带来契机,高校响应《新文科建设宣言》,贯彻技术革命与文科育人融合,围绕数字空间、数字人文等问题开展反思与展望,推进文科实验室建设,以科教兴国为使命努力破解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数字化革新路径,搭建产教融合平台,积极开拓数字化语境下的为师之道和育人之路。
张鹏:“国际中文日”品牌设计和传播策略研究
内容提要:世界语言日是全球语言生态的重要景观,“国际中文日”是新兴世界语言日之一。在品牌营销学、文化记忆理论以及语言传播混合模式的理论指导下,比较借鉴世界其他语言日经验做法,深化对“国际中文日”的名称、性质宗旨、法律地位、活动模式、运作机制的顶层设计,同时通过设计徽标、确定主题、强化节点、丰富项目、完善体系等传播策略,可加快打造“国际中文日”知名品牌,有效提升庆祝活动吸引力和影响力,有力助推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和世界多元文明互鉴。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
刘婷婷,李洪修:TPACK下国际中文教师数字教学能力内在逻辑、问题审视与提升路径
内容提要:提升国际中文教师数字教学能力是应对教育与技术变革,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行动。TPACK的“意识观”“设计观”“协作观”和“境脉观”成为探寻国际中文教师数字教学能力的理论支撑。TPACK的整合性思维是国际中文教师数字教学能力的逻辑起点;设计化理路是国际中文教师数字教学能力的实践诉求;共同体主张是国际中文教师数字教学能力的技术回应;情境化表达是国际中文教师数字教学能力的本质归宿。当前,在观念与意识上,国际中文教师对数字教学能力的理解存在偏差;实践与设计上,技术与学科存在“两张皮”样态;共享与协作中,资源联结欠缺,协作空间狭窄;情境与发展上,中文学习者个性化数字支持不足。基于此,需要整合出发,重构国际中文教师数字教学理念体系;设计“知识”,变革国际中文教学课堂“微生态”;跨越边界,构建国际中文教师数字教学能力发展共同体;反思实践,赋能学习者数字中文个性化学习。
乔玉雪,赵成新:学科交叉融合视阈下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内容提要:学科交叉融合是我国新时期学科发展趋势,国际中文教育具备交叉学科的属性已成为学界共识。在学科交叉融合视阈下,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困境:硕博阶段学科专业归属与具体培养单位性质存在着背离现象,各培养阶段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达成存在差距,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毕业生就业情况堪忧,对新技术的应用相对滞后,博士研究生每年招生名额较少等。破除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困境的可行性方案包括:成为学科专业目录里的交叉学科;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强化实习实践教学以提高毕业生职业胜任能力;提升新技术应用素养;增加学科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
方小兵:电化教育、在线教育和智能教育:国际语言传播机构的数字化转型
内容提要:近30年以来,国际语言传播机构的教育模式经历了两次数字化转型:从传统的电化教育到远程在线教育,再到当下的智能教育。智能教育是智慧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涉及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基于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沉浸式学习体验,也为机构提供了智能教育辅助平台。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多种方式增强学习体验并协助智能化教学管理,在语言教学领域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教育理念的升级。为实现更智能的教育服务,国际语言传播机构需利用智能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管理的自动化,而数字中文建设为这一进程提供了关键的基础设施。
王春辉:区域国别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源起、现状与趋势
内容提要:在区域国别研究成为中国发展的必要支撑、区域国别学作为一级学科设立以及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和事业发展内部亟需的基础上,区域国别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似乎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数据和政策影响等多个方面都与传统研究有所区别,是传统研究的新进阶,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绩。但由于区域国别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在研究方法和深度、研究内容和视角、研究机构和体制机制、研究者的知识体系和相关能力、研究成果的传播应用和评估反馈、研究伦理和研究资源等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未来的研究则呈现出系统建构、精耕细作、登陆勘探、团队合作以及智能科技等新趋势。国际中文教育天然具有区域国别性,区域国别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未来可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5期
吴长安:汉语实词分类原理与教学中的价值——从“名动包含”说开去
内容提要:沈家煊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名动包含”说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一些问题上仍有可商榷之处,如“木桶理论”的适用性、定义的前提性、结构分析的确定与不确定、简单原则如何把握、“名动包含”说的哲学来源、语言事实如何认识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自己的认识。汉语为母语的社团至少有两个意识:一是在听到新词时凭借自己的经验或词语标记进行“类推”的意识;二是根据一个词语在表达中所处的语法位置进行“类化”的意识。这是词类形成的语言基础,而汉语词类认识还远远未到尽头。从理论应该指导实践来说,现今的留学生教学还无法在“名动包含”的框架下进行,名、动、形分类有其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
李宝贵,李辉: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构建:内涵意蕴与构成要素
内容提要:学科体系的合理构建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的坚实基础,是研究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根本依托,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国际中文教育以语言学、教育学为基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属性,具有学科和事业双重本质。鉴于中文教育国际化趋势,构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要聚焦促进国际中文教育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推动智慧教育助力中华语言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强化国际中文教育“三大体系”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无论是国家战略、社会需求,还是学科自身发展都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其构建的依据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规划、各国多元中文需求、学科地位的提升三个方面。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框架,主要由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治理体系三个子体系构成。只有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才能整体性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与事业可持续、高质量和创新性发展。
李春红:日据时期朝鲜半岛汉语会话书中的疑问句
内容提要:随着域外文献的不断发掘与整理,以明清至民国时期域外汉语文献为语料考察同时期汉语特征的研究方兴未艾。日据时期朝鲜半岛刊行的汉语会话书记录的语法现象呈现出早期现代汉语语法域外传播的同时特征。这些汉语会话书中的疑问句多“以词带句”呈现,主要包括四大类:以“麽(麼)、嗎、罷”类语气词为标记的是非问句;以“甚麽”类疑问词为标记的特指问句;以“是X(还)是Y”为代表的选择问句;以“VP-Neg-VP”为代表的反复问句等。当时语法学界对疑问句的界定与研究尚未成熟,汉语教科书文献中的疑问句蕴藏着域外汉语教学的句类认知及汉语教育的语法观念,或可为汉语教育教学史及汉语语法学史研究提供更为宽广的全球史视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
赵雅文,张鑫月:中华武术电影在国外的传播与认同研究——基于国际中文教育视域
内容提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武术根植于华夏大地,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国际上中国国家形象的生动展示。中华武术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优秀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重要符号,几十年来已在国外获得广泛传播和高度认同。自近代以来,中华武术电影便承载着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华武术精神的历史使命,当前更是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重要渠道。以中华武术电影作品为媒介的文化传播方式,不仅加深了国际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兴趣,还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交流与融合。面向欧洲、亚洲、非洲6个国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中华武术电影助力国际中文教育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提升进行调查研究,并在大量翔实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推动中华武术精神国外传播的创新性思考。
王嘉天,石可心:CIPP评价模式下的“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
内容提要:“中文+职业技能”教学模式是国际中文教育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调查现有国际中文职业人才培养现状,发现普遍存在重语言轻职业技能、轻培养过程及与行业发展接轨性差等问题。运用CIPP评价模式,对“中文+职业技能”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以培养端学习者和用人端企业作为评价的核心主体。在分析现有教学质量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分级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国际中文职业人才定制化培养的建议,优化“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中文人才。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
钟英华,杨薇,李丽霞:法国中文国际班内容与语言融合式教学案例研究
内容提要:法国中文国际班用中文教授数学知识的模式可以被视为内容与语言融合式教学(CLIL)的典型代表。以法国中文国际班一位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测试方法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深度描写内容与语言融合式教学的过程与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可有效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沟通和文化理解能力。法国中文国际班的内容与语言融合式教学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一种特色鲜明的形式,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尹建玉,黄志媛,郑崧:“一带一路”中文教育回顾与展望(2014—2023年)——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内容提要: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间,该领域的研究焦点由华文教育研究向孔子学院研究、中文教育发展研究逐步深化。研究热点主题涵盖华文教育传播中华文化、孔子学院推广语言文化、区域国别中文教育和中文教育发展策略等。研究发现:“一带一路”中文教育研究发文量波动较大,核心作者群体尚未形成,且发文机构相对集中。未来,需要深入探讨中文教育国别化研究,加强中文教育技术创新,推动中文教育与华文教育协同发展,共同服务“一带一路”发展。
肖锐,张邝弋,侯尚余: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偏误分析“旧路”向“新路”转向研究
内容提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语言偏误分析正经历变革,为偏误分析从专注人类语言习得错误扩展至涵盖生成式文本偏误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传统偏误分析主要针对人类认知局限导致的偏误,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偏误源自算法逻辑和技术瓶颈。因此,偏误分析需重塑错误类别,重点关注机器生成文本中的新问题,采用跨学科手段探究深层机理,并构建适应新环境的分析框架。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文本带来的文化适应性不足及语境理解偏差等新型偏误,偏误分析研究方法正在从纯语言学向融合深度学习和大数据驱动的方向转变。未来研究需创新偏误识别与校正策略,整合多领域知识,开发高效检测、纠正和预防生成式人工智能文本偏误的技术,以推动人工智能语言生成系统质量提升与健康发展。
世界汉语教学(专门性期刊)
2024年第4期
崔希亮:汉语二语学习者书面语表达的困局及其对策
内容提要:汉语第二语言(CSL)学习者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使用正式的汉语书面语表达,然而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以及学生学位论文的考察,我们发现学习者的书面语表达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词汇方面、语体特征方面、语法结构方面、篇章组织能力方面、语境适应能力方面、社会文化知识方面。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对策:一是从学术汉语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二是通过语体语法的研究来提升书面语教学效果,三是通过篇章语言学的研究促进学习者书面语能力的提高,四是在总体设计和教学安排上加大书面语输入。
蔡淑美:从性质内隐到性质外显:汉语中动构式网络的演变
内容提要:本文在构式网络视角下考察汉语中动构式的历时演变问题。汉语中动构式网络由性质外显型和内隐型两个子网络构成,文章首先梳理不同中动类型的发展层级,然后重点分析两个子网络的演变趋势,发现内隐型子网络经历了由强联结到弱联结的衰隐,而外显型子网络则从小趋势发展成后来的大态势。中动构式网络的更新迭变,既通过分类关联产生聚大类和分小类的图式化层级效应,又通过水平关联形成从表达潜能到表达显能的连续统。本文由此探讨中动构式网络的建构路径问题,对中动构式在汉语语法系统历时考察中的理论意义做出说明。
范晓蕾:再论词尾“了1”的动相补语用法
内容提要:普通话的词尾“了1”除作助词外还有作动相补语的用法,以往研究鉴定“了1动相”提过多种标准。本文主张,其核心标准是“了1动相”用于未然谓语(相对将来义或无时制义的谓语),因为该词区别于“了1助词”的语义特点是它未编码相对非将来时,这样界定出的“了1动相”是一个语法异质词。
胡承佼,王叡垚:“管”字句的功能表现、功能形成及表达效果
内容提要:“管”字句是说话人基于自身言者立场的语用选择,重在申明“无需考虑条件如何”,具有[+主观行动自由性]语义特征。以主观行动自由性为语义基础,“管”字句表现出隐性否定、反意外与宣称高确信立场态度三种各有侧重的功能。功能不同,往往意味着形成机制可能不尽相同,由此在表达效果的显现上也会有所区别。“管”字句的隐性否定功能源于反问与引述的叠加,有助于强化主观情态;反意外功能源于回溯推理与主观化,能够凸显认识权威;宣称高确信立场态度功能则与言者寻求积极互动与进行自我确认的心理有关,可以提升言谈语力。
蔺伟:从隐性转折词(语)看汉语转折范畴的寄生现象
内容提要:在现代汉语中,除了常规的转折关联词,还存在大量非专用的、间接的转折表征手段,本文称之为隐性转折词(语)。隐性转折词(语)有述实类、违逆类、评价类、强调类、意外类、持续类等多种常见类型,这类词语的释义模式及其在交际中的“双重感知”表明汉语转折范畴具有一定的寄生性。汉语转折范畴对不同的宿主范畴存在寄生关联的强弱差异,在几类较有代表性的宿主范畴中,寄生关联最强的是意外范畴,寄生关联最弱的是强调范畴,这种强弱差异受“反预期度”的影响。汉语转折范畴表现出寄生性的原因有多个,内部原因主要是转折范畴在汉语中相对较低的入库程度以及汉语显性转折手段在使用上的非强制性,外部原因主要是人们对转折关系的高度敏感性。
甘俊华,余光武:传闻类言据语“据说”的情态功能与交际互动功能
内容提要:言据语的基本功能是交代信息来源,包括信源和信息的获取方式两个方面。据此,本文指出现代汉语传闻类言据语“据说”,其基本功能是表明信源为第三方,信息的获取方式是传闻途径;其核心语义特征可分解为信息性(传达信息来源)、言据性(言之有据)和间接性(传闻途径)三个方面。以此为基础,论文进一步探讨了说话人是如何在“据说”的言据功能之上标记对信息可信度的主观认识,从而协调交际行为,完成交际互动。
吴琼:汉语二语者、母语者及ChatGPT生成记叙文写作质量和词汇复杂度对比研究
内容提要:本研究采用人工评分与自动评分相结合的方法,对二语学习者、母语者以及ChatGPT生成汉语记叙文的写作质量进行了考察,并利用自动化测量工具对这三类文本的词汇复杂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写作质量方面,母语文本和ChatGPT生成文本得分较高,且两者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词汇使用方面,ChatGPT在中、低等级词汇的使用上更接近母语者,但在高等级及超纲词汇的使用上更接近二语者。研究认为,尽管ChatGPT在作文得分上与母语者相近,但其并非完美,存在高级词汇占比较低、词汇重复度高、细节描写缺乏、表达不够深入等问题。因此在数智时代的二语教学中,真正的“智”还在于教师本身。
林嘉妮,石基琳:汉语学习者定中式名名复合词韵律加工能力研究
内容提要:韵律句法学的研究显示,在汉语中韵律可以制约句法。述宾结构偏好1+2式(单音节+双音节),2+1式(双音节+单音节)通常受限制;名名复合词偏好2+1式,1+2式受限多。以往研究显示了母语者对于名名复合词1+2式的低接受度。本研究通过可接受度判断任务,探讨汉语二语者和传承语者对1+2式名名复合词的可接受度。研究发现:(1)母语者排斥1+2式韵律结构的名名复合词;(2)对二语者而言,1+2式和2+2式在接受度上无显著差异,表明他们没有完全掌握韵律规则;(3)传承语者偏好2+2式,但是对1+2式的排斥不如母语者强烈;(4)韵律与语义存在交互,只有在语义合理的情况下,母语者对2+2和1+2式韵律结构的接受度才有显著差异;当语义不合理时,这种差异不明显。
陈天序,尹庆银,王钗:汉越词对初级水平越南汉语学习者词义猜测影响研究
内容提要:词义猜测能力是预测二语学习者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受到诸多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汉源词作为汉字文化圈国家语言中特殊的跨语言因素,促进或抑制汉语二语学习者的词义习得,与其对应的汉语词也影响着学习者词义猜测效果。本研究以56名初级水平越南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三项计算机化测试,重点探讨不同类型的汉越词(汉源词在汉语中的对应词)对词义猜测效果的影响。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1)不同类型汉越词对二语者词义猜测效果的影响程度不同,全留型汉越词影响最为积极;其次是借素型、结合型和调序型;改动型汉越词的帮助最小,甚至低于普通汉语词;2)二语者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似乎不影响汉越词类型对词义猜测影响的程度顺序。基于此,本研究提出针对汉越词学习与教学的建议。
霍兴宇,李诗卿,吴洲欣,祁峰:南亚留学生汉语介词习得的类型学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语言类型学,针对南亚留学生汉语介词习得的类型学倾向,提出四项假设,并结合中介语语料库和问卷调查对习得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假设一、假设三与南亚留学生汉语介词习得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而假设二与假设四则未能得到验证。此外,我们还发现,日、韩、蒙等其他OV型母语背景的留学生在汉语介词习得方面表现出相似的倾向,这进一步印证了语言类型学在预测汉语习得倾向方面的有效性,凸显了同类母语类型留学生在习得过程中的内部一致性。我们认为习得偏误的偏移现象主要受到语义不对称性以及联系项居中原则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绵刷堂】 50+所院校真题及解析纸质版上线!
全国汉硕院校50+所真题
985、211、双非高分研究生团队联合研发+多轮校对
耗时4个月+研发真题解析
参考答案+答案点拨+参考书页数684页超详细解析
208页全真再现真题
参考书+考点论文+补充
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购买,快速发货!
绵绵说
24 全国汉硕真题及解析,682+页解析和 200+页真题!99 元包邮早鸟价!
现货直发纸质版!送视频课!
(包邮,偏远地区除外)【淘宝】https://m.tb.cn/h.gQEHir9xaZV5TvP?tk=IEr73ds7gYU CZ0016 「绵刷堂:绵绵汉硕路全国50+所24汉硕院校真题及解析」点击链接直接打开 或者 淘宝搜索直接打开
来源 | 汉教学苑
编辑 | 和其正
审核 | 绵绵学姐
绵绵课程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咨询更多汉硕考研相关信息
欢迎添加绵绵学姐微信:
Fancy5206133
我知道,你“在看”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了解绵绵汉硕路课程